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沈從文的經歷與《邊城》創作的關系”

“沈從文的經歷與《邊城》創作的關系”

通過對沈從文人生經歷的了解和探索,不難發現中篇小說《邊城》凝聚了沈從文壹生中的種種經歷和他對人間意外的態度,同時也理解了沈從文寫作《邊城》的“意義”和他對人間愛情的闡釋。

1,同情湘西夏迪人民

沈從文離開湘西後,和他早年的生活壹樣,對湘西下層民眾給予了深切的同情。這種同情主要表現在《邊城》中的崔璀身上。崔璀知道她深愛著父母的諾歌,諾歌也對崔璀情有獨鐘,但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彼此不說話。盡管諾·桑松用當地風俗的方式為崔璀唱了幾個晚上的歌,卻被這個朦朧難談的姑娘弄得模糊不清。然而,在崔璀的心目中,她是團隊中的佼佼者。雖然她知道自己是愛自己的,但卻在懷疑中抑郁。直到天寶被“破”了,爺爺死了,他被送走了,壹個人在渡口等著那個可能明天回來或者永遠不回來的人。

崔璀的父母因為唱歌而相愛,但他們沒能結婚。當她的父親不得不離開“綠營”去“駐軍”時,崔璀懷孕的母親別無選擇,只能喝河裏的冷水,甚至死去。

這些都體現了沈從文對湘西下層人民的同情。這種同情在《邊城》中化作壹曲悲涼的音樂,表達了作者無盡的憐憫和關懷。在這種憐憫和關懷的背後,隱藏著作者深深的痛苦,也折射出人性最初的美好。這壹觀點已被前人論證過,熟悉沈從文的文學前輩朱光潛在《邊城》中準確地表達了這壹情感內涵:

“它的表面被壓迫了很久,但裏面充滿了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內心有著強烈的隱痛。崔璀在這方面顯示了她自己的性格。.....他不僅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也唱出了壹代知識分子的心聲。這是他深刻的壹點。”⒁

2.理性認識命運中的“偶然”現象。

我們之前說過,沈從文因為壹個“意外”而得以生存,也因為“意外”而決定了他壹生的命運。在《邊城》中,沈從文有意識地闡釋了“偶然”的生命現象。

在崔璀與諾頌的愛情中,人們最糾結的是關於“擺渡”和“磨房”的討論。“渡口”代表苗族自然的愛情形式,“磨坊”代表漢族有物質利益的婚姻形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壹種與傳統的重義輕利價值觀完全相反的價值觀,以磨坊為代表,悄然進入了邊城的世界。在邊城村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分成了兩個陣營。“我聽別人說,家長們很樂意支持輪渡。”“他不是白癡。不要跑磨坊。要不要擺渡?”“那誰知道。恒順人就是‘牛肉炒韭菜,人見人愛’,只吃心裏喜歡的。渡船不會比磨坊差的!”獲得這些消息是崔璀“偶然”聽到的,但這壹“偶然”影響了崔璀的愛情,甚至她的生活。我們不妨做這樣的假設。如果崔璀沒有聽到這個消息,故事會是怎樣的?也許崔璀毫無顧慮地表達了她內心對諾的愛。如果是這樣,後來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如果崔璀同意天寶的經紀人匹配媒體,故事的結局會是怎樣?也許以後,作為壹個母親,崔璀有壹個幸福的家庭。

可見,“偶然”並不是不可理解的“牽絆”,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歷史發展和社會進化的壹種必然性,只是這種必然性並沒有被偏遠孤立的下層民眾所理解和認同。這種現象和沈從文因為年輕留守,在“神兵”、“民兵”的突襲中“意外”死亡是壹樣的。

3.對“愛”這個詞的解釋

在邊城,愛與被愛是很自然的事。沒有外界的壓力,沒有等級觀念,沒有民族歧視,壹切都是那麽美好自然,很符合沈從文早年在之江漂泊的愛情觀——“不要做權貴親戚的女婿”。

崔璀的情感世界純潔而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利益。她對諾的感情是獨立的、純潔的、忠貞的。而諾宋,從壹開始就明確追求崔璀,完全不受金錢、財富、社會地位的影響,也不受父母觀念的限制——“莫磨莫求渡”。原始鄉村所孕育的這種超越自然的純樸情感,表現了自然之愛的高貴,揭示了作者所希望的壹種新的、健全的、理想的和諧。

在湘西世界裏,每個人都活得從容淡定。但在他們簡單淡然的生活中,卻有著濃濃的感情和愛意。

在老船夫和崔璀之間,壹個老人和壹個十四五歲的女孩是邊城壹道亮麗的風景。他們的關系充滿了愛與被愛,包容與理解,他們簡單純粹的親情體現了湘西世界的和諧。有壹年端午節,崔璀已經和爺爺約好了壹起看船,她和黃狗壹起去吊腳樓看熱鬧。臨走時,崔璀問:“我走了誰陪妳?”爺爺說:“妳走的時候,船會陪著我。”崔璀苦笑著皺起眉頭:“船會陪著妳,嘿,嘿,船會陪著妳。爺爺,妳真是……”最後,崔璀決定不去了,對爺爺說:“把船放了吧,我代替船陪妳!”雖然這些話很傻,但我們可以感受到崔璀和老船夫之間的深厚感情。崔璀可以對著河對面的爺爺喊“爺爺,我要妳”。崔璀可以毫不做作地獨自放聲大哭,她得到的只是爺爺的關心和愛護。雖然不是世外桃源,但好像是人間天堂。

小說還在老船夫和崔璀兩個人物身上體現了被溶解在城市生活中的純真和美好。

船總是平穩的,擺渡人的物質生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層面。但是,他們的感情是緊密在壹起的,他們生活的和諧並沒有因為物質上的差異而斷絕。無論是守住碼頭的人,還是支持擺渡的人,都在壹種淳樸的人文關懷中,享受著壹定程度的人格平等。他們推心置腹地交談著,壹壺酒顯得那麽真誠、自然、和諧。

作品以愛情為核心,讓我們在邊城的寧靜和諧中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好、健康、自然。崔璀在風雨中失去了家人,但善良的湘西人並沒有讓他感到孤獨無助。船總是很忙,全心全意地照顧它。就連過去曾被母親拒絕的楊也沒有來照顧無助的。他們擺脫了世俗的功利,平靜而簡單的生活著,而這些純粹而簡單的感情和愛,讓普通人的每壹個平凡的日子都溫暖而感人,展現了湘西世界的和諧。

這些都是沈從文對“愛”字的“闡釋”。

3、懷念人性的美好

在部隊的幾年裏,沈從文“看慣了湖南兵的武藝,看慣了各種迫害殺戮的黑暗。”過早地面對社會的殘酷和身邊生活的無知,他消除了以後在作品中寫‘殘酷’和‘無知’時炫耀自己好奇心的任何可能,反而形成了追求美好生活和善良的性格。" ⒂

主人公崔璀是《邊城》中最成功的人物。她是湘西山川孕育的精靈。“崔璀在大風天長大,皮膚黝黑,眼睛清澈如水晶”,“她天真活潑,處處像個小動物”,“她從來不想殘忍的事,從來不擔心,從來不生氣”。湘西的清風給了她強健的體魄,茶洞的青山綠水給了她壹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眼睛。她嫵媚,美麗,睿智,有壹種晶瑩剔透的氣質。崔璀是美的化身,是這本書的靈魂。她的聰慧、美麗、天真、善良、壹塵不染的心靈和輕松的生活狀態,使她成為作者夢中的美麗女神,留給讀者的是她“天真優雅的氣質,這是她如魚在水中遊的詩韻。”⒃

《邊城》“人性本善”。只有善良,才能更容易感受到悲傷的力量,因為更大的命運陰影籠罩著他們的生存。主人公崔璀和勞爾心中都有壹個夢,壹個意義相同的夢。然而,這個群體的將軍女兒,嫁給了壹個滾房子,戴著壹個閃亮的扭曲的銀手鐲,擋住了他們的去路,這對於古老的湘西文化傳統來說,是壹種異質性。可見傭兵的價值已經悄然進入邊城,不可阻擋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勞爾追求詩意的愛情,拒絕功利的磨坊婚姻,但最終卻難以擺脫愛情悲劇的延續和人生無常的命運!崔璀的爺爺,老船夫,也是在自己的“破渡船”和王團的“新磨坊”的競爭中,在拉渡船的時候,聽別人說是父母送他的“出於算盤”,決定“磨坊”而不是“渡船”。之後,他趕到城裏,被壹帆風順的小船證實,感到幻滅,疲憊不堪。死去的不僅僅是爺爺的生命,而是“人性”的消失,“和諧”的破裂。

渡口和磨坊形成壹組矛盾,是不和諧的原因。在人們的生活中,真誠和美好總是被各種外界因素所幹擾,被人的局限性所糾纏。人與人之間的可變性是很大的,人性的變化和命運的無常已經成為壹個沒有人能夠把握的基本命題。《邊城》雖然每個人都極其善良,但卻有著不可避免的悲劇。

白塔的倒塌,老船夫的死亡,崔璀的愛情悲劇,都預示著湘西淳樸民風的終結,美好人性的喪失,真愛的隕落。壹個純粹而簡單,完美而美好的桃源世界,這裏埋葬著所有的遺物和習俗。所以說《邊城》是壹部懷舊的作品,壹種帶著遺憾的懷舊,並不是絕對正確的。

5.表達內心的孤獨

在沈從文的人生經歷中,我們知道生活在大都市的“鄉下人”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是孤獨,而是壹種不被人認可的內心痛苦。作者在《邊城》中也展示了這壹思想。

沒有妻子,沒有兄弟姐妹,甚至沒有父母的崔璀的爺爺,中間壹直相親的殘缺家庭,爺爺去世後獨自生活的崔璀,都成了壹幅孤獨的畫面,隱藏著人們內心世界的悲傷。

爺爺的獨生女(崔璀的母親)喝了河裏的涼水後死了,因為她不能結婚。不止壹個人生命的逝去,是爺爺所有歡樂和希望的幻滅。逝者已矣,無人訴說的爺爺,長久以來默默承受著“失去女兒”帶來的痛苦。侄子長大了,爺爺可以忘記骨肉分離的痛苦,但壹旦到了城裏,他就不得不知道,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他失去了幸福,甚至天寶的生命。善良的爺爺心虛有病,下大雨。

親人分離帶來的痛苦並沒有在爺爺去世後結束。作為爺爺唯壹的後代,崔璀繼續接過痛苦的接力棒,承受著親人去世和愛人離去的雙重痛苦孤獨。爺爺去世後,崔璀不僅拾起了爺爺生命中揮之不去的傷痛,還繼續著自己的工作,守護著每天人來人往的渡口,承受著失去爺爺的痛苦,等待著愛人的到來。然而,面對正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崔璀和她的祖父乃至所有湘西人壹樣,“肩負起自己的命運,為了自己和孩子,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不管她多麽貧窮和艱難,也從不逃避自己為了生存而應該做出的壹切努力。”這就驗證了沈從文在壹篇題為《1934年1月18日》的文章中所說的話——“在他們的生活中,愛與恨,得與失,他們仍然分享著哭與笑,吃與喝。對於寒冷和夏天的來臨,他們比世界上其他人感覺更嚴重。歷史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但是,提起他們千百年來不變的、沒有記載的歷史,就讓人覺得無語。”

沈從文是鄉村敘事的代言人,鄉村是沈從文個人內心情感的載體。在表達爺爺和崔璀的孤獨的同時,他也表現了自己的孤獨,反映了湘西人和他自己的人生經歷。

綜上所述,沈從文創作《邊城》的目的,並不是要描繪壹個與現實隔絕的世外桃源,而是要表達壹種“生命形式”,把他生命中30多年所經歷的生命“悲喜”註入這種“生命形式”,這不是“證明人性本善的傑作”,也不是“壹首詩,壹首父母唱給崔璀的情歌”,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