1.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大學紅樓抗震加固設計總結及後記(詳見);
2.4月1978給國家文物局王局長的信。感覺研究傳統受到了梁思成先生《創制法註序》的打擊,導致他的屈服和自我批判,故盡力充分說明研究傳統對現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在“古為今用”方向上建設文物的寬廣之路(此信被羅扣留五年,王生前未必見過)——附梁先生原稿;
3.根據中國文革時期面臨的現實條件和古代文物的價值,闡述文物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實例為依據,絕不是概念遊戲和抽象的詭辯和空談,更不是感情糾紛——附發表文章;
4.文革後,文物和古建築遭到嚴重破壞,需要進行檢查。於是,組織北京市規劃局、園林局、文管委(北京市文物局前身)、中國旅行社北京分社(北京市旅遊局前身)、住建部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學會等6家單位對北京重要的古代園林進行考察,撰寫考察報告,北京市規劃局印制20份供傳閱——原件附後;
5.古北口明長城拆了3公裏,用城磚修營房豬圈。還在《人民日報》上宣傳,拆長城磚是“廢物利用”,於是北京市文管委文物處處長趙學勤讓我去現場勘察,所以原長城沒有被定為任何壹級文物保護單位(只有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被定為第壹批國家級保護單位),所以“無法可依”,因此
6.圓明園恢復重建情況的調查報告,並以僑務委員會副主任林的名義向中央提出建議。新華社記者周劍英在內部通訊(資深內參)寫了壹篇報道,新華社社長曾濤也接見了我。因此,廢棄已久的圓明園遺址引起了中央和公眾的關註。我在圓明園的說明會上認識了時任全國文聯秘書長的金子光同誌,不久他調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於是當時還不是壹級保護單位的圓明園在國家文物局引起了關註。眾多“仙會”暢所欲言的結果,可謂“木匠多造屋”,圓明園被定位為“遺址公園”毫無依據(之前參考了壹些日本遺址公園的例子,後來又去了龐貝、奧卡拉諾、奧斯蒂亞、邁亞尼、德爾菲、科諾索斯(人類的世界文化遺產)、費斯圖斯(歐洲最古老的)。結合當時中央大力開展旅遊的需要,5000多畝極具發展前景的遺址被“遺址花園”的稱號和升格為國家保護單位的虛名所困,壹籌莫展。他們根本無法實現“以園養園”、“以園建園”的理念,反而成了入不敷出的無底洞,而“化腐朽為神奇”的理念卻在浙江普陀山實現了。
7.清東陵是“以文物保文物”、“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保護管理的成功範例。在調查階段,榮飛(即費翔)墓也在玉飛嶺被發現。經考證,新疆卡耶傳說中的費翔墓,實為費翔家族之墓。費翔葬在東陵,骨架上的回鶻辮也能證明是費翔本人的骨架。論明十三陵和清陵的保護和管理:
8.浙江普陀山是佛教名山之壹,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文革期間,壹萬多尊佛像被卷走。島上有三座原始寺廟、六座寺廟和72座毛鵬。除了三座寺廟還保存完好外,其余都是壹片廢墟。如果按照套路修,很難想象。更嚴重的是,文革破壞四書五經的遺毒遠未“撥亂反正”,文物與四書五經混為壹談。所以首先要明確區分歷史文化和封建迷信的不同本質,歷史地說明三大宗教傳入中國後並不都是迷信,也帶來了文化、藝術和哲學。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與傳統儒道思想融合,豐富了傳統文化。作為壹種傳統文化,肯定有很多糟粕,所以完全有必要區分其精華與糟粕,去其糟粕。
但是,要做到這壹點,就必須完整地保存它的原貌和原始狀態,才能進行具體的分析。古建築和寺廟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在物質上保存了其精神內涵的原貌,使後人能夠進行分析和研究,這是保存文物的重要意義和目的。當時陪同我的是舟山當地壹位徐書記組成的“五人小組”,壹路上看、聊、議。最後除了壹個(關於木材公司經理)堅持反對復辟,其他四個人都同意復辟,當然還有更重要的現實利益。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以普陀山在佛教界的名氣發展旅遊業,是非常有利的。在此前提下,我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滾動開發”的原則,即本著化繁為簡、修舊利廢、修舊利廢、開放利廢的原則。投入少,收益快,盡早起步,早日脫貧(我在1978-1988期間去過江浙很多次,但是江浙這個魚米之鄉都是饑民)。
按照這個實施的結果,第二年再去的時候會有收益,第三年再去的時候效果會很明顯。但也有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破壞文物和環境的跡象。我沒有再去,但是我覺得從整個過程來說還是值得總結的,這也是和圓明園的鮮明對比。
這是又壹個以自身內在價值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成功範例,但要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反面,我認為所謂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進入良性循環才能實現。-附《建築學報》普陀山規劃的文章;
9.德勝門牌樓保存:當時二環路規劃拆除德勝門牌樓。為了保證二環路國慶通車,拆除德勝門牌樓的施工隊已經進場,從北京來的趙學勤緊急來看我。我到現場後,根據崇文門交通問題的經驗教訓,不能簡單地“保護”德勝門箭樓不被拆,而不顧解決現實的交通問題,於是先去市政設計院看了德勝門立交方案,在原方案的基礎上,將立交橋壹分為二,在箭樓兩側繞行。這樣既能保留箭樓,又不影響二環路開通。
所以,我認為策劃工作的本質是用藝術的手段統壹矛盾,而不是根據片面的意見(官員或專家)單方面進行片面的主觀意圖。矛盾不統壹,不僅是完美的計劃,還會產生後遺癥,甚至惡性循環;
10.古觀象臺倒塌後,由於恰好在外交公寓斜對面,外國通訊社率先報道。新上任的主任廣漆讓我立即去現場調查原因。我先組織人把平臺上的天文儀器搶救出來,放到安全的地方(附照片)。實地觀察是由於維修地鐵環線時未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國家文物局與地鐵只簽訂了由地鐵負責加固地基的協議,但未提出加固方案,由羅負責),所以在元和明成臺連接處發生塌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修復方案(錢明後來負責實施‘大’方案)。考慮到修復整體的完整性,當時主管科技的副總理方毅提出收回某單位占用的魏紫宮,最終方毅向小平同誌匯報請示收回;
11.隨金子光副局長赴江西考察文物和革命文物,撥款修繕寧都暴動遺址。因為陶淵明墓的搬遷,陶淵明祠的修建,王騰亭和潯陽樓的重建,江西省提出紀念以陶淵明為首的江西省十大歷史文化名人,是最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因為王騰亭原址已經消失在贛江中,論證了是否恢復和為什麽恢復。我提出文物古跡的價值不局限於是否原創,實質問題是它們所反映的內涵的價值。比如北大的紅樓,它的價值不在於它本身的設計或者建造,而在於它紀念五四運動的物質載體。後來我在《中國文化報》發表了《作為藝術、歷史、文化載體的建築》,即江南三大名樓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而在於其作為三個歷史文獻的載體,所以新建的建築仍應視為文物,具有紀念意義的近代建築也將視為文物;
12蕪湖會議上(建築學會、歷史理論學會)。1980,我和同濟大學的羅曉薇先生討論提出,文物建築不應局限於傳統的木、石結構體系,還應包括西風東漸後的西式建築體系。可以追溯到乾隆在圓明園修建的西樓,流行於北京的圓明園式建築,洋務運動後產生的新建築類型,如許多由外國建築師設計的“制造局”和仿古建築,如北京圖書館、燕京大學、協和醫院等。,以及租界區的純西式建築。後來我負責編寫《北京城市建設史跡擴展大綱》時,把這類建築列入了《北京近代建築》壹章,所以所謂梁先生主張把明清北京保存為大博物館的說法是完全不正確的。因為北京是不斷發展演變的,那麽所謂的“明清北京”又如何斷代呢?其實任何壹個城市都有壹個開始、繁榮、興盛、衰落的過程。應該妥善保存和保護的是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傑作和傑作,而不是簡單地以建築的年代、形式、風格來界定它是否是文物。
蕪湖會議還首次提出,民居和民居建築要選擇有代表性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會議到安徽歙縣考察,提出“老五角”等部分民居要報批為保護單位,還有山西、景德鎮的民居。
13.與易-申(伊頓、申(長城飯店前總裁))合作廣東佛山“中國古代文化娛樂中心”選址規劃及可行性研究,* * *參觀清東陵、圓明園、河南中州旅遊區等。六個W在投資決策中的重要性以及當時我國項目立項程序中存在的問題;
14.河南省開封市“宋城建委”及河南省“中州旅遊區”招商引資規劃顧問;洛陽龍門石窟洪水橋鑒定;
開封宋城整體建設規劃:由於宋代開封城的遺址、遺跡已被埋在地下6-9米,地面上的宋街只是壹條仿照清明上河圖的仿古街,因此如何將地上建築與地下遺址結合起來,是壹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受邀為宋城的整體建設做壹個規劃,其中:
1)“寶富坑”的清淤排汙,引起了對城市汙水排放和汙染的普遍研究。後來證實,開封的汙水排放壹直影響著安徽亳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水體,所以必須解決汙水處理和再生問題,反映到北京(原市委公交城建部部長鄭桐同誌),導致北京高碑店(建國後第壹座汙水處理廠)上馬。還談了幾個問題,如汙水再生、城市垃圾、各種尾氣處理(附1985給萬裏同誌的信中相關段落、1998給朱镕基的信中汙水處理與再生的圖示部分、1964北京和平北路規劃中汙水排放與市政攤銷的說明);
2)關於開封的猶太人:羅馬帝國消滅猶太國後,十個散居的部落流亡世界各地,其中壹個在東漢時期進入中國。在宋真宗,壹個猶太人流入開封府,宋真宗接納了他們,給了他們七個中國姓氏,所謂“七姓八族”(詳見)。他們被要求遵守祖先制度,定居在開封,這被稱為“壹給幸福”(以色列)宗教。這個猶太人是流亡猶太人中唯壹被中國化的,其余散居各地的猶太人更加受壓迫,更加團結,更加堅持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形成了獨立。明代傳教士利瑪竇曾派人尋找他們的宗主,試圖幫助他們康復並學習希伯來語,但遭到拒絕。從65438年到0983年,美國國家地理記者沃林斯基(猶太人)多次前往開封尋找這個猶太人的後裔,結果卻是“無影無蹤”。1983年,我陪同沈(均為宋城建委顧問)到開封時,委托沈尋找這批猶太人的後裔。結果通過開封相關部門找到了6個人。他們完全漢化了,根本不懂希伯來語,也不再遵守猶太人的習俗(比如成年後對男性進行“割禮”),除了壹些卷發和鷹鉤鼻(都有照片)。開封市長寫了壹個策略。委托他到加拿大多倫多取回或復制壹套開封猶太人的重要文物(七部羊皮經中有壹部被帶到開封),由撰寫《開封猶太人》的加拿大牧師懷特主教將這些文物,包括《壹個人給予幸福》的牌匾和匾額帶回加拿大多倫多(或渥太華)博物館。後來因為中國反對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支持阿拉伯,省外辦就鎮壓了(總綱原函還在我們這裏)。事實上,開封猶太人是世界上唯壹被同化的例子,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意義。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對今天解決伊斯蘭和以色列的矛盾也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中國56個民族中沒有猶太人,但我去過開封猶太宗主家,在1953(即宗主)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少數民族代表的大照片裏看到了開封猶太人的代表);
3)沈《談引進和利用外資及對中國當時優惠政策的壹些意見和建議(詳見)》
4)洛陽龍門水漫橋鑒定:當時河南省委、省政府為保護龍門石窟,修建了壹座小平橋(水漫橋)。在水通過龍門石窟之前,將其引入到北面的另壹側,以關閉龍門石窟前面的通道。這是壹個有利的舉動,但它被壹名在龍門等待的文保所幹部舉報到國家文物局,說小平橋破壞了龍門石窟的環境,然後轉到國務院。艾誌勝副秘書長下令河南省停工,並組織12專家在龍門遺址開了五天會,批評了五天,最終決定廢除小平橋。我和靳子光副主任去河南時,嶽副省長對我說:“我們做了壹件違背本意的事。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幫助解決龍門石窟的保護問題,因為龍門北面的關林(關羽的墓地之壹)經常有集市,南面的人去集市都經過龍門石窟。東面唯壹的通道對保護龍門非常不利。如果不建橋分流,還有哪些可行有效的方案(12專家提出的建議,比如在龍門石窟後面挖隧道,不僅造價高,而且施工時更容易破壞石窟,不可行)。到達現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龍門北端的鐵路橋,震動很大。相比之下,龍門南端的小平橋靜靜的躺在河床裏,是壹座被洪水淹沒的橋,只有行人和人力車可以行走(水大的時候漫過橋面)。我問陪同我們的河南省文化廳主管文物的副廳長張家太,如果影響環境景觀,先把鐵路橋挪開,如果震動影響到石窟,就把鐵路橋挪開。(據說鐵路橋後來搬遷了)為什麽對鐵路橋視而不見,卻停建有利於龍門石窟保護的小平橋?因為國務院下令停工,直到後來胡耀邦總書記和喬石到河南視察,省委書記劉傑才陪同視察龍門,小平橋現場鑒定也認為對龍門石窟沒有影響,才下令復工。但經過“仙人會”評定的停工、撤工、復工,已無故損失30萬元(30萬元在1983不是小數,河南省有記錄);
15.參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參觀“定產到戶”模式。關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的幾點思考?(明代中都遺址與北京城市建設史有關)
16.揚州會議:第壹屆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代表大會。出版《歷史文化名城發展中的戰略問題》。主要思想是歷史文化名城也要發展。會上,我與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就歷史文化名城是否應該現代化進行了“對話”。他先向我挑戰,我反唇相譏,讓他啞口無言。後來他畫了三根竹子給我題詞,還說見過我爺爺,所以是“和解”。但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現代化的問題,既不能“劫後余生”,也不能“面目全非”。這是壹個普遍性的問題,不同城市具體分析不能壹概而論。這個問題還是有爭議的。我覺得還是“用藝術手段統壹‘古’與‘今’的矛盾”,應該沒有固定的模式。
17.南京會議:紀念中國建築學會成立30周年。以戴念慈為報告,與建築學會第二任理事長、建設部原部長楊春茂和蘭州市副市長任振英談建築學會的任務和方法。我在學會裏沒有任何“頭銜”,因為我是參加成立大會的創始會員,所以被邀請參加這個會議。會議期間,改組同時進行,於是我對學會的活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概括如下:根據1953成立建築學會的主要目的,學會應成為“行政”的助手,凡不適宜行政規定或決定的問題,都應在學會內充分討論。比如建國初期,行政機關就不應該對建築藝術風格和民族形式作任何硬性規定,包括重大工程的藝術和技術問題,都應該由社會先討論。但之前的運動都是從社會開始的,因為討論太多容易抓辮子打棍子,要糾正。如果沒有不同意見的辯論和討論,我們如何發展或加深我們的理解?老子說,“反道之運動”。如果都是“壹邊倒”、“壹刀切”,我們的行政決策如何避免壹邊倒?如今,嚴肅的學術問題不再被認真討論,而是被媒體各種非本專業的“名人”哄著炒著。怎樣才能正確引導他們?
18.我在南京時,學會的同誌介紹認識了南京林學院教授陳至,並應邀參加了《中國園林史》的編纂工作。該項目由建設部園林局資助和組織。另壹本是《中國園林史》,因為觀點不同,由王菊園主持。陳至邀請我參加,因為我的祖父曾在明代出版過古代園藝書籍《園冶》。但《園冶》是對江南文人園林的研究。因為當時我在國家文物局,陳老師給了我石窟寺,帝王陵園,名人陵園。因為我們首先沒有完全掌握第壹手資料,所以兩個課題(園林史和園林史)和同樣由建設部資助的中國建築史沒有完成。
——附《歷史研究中史料與歷史觀的辯證關系》和《基礎資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談國家文物局的資料問題(詳見);
19.赴烏魯木齊參加祖建築學會會議(“鄉土民居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發言),同時考察西北五省的石窟寺、古城遺址、清真寺、藏傳佛教寺廟、墓葬、墓葬、古長城等文物。
同時,西北之行考察了西北的環境變化和顧澤的枯竭。根據有關碑刻和文獻記載,西北地區環境惡化,水源枯竭,但600-1000年之間的過程,結合隨後在西南和內蒙古(經過烏蘭布和、騰格裏、巴丹吉林等幾個沙漠)的考察,環境惡化主要是由於森林植被的破壞(主要是最近半個世紀在西南地區造成的),導致河流季節性變強,湖泊幹涸,也造成了氣候變化和。必須著眼於從根本上使環境良性逆轉,形成持續的良性循環。其規律性不難理解,關鍵在於措施得力。從古代文獻(如韓朝措《守邊備疏》)獲得的啟示來看,簡單地說,必須采取綜合措施(詳見)。
——附65438至0985給萬裏同誌的信中關於“環境問題”的部分;1998給朱镕基關於“用新思路管理林業”的信。
簡而言之:壹方面,環境惡化非常迅速,以西南地區為例,但雅礱江成為季節性河流長達半個世紀,但另壹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環境良性逆轉的可能性。當然,這不是壹代人能完成的,但壹定要有正確的開端和長遠的目標:“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九重之臺始於積土”!
20.北京市委公交城建部城市建設史編輯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編制《北京城市建設史跡擴展大綱》,組織十個編輯小組;論文《燕都季承考》(原文附後)和《北京城市建設的歷史遺跡》是關於北京文物保護利用和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的基礎性研究。世界著名的城市都有詳細的史書和書籍,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作為送給貴賓的主要禮物,但北京缺乏系統的實物證明和對其起源和演變的重要裏程碑的歷史記錄。《史記》的擴充大綱本來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對於如何正確對待歷史以及“古”與“今”的辯證關系的觀念很難統壹,所以停了就沒有繼續下去。非常遺憾的是,奧運會這樣的盛會,竟然成了取代模棱兩可的宣傳口號的首要禮品和宣傳材料!
21.日本建築史大綱(有大綱,但沒有考察對象)。日本建築文化發源於中國,但保存古建築的時間早於中國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相當於隋唐),所以如果按照梁先生所主張的實物來分析建築史,就有必要研究日本古建築。
22.浙江河姆渡遺址調查及旅遊網絡規劃,寧波、紹興、杭州,安徽雁蕩山、天臺山、臨海、新昌、桐廬、黃山、九華山。關於“文革”中被破壞的第壹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嶽墳、嶽廟的幾點說明:
23.古建築維修中的問題:
1)不能只是用“糾舊如初”來概括壹切,要分“法”和“例”;
2)古建築的防火不能依靠高壓軟管,大部分有室內裝飾和雕塑壁畫的文物都不能使用高壓軟管;
3)梁先生對肇州大石橋“修舊如新”的批評,要具體分析。比如能否把原來的構件搬到博物館,歐洲很多石頭古建築中精美的雕塑構件都搬到了博物館,用矽橡膠復制的構件放在了建築上,而不是原來的;
4)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材料的加固方法和耐久性,應認真投入;
5)施工期間的各種保護措施(包括防火)。
24.古建築基礎資料的調查與整理
1)要充分考慮基礎數據的調查、整理和使用;
2)采用新的科技手段代替人工測繪。我參加了壹個建築學會的活動(美國女建築師代表團),其中紐約負責文物和古建築的女建築師c·泰勒(C. Tayler)介紹了紐約,壹項普查顯示有20萬例。如果用原有的概念和方法進行勘測、整理和篩選,這樣巨大的工作量是不可想象的,但應用新的儀器和計算機處理很快就能完成;
3)基礎資料的調查與歷史理論的研究密不可分——附梁先生關於中國建築史編纂過程中幾個關鍵問題的論述:
4)文物作品是壹部古老而新穎的作品,因為它在當代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所以首先要有明確的目的和相關的科學方法,制定“行為準則”。最後,我們可以有合格的候選人。假冒偽劣分子只能敗壞事業和國家的聲譽!!!
——附羅給美軍重慶總部繪制的所謂軍用地圖的幾個明顯的謊言(詳見);
5)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建設也首先需要詳實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