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信息資源建設是農業信息化的核心內容。隨著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我國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4年的數據比2000年增長了4倍。參見圖2。
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市縣兩級農業信息網站發展迅速,這表明我國農業信息網絡建設已初具規模。農業部建立了具有較強支撐服務能力的網絡中心,連接農業部和各省(區、市)農業行政部門的政務外網建成開通,初步建成了以中國農業信息網為核心、20多個專業網為壹體的國家農業門戶網站。各省(區、市)農業行政部門都建立了局域網和農業信息網站。截至2004年底,81%的地市級農業部門和38%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局域網,83%的地市級農業部門和45%的縣級農業部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75.9%的縣建立了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了與農業部信息中心的互聯互通。全國約80%的鄉鎮信息服務站擁有計算機並接入互聯網,逐步形成了以省級農業信息網為核心的網站群。
近五年來,農業科技圖書的出版量呈波浪式增長趨勢,2001和2002年呈下降趨勢,2003年以後下降趨勢明顯,如圖4所示。同時,農村圖書發行網點銳減,出版物農村市場份額下降,服務“三農”效果不佳。這種情況,壹方面是由於書價上漲過快與農民購買力相對有限之間的矛盾,另壹方面也受出版單位出版農業科技圖書力度不夠、選題開發不力、缺乏適銷對路產品的影響。這壹點我們要註意。
(二)農業信息基礎設施指標分析
五年來,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快速發展。特別是農民的電話、電視、電腦等信息終端設備日益增多,為在全國推廣實施電話、電視、電腦“三位壹體”農業信息入戶工程,建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解決農業信息服務“最後壹公裏”問題奠定了良好基礎。參見圖5。
圖6顯示,我國農村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農村基礎通信網絡覆蓋能力大幅提升。據統計,1990年,全國農場用戶只有1460000戶,2004年達到101595000戶,增長了近70倍,全國通電話的行政村總數達到628000個,為農業信息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過去的五年中,農民的電視擁有率創下新高,如圖7所示。農村電視覆蓋率不斷提高。大部分鄉鎮開通了有線電視或建立了電視差轉臺,傳統廣電網絡基本覆蓋行政村。
從圖8可以發現,雖然過去五年農村地區的電腦數量壹直在上升,但實際比例仍然很低,特別是與同期城市居民的相關數據相比。據統計,2005年,城鎮居民每百人上網人數和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腦數分別是農村居民的6.5倍和20倍,城鄉數字鴻溝呈擴大趨勢。
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農村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城鄉差距仍然很大。到2003年底,城市居民每百戶擁有95.41部家庭電話、90.07部移動電話和65,438+030.5部彩色電視機,而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的家庭電話、移動電話和彩色電視機分別只有城市居民的565,438+0.4%、26.3%和52%。只有1.9%的網民來自農林牧漁業。2004年末,與2003年末相比,城市固定電話用戶增加3975萬戶,增長率為23%,而農村固定電話用戶增加995萬戶,增長率不到11%。壹些城鎮和村莊仍然沒有連接的信息或通信網絡。從2003年底到2004年底,我國網民總數增加了1450萬人,增長率為15.4%,而農林牧漁業僅增加了110000人,增長率為9.9%,遠低於總增長率。
通信基礎設施的區域不平衡更加突出。截至2003年底,西部12個省區的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家庭電話28.14部,移動電話13.55部,彩色電視機55.76臺,分別占全國農村居民擁有上述設備的57.4%、57.2%和82.2%。
(三)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指標分析
在農村推廣應用信息技術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和歷史選擇。從圖9可以看出,雖然我國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由於國家在農業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該指數增長迅速。
作為廣大農村群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郵件、報刊等傳統信息傳播技術在農村廣泛應用,全國已通郵政的行政村比例已經很高,見10,農村基礎通信網絡覆蓋能力大幅提升。然而,仍有壹些偏遠和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沒有覆蓋。
從圖11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五年中,農林牧漁業上網的人數急劇增加。這說明隨著我國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已經發展到壹定程度。同時也要看到,農林牧漁業網民絕對數量雖然有所增長,但在全國網民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五年來,即使是占比最高的2001這壹年,也只占全部網民的1.5%左右。這種情況主要是農民信息素質差,信息消費能力不足,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覆蓋率低,網絡信息資源本身質量和準確性差造成的。對此,我們建議國家采取積極措施縮小差距,避免城鄉“信息鴻溝”的進壹步擴大。
從圖12可以看出,我國鄉鎮農業信息管理與服務機構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據統計,目前,中國所有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都設立了農業信息工作的職能機構和農業信息中心,97%的地(市)和80%左右的縣級農業部門設立了農業信息管理和服務機構,56%的鄉鎮建立了依托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信息服務站。各級機構配備專兼職信息工作者近4萬人,發展了包括從事農業信息技術和服務的企業、中介組織、農民經紀人、農村大戶在內的農村信息工作者隊伍近654.38+0.7萬人,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建立。
(四)信息化人才的要素分析
人力資源是最具創造性的因素,擁有壹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業信息化人才是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在過去的五年中,中國農業信息人才指數壹直在上升並快速增長,如圖13所示,這表明中國農業信息人才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農業信息員的數量增長最快,如圖14所示。這也說明,我們國家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采取學校教育、繼續教育、社會教育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培養農業信息化高層次實用人才和農業信息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建立農業信息化專家咨詢隊伍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應該繼續堅持下去。同時我們也看到,專業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嚴重缺乏,增長緩慢,如圖15所示。
(五)信息化的外部環境因素分析
總體上看,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外部環境指數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02年以後,表明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外部環境在不斷優化。但該指標增速明顯滯後於“全國農業信息化水平指數”,也說明國家財政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不盡如人意。見圖16。
通過統計發現,農村信息化指數增長相對緩慢,甚至有起伏。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農業生產的天然弱點,加上近年來我國人口和土地的不平衡,農村人口過剩以及我們長期以來高速發展經濟和工業而忽視農業的經濟政策,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以2002年為例。2002年,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2476元,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703元,前者僅為後者的32%。2002年與2001年相比,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4.8%,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4%,前者僅為後者的35.8%。可見,城市在奔向小康的同時,農民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收入不足導致農民消費結構中維持日常生活的基本項目比重較大。此外,農民消費觀念落後,對信息的市場認知度差,不習慣為信息服務付費,也對該指標有壹定影響。參見圖17。
國家對農業信息化的投入相對穩定,有所增加,如圖18和圖19所示,但增長趨勢不明顯。有些年份,投資的絕對值雖然增加了,但比重卻降低了。1994-2004年期間,中央財政農業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為11.6%,而同期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7.6%。此外,在有限資金的實際使用中,政府主導作用仍然不足,各部門、各項目競相爭取資金,造成重復浪費和資金使用結構不合理,特別是投入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比例小,限制了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進壹步發展。
農民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主體,關系到農業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方方面面。數據顯示,五年來,中國廣大農村的文化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受過高級中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斷增加。這對促進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推動農業信息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的來說,農村的整體文化素質還是低於城鎮的。目前,在我國近4.9億農村勞動力中,農民素質相對較低,壹方面限制了他們對信息所蘊含的獲利機會的識別和把握,另壹方面也增加了他們獲取和使用信息的經濟成本和成本。參見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