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凱爾·波洛記憶中的忽必烈和元大都
當威尼斯人凱爾·波洛在監獄中回憶起他的東方夢幻之旅時,可汗並不那麽威嚴的身影就會浮現在他的眼前,讓他興奮不已。他告訴他的獄友,“君主中的君主”既不太長也不太短,中等身材,四肢肌肉發達,面容清秀,黑眼睛,直鼻子。“其他人聽起來沒什麽不同,在凱爾·波洛眼裏,卻是壹個從未存在過的皇帝。凱爾波羅汗,即中國史書中的元世祖忽必烈汗,是世界征服者、壹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孫子。1260年,其兄蒙哥可汗死後,忽必烈在開平(1263年升為上都)受到全體民眾的擁戴。那壹年,忽必烈45歲,而威尼斯的凱爾·波洛只是壹個六歲的頑童。凱爾·波洛。有些人認為他從未去過中國。現在,凱爾·波洛已經42歲了,無數年過去了,讓人感到恍惚。他用無可辯駁的語氣告訴目瞪口呆的觀眾,可汗是“自亞當時代以來,世界上統治人民、土地和財富的最強大的君主”,住在壹個名為“坎巴魯克”(在今北京)的宏偉都城。在寓言般的敘述中,時光倒流,凱爾·波洛仿佛回到了21年前。那壹年,1275,凱爾·波洛21歲。他沿著古絲綢之路從西向東長途跋涉四年後,在遼闊的草原商都遇到了當時正在那裏避暑的大汗,和他的父親尼科洛、叔叔馬菲在壹起,深得大汗的寵愛。接著,凱爾·波洛離開了這座由石頭宮殿和無數氈帳組成的草原都城,跟隨可汗東進,來到了位於華北平原北端、燕山山脈南麓的坎巴魯克。北京元大都遺址公園的忽必烈雕像凱爾波羅(Kyle Polo)看到了波斯語音譯的cambaluc,意為“大汗之城”。凱爾·波洛於1275年的秋天首次抵達坎巴盧克。此時這座雄偉的城市剛剛建成,還沒有完全建成,正式名稱已經改為大都1271。同年,忽必烈接受劉的建議,以大元為國號。凱爾·波洛被這座嶄新的城市震驚了。在他的敘述中,“宏偉”、“壯觀”、“富有”、“什麽也沒看見”之類的大詞頻頻出現,仿佛他所看到的是在夢中。他說這是壹座極其遼闊的城市,四周24英裏(即英裏,壹英裏約為1609米),呈正方形。高高的土墻巍然屹立,環繞整個城市壹周。墻根有十級臺階那麽粗(壹級臺階約五尺),越來越窄,到頂只有三級臺階。十二座城門均勻分布在城墻的四面。每個城門都有壹座宏偉的“宮殿”,城墻的每個角落都有壹座宮殿,同樣宏偉。城市裏的街道筆直如線,從壹頭可以看到另壹頭。在市中心,有壹座巨大的宮殿,裏面掛著壹口大鐘。如果晚上鐘聲響起三次,人們就被禁止行走。元朝遺址公園裏有數不清的宮殿和房屋,最讓凱爾·波洛驚嘆的是可汗所在的宮殿。凱爾·波洛用他壹貫的語氣告訴他的聽眾:“妳們應該知道,這座宮殿之大,是妳們從未見過的。“到什麽程度?凱爾·波洛說,宮殿裏有很多房子,這是壹個奇跡,壹個寬闊的大廳可以容納6000人吃飯,綽綽有余。整座宮殿金碧輝煌,富麗堂皇,世人都安排得很好,除此之外別無它物。他特意提到了殿頂的紅、黃、綠、藍瓦。因為有了釉面,它們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水晶壹樣。即使妳從很遠的地方看它們,妳也會被宮殿散發出的光輝所震撼。可汗坐的大廳裏,有壹個漂亮的大甕,可以裝壹桶酒。在大甕的四角,有壹個小甕,裏面裝滿了各種珍貴的香料。流汗飲酒時,人們把大甕裏的酒倒進小甕裏,再用細金勺從小甕裏舀出來。這種勺子很大,裏面裝的酒可以十個人喝。人們用金燈從大勺子裏拿酒。凱爾·波洛說勺子和金燈價值很高,但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妳不會相信這樣的酒器和其他金銀器皿。正殿之外,宮墻之內,是壹個陌生的世界。這裏有壹片長滿各種果樹的草原,許多動物,如鹿、麅子、山羊和松鼠在這裏繁殖。有壹個湖,各種各樣的魚在那裏遊來遊去。壹條小河從湖中穿過,出入口都襯著銅鐵,防止魚隨水進出。有壹座人工建造的小山,高約壹百步,周長約壹英裏。在平坦的山頂上,各種珍貴的樹木終年常綠。可汗聽說有壹棵很漂亮的樹,就會派人把它移植到這座山上。有些樹很高,需要大象搬運。久而久之,世界上最美的樹都聚集在這裏。可汗非常喜歡這座山,以至於很難看到它。他命人用綠色的琉璃礦石蓋起來,還在山頂上建了壹座宮殿,裏外都是綠色的。因此,山、樹和宮殿都是同樣的顏色,每個看到它的人都很高興...凱爾·波洛說這座山被命名為“綠山”。在聽者的疑惑或驚訝中,凱爾·波洛詳細敘述了這座城市、這座寺廟、這座水和這座山,無數的畫面壹壹閃過他的腦海,其中壹定有他大汗淋漓的時候。凱爾·波洛還說,在可汗來到這裏之前,曾經有壹座珍貴的城市存在過,也叫坎巴盧克,但已經是壹片廢墟;可汗曾想過重建城市,但星宿說城市將來會造反立國;所以可汗就在老城旁邊,壹水之隔,不要建這個新的坎巴路克城了。那座古老的城市是黃金之都。金中都遺址公園瓊花島,作為壹代帝都,金中都的繁華可想而知。為了修建這個都城,晉人煞費苦心。它的大部分建築材料都很罕見,包括來自河北正定縣袁譚花園的木材,直接從北宋都城拆下來的門窗,以及堆積在宋徽宗趙霽汴梁東北角的“艮嶽”石頭。這些白石產於江南太湖。光是運輸這些物資就要消耗人力和財力。趙翼在《二十二史註·廣金衍經》壹文中說,建城時,運壹棵樹的費用就達二十萬;擡壹車到五百人”,最後建成的宮殿都是彩金裝飾,壹個殿堂建上億座宮殿。“凱爾·波洛詳細描述的‘青山’其實叫瓊花島,是金代建造的離宮——泰寧宮的中心,位於金中都東北郊區。金中都建於1151,泰寧宮(後改名萬寧宮)建於1179。30多年後,1214年,在蒙古騎兵的多次威脅下,金玄宗將都城南移至汴梁(今河南開封市)。次年,成吉思汗率軍攻打中都,改稱燕京。可惜成吉思汗不想在這裏建都。蒙古軍隊進攻首都後,放火燒城。據說熊熊大火斷斷續續,燒了幾十天才被撲滅。金中都成了壹片廢墟,而位於郊區的瓊花島卻幸免於難。45年後的1260年,忽必烈第壹次來到燕京,住進了這座小島上的廣寒寺。這座宮殿應該就是凱爾·波洛所說的裏裏外外的綠色宮殿,但事情已經發生了變化。威尼斯人看到它的時候,已經是經過幾次維修和裝修了。小島所在,碧水環繞,玲瓏剔透,宛如江南。如果妳爬得高,看得遠,就能看到周圍的風景。也許就在這個時候,忽必烈有了遷都燕京的想法。忽必烈汗是壹個完全不同的蒙古汗。他愛上了中原的制度和文化,身邊有大量的漢族知識分子。在這壹點上,忽必烈汗不同於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不同於他的哥哥蒙哥汗,也不同於他的弟弟阿裏布格,他們都是為了爭奪可汗的地位而戰。早在蒙哥汗登基之初,忽必烈就受命治理漠南漢人的軍務,對中原的風土人情相當熟悉。短短幾年間,在他先後招募的漢族知識分子的協助下,忽必烈在中原幾個地區建立了統治秩序,同時也確立了宏大而壹致的目標。法國歷史學家雷納·格魯塞說,他們的目標是成為真正的“天子”,讓蒙古帝國成為中華帝國。格羅斯塞特特別指出,忽必烈“中國化”的明顯標誌是,他從阿裏巴巴兄弟手中奪回蒙古帝國(在今蒙古)的首都和森林後,就再也沒有在那裏生活過。忽必烈和忽必烈壹樣,在剛到燕京的第二年,即1261年奪回了和林格爾。燕京就位於這壹帶,是“東沿海,南受三齊控制,西被太行封鎖,北有沙漠”。不缺水且離渡口不遠,又“處於通往北方草原、東北平原、東部沿海走廊三條道路的交匯處”(李瑟娥孝宗《中國區域歷史地理》),緊密聯系著中原、東北、蒙古草原三大區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對於有誌於統壹中國的忽必烈來說,燕京無疑是壹個理想的建都之地。在那個人工堆砌的小山丘上,忽必烈時而漫步,時而向南眺望。1264年,阿裏不哥戰敗投降,蒙古帝國暫時平定。忽必烈下詔將燕京改回中都之名,並計劃修建城宮準備建都。幾個月後,壹個巨大的玉酒器——瀆山玉海造出來了,忽必烈下令把它安放在瓊花島的廣寒殿裏。凱爾·波洛看到的精致骨灰盒指的就是這個裝置。這個金碧輝煌、豪華氣派的酒器,或許正象征著忽必烈此時的心情。他統治下的疆域壹直遼闊無邊,針對南宋的軍事行動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用不了多久,他就會成為中原的主人,為此他已經等了很多年了。正如格勞斯特所說,“當忽必烈在亞洲其他地方成為成吉思汗的繼承者時,他試圖在中國成為十九王朝的忠實繼承者。沒有壹個天子像他那樣認真地扮演他的角色。定都燕京,是忽必烈統壹中國的前奏。令人驚訝的是,重建中都的計劃並沒有如期實施。拖延三年後,忽必烈突然做出決定,放棄舊中都,在東北郊區新建中都。對於這個決定,凱爾·波洛說,是可汗聽信了星宿之言,認為老城將來會叛變,所以不得不選擇新城址。或許,確實有壹些明星向忽必烈發出了這樣的警告,但這顯然不是忽必烈選擇新城址的真正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他的腳下,在他視為珍寶的瓊花島上。北海公園風景劉《郭守敬》中的和瓊花島像貝殼壹樣,漂浮在北海公園的壹個湖中。遊客們肩並肩來到這裏,大多是為了登上瓊花島,遠眺北京風光,看看山頂西藏白塔的魅力。此塔始建於清朝順治八年,即1651年,占據了凱爾波羅所說的廣寒寺內外皆綠的位置。從凱爾波羅時代到今天,北京歷經滄桑,城市格局早已大不相同。不過瓊花島還是和那些年壹樣綠,四周湖泊環繞。雖然樹和那些年不壹樣了,但是湖的面積小了很多。這個湖原本是金中都東北郊區高梁河的壹段。早在遼會同元年,即公元938年,這裏就已經初步建成了壹座園林。1179金代在遼代園林的基礎上修建了泰寧宮,並拓寬了這壹帶的河段,在東岸附近修建了瓊花島,於是河道變寬,形成了湖泊。玲瓏剔透的景觀是蒙古高原上難得壹見的風景,但某種程度上卻是中原文明的象征,這可能也是來自蒙古高原的忽必烈對其格外鐘愛的原因之壹。當忽必烈打算放棄中都舊地,另擇城址,建立新都時,他首先想到的地方可能就是瓊花島。他希望未來的首都能把這種景觀包裹進去,而不是像離宮壹樣掛在城外。但基於這種個人喜好選擇城址顯然是不可取的,忽必烈本人也未必同意。那麽,新城選址應該選在哪裏呢?從1264年到1267年,忽必烈對這個問題思考了三年,最終促使他下定決心建立以瓊花島為核心的新中都的,是劉和郭守敬兩位* * *。元大都遺址公園,劉雕像劉原名,星州人。據元代劉傳,他生於1216,比忽必烈小壹歲。劉年輕時有壹段復雜的經歷。他做過小官,當過和尚,也曾經信過道教。儒、釋、道,以及“天文、地理、法歷、三式六子之屬,無所不知,天下事無所不知。”1242年,在(今山西大同)南唐寺出家的劉應海雲和尚的邀請,前往漠北拜見忽必烈。劉得到了忽必烈的賞識,從此就世俗化了,與忽必烈呆在壹起,參與軍務。他的名字“鐘兵”是忽必烈汗給的。此後,劉參與了忽必烈壹生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如治理興州、征伐南宋、設計建都、確立忽必烈為蒙古大汗等。,可謂貢獻巨大。正是由於忽必烈對劉的極大信任和賞識,加上劉曾經主持過上都城的建設,劉在選址和新都建設過程中再次作為總設計師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學生郭守敬,也是星州人,承擔了開辟新水源和解決運糧問題的任務。事實上,早在1262年,忽必烈第壹次召見郭守敬時,就已經和郭守敬商量過建都燕京的事,而郭守敬提出了漕運的問題。郭守敬是壹位傑出的水利專家。在他看來,金中都壹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水資源短缺。它所依托的荷塘,為護城河、園林、生活用水提供了更多的水,卻遠遠不夠水運,水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雖然金代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設計了很多解決方案,比如挖壹條泄水閘河——也就是在中都東北郊區的高梁河中遊開壹條運河引水到通州,或者挖壹條運河把翁山公園(現在的昆明湖)的水引到城裏來幫助輸水,但是都沒能奏效,因為無論是高梁河還是翁山公園的水量都非常有限。當然,在中都周圍還有壹條大河,即永定河。金朝確實挖了金口河把永定河的水往東引,流經中都北護城河,再往東註入閘河。但金口河河床坡度小的時候太大,無法航行,水大的時候容易決口,所以挖了沒多久就廢棄了。統治者從來沒有解決過糧食運輸的問題。所以南方的糧食供應只能通過水路運到通州,再通過陸路運到中都。僅每年的運輸成本就是壹個巨大的數字,而且運輸過程非常艱難,很多人抱怨。北京高碑店通惠河水運文化旅遊區郭守敬雕像1262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解決水運問題的方案,得到忽必烈的認可。這種方法的要點是放棄了金中都原來使用的荷塘水系,改用高梁水系。為了有效利用高梁河,首先要為高梁河增加水源。雖然郭守敬當時未能有效增加高梁河水量,但從荷花池到高梁河的變化意義重大,因為忽必烈心愛的瓊花島就在高梁河上。壹旦解決了高梁河的水源問題,糧食運輸的困難也就迎刃而解,聚集在通州的糧食可以直接運到瓊花島附近,不用走陸路。這意味著忽必烈以瓊花島為核心重建新都不再只是個人喜好,而是有了更多的現實意義。1267年,忽必烈正式決定在金中都東北郊區的瓊花島周邊建新都。更復雜的問題,即新首都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是留給劉。凱爾·波洛,壹個理想主義的城市,從未見過劉·。在他第壹次進入坎巴盧克的前壹年,也就是1274,劉去世了。如果凱爾·波洛早幾年來,能夠與劉交流,他可能會對這座宏偉的城市有完全不同的認識。劉的設計和規劃圍繞著瓊花島,顯然迎合了忽必烈的個人喜好。但瓊花島的地形和面積並不適合宮城的建設。由於劉的考慮,宮城,或稱大內,建在這個湖的東岸,另外兩個宮殿建在西岸,供皇室居住,即南方的宮和北方的宮。三座宮殿平衡而立,形成穩定的布局,同時搭建橋梁相互連接。然後,皇城將圍繞宮城、瓊花島(忽必烈已賜名“萬歲山”)、湖泊(忽必烈已賜名“太液池”)、龍符宮、盛興宮而建,稱為“小強”。最後在皇城外圍建壹個大城市,即外郭城。這個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先確定宮城的位置,然後圍繞宮城做壹個整體規劃。宮城的位置確定後,劉顯示了他的高超技藝。北京,鼓樓他的視線穿過宮城中心,由南向北,出宮城,出皇城,壹直延伸到太液池上遊的另壹個大湖積水潭東北的高地。他在那裏畫了壹個點。這是城市的中心,這是劉精確測量的,他打算在那裏建壹個中心亭(鼓樓在今天的位置)。這個點所在的南北直線就是整個城市的中軸線。以這個中心點為圓心,劉畫了壹個圓來確定郭城外四面墻的位置。在四面城墻上,劉設計了11城門,東三門,西三門,南三門。對面的城門由壹條25米寬的大道連接,再加上其他9條主幹道,都筆直如壹條線,縱橫交錯。只有積水潭東北岸與中心點相連,因為湖岸的方向,所以設計成對角線。基本框架設計完成後,劉又在小墻外的街道之間設計了東西平行的小巷,蒙古語稱之為“胡同”。胡同寬度多為6-7米,胡同與胡同之間約70米,剛好夠建壹個三個入口的四合院。水粉畫,北京胡同皇帝朝南朝北,左為東,右為西。壹般來說,劉的設計使皇城在整個大城市的南半部,而最重要的市場“日中廣場”在北半部;皇族祖先供奉的祠堂在皇城的東面,皇城的西面是供奉土地和谷物之神、象征國家疆域的社壇。這四組建築,分別分布在北、南、東、西,並不是隨意設置的。劉通過這四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有意而高度概念性地再現了儒家經典《李周考》中帝都的設計原則,即“前朝在市,左祖在右社”。這是壹座理想主義的帝都。它實踐了儒家的理想,並與道家的思想兼容。同時也反映了佛教在某些方面的影響。這壹設計理念與劉自身的學識、修養以及求道、修行的經歷密切相關。威尼斯人凱爾·波洛可能不理解這壹切。他把城門的數目誤認為是12,但顯然不明白11的四壁城門數目及其名稱(如安貞、建德)取自《易經》幹坤之文,是道家思想的體現。同樣,他可能也不明白,這座城市的設計者之所以如此執著於對稱,以至於設計了壹條嚴格的中軸線,是因為“前朝在市,左祖在右社”的原則本身就隱含著對稱和中軸線。凱爾·波洛只看到了這座城市的表面,這足以讓他震驚。1271年,新資本初步完成。在劉的建議下,忽必烈將國號改為“大元”,取《易經》中“代載”之意。同時,他把新首都命名為大都。元朝的歷史,到此為止才是真正的開始。元朝末年,全部修建完畢,1285年,歷時18年。至於運糧的問題,經過郭守敬的不懈努力,終於得到了解決,但遲至1292。1293年,上渡避暑歸來的忽必烈看到新開通的運河水滿為患、繁榮昌盛,非常高興,將其命名為“通惠河”。這壹年忽必烈78歲,元大都的設計者劉於18年前去世。凱爾·波洛,在中國度過了17年,1291年初從福建泉州出發,踏上了歸途。1295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威尼斯。1296年,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爆發海戰,凱爾·波洛參與其中,不幸被俘。凱爾·波羅(Kyle Polo)在獄中描述了他在中國和遠東其他國家的經歷和經歷,他的比薩獄友露絲·米安茜(Ruth Mianqian)將這些傳奇敘事寫成了壹本書,即《馬可·波羅之旅》。凱爾·波洛在熱那亞的監獄裏回憶往事時,住在坎巴盧克的可汗已經去世兩年了。凱爾·波洛不知道。他講述了君主中的君主,世間少有的城池,以及那座城池裏發生的壹切事件,仿佛壹切都在眼前:“要知道康巴魯克內外戶戶眾多,有幾個城門連著幾個郭。十二國中,戶數比城裏多。郭忠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住在壹起,他們要麽進貢,要麽在皇宮裏賣貨。於是城內城外,都是豪宅巨室,幾個人的權貴住宅還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