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水土流失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壹。水土流失分布廣、面積大、侵蝕類型多、危害嚴重、治理難度大。根據水利部2002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國遙感調查結果,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水土流失面積為356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1%。據統計,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到50億t。長江流域年土壤流失總量為24億t,其中中上遊654.38+0.56億t。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量高達654.38+0.6億噸。
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耕地減少,土地沙化,沙塵暴頻發。水土流失是貧困的根源。目前,我國90%以上的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惡劣的生態環境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危害。
二、水土保持監測的重要性
目前,中國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然而,監測預報作為水土保持的基礎性工作,在監測網絡建設、監測設施設備、監測手段、監測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等方面還不夠成熟。例如,美國在長期和大量實驗觀測的基礎上,總結出了土壤侵蝕的壹般模型。歐洲壹些國家建立的空間數據庫和信息系統能夠定位和定量反映水土流失的面積、分布、程度和動態變化,有效提高了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學性、針對性和防治效果。因此,全面提高水土保持管理和監測預報的現代化水平,是我們面臨的壹項艱巨任務。因此,必須從基礎做起,從現在做起,使水土保持監測預報更好地為經濟建設、生態建設和保護服務,進壹步提高水土保持行業的社會影響力。
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壹。水土流失的成因復雜、廣泛、嚴重,對經濟社會發展、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影響巨大。及時、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我國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的程度,科學地評價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準確掌握水土流失的區域分布及其危害和嚴重後果,是關系到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事。這些都只有通過科學的監測才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因此,做好水土保持監測預報工作極為重要。
三、中國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特點。
(壹)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是壹種自然現象,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今天,我們要解決的主要是人為的水土流失。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四個方面。
(1)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速度越快,對土壤的侵蝕力越強。坡度越大,收集的地表徑流越多,沖刷力越強。在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多在15o以上,部分達到30o。坡長壹般為100-200m甚至更長。每年每畝損失5-15噸,甚至超過15噸。
②降雨。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壹般是暴雨。只有當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時,才會產生地表徑流,對地表造成侵蝕。
(3)地面物質組成。質地松軟、遇水易腐蝕、抗腐蝕性低的土壤,如黃土、粉質壤土等,是水土流失的對象。
④植被。具有壹定郁閉度的林草植被可以保護土壤不受侵蝕。郁閉度越高,水土保持能力越強。
黃河中遊黃土高原地區植被少,土壤疏松,雨水多,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強烈。
(2)人為因素。人類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破壞了地面的植被和穩定的地形,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主要有兩個方面。
(1)毀林開荒、陡坡開荒,破壞地面植被。
(2)采礦、築路等基礎建設中不經意的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廢土石方隨意傾倒入河溝,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2)土壤侵蝕特征
我國丘陵面積廣闊,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放牧開墾歷史悠久,近年來城市化和開發建設項目的擴大進壹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成為我國頭號環境問題。主要特點如下:
①分布廣,面積大。據第二次全國遙感調查,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裏,其中水蝕面積654.38+0.65萬平方公裏,風蝕面積654.38+0.96萬平方公裏。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在平原地區和沿海地區也有局部存在。
②侵蝕的形式和類型多樣復雜,治理難度大。水蝕、風蝕、凍融侵蝕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相互交織,成因復雜。西北黃土高原、東北黑土丘陵區、華南紅壤丘陵區、華北石質山區、華南石質山區以水蝕為主,局部地區伴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青藏高原以凍融侵蝕為主。西北風沙區和草原區以風蝕為主;西北半幹旱農牧交錯帶是風蝕水蝕的聯合作用區,冬春季風蝕,夏秋季水蝕。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到50億噸。長江流域年土壤流失總量24億噸,其中中上遊654.38+0.56億噸。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每年進口黃河泥沙6543.8+06億噸,特別是在內蒙古河口鎮至龍門7萬多平方公裏範圍內。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達到654.38+0萬噸/平方公裏,高達3-5萬噸/平方公裏。該地區輸入黃河的泥沙占黃河輸沙量的壹半以上。
四、如何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1)水土保持工作要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水土流失類型多樣。水土保持工作應堅持適樹適種、灌溉適種、種草適種、抗旱適種的原則。各地不宜脫離降水、水土資源等自然條件,提出不切實際的生態建設口號,也不宜脫離當地實際,“壹刀切”地推廣水土保持技術。要註意總結當地多年的經驗和群眾的創造。
(2)加強基礎研究。關註水土保持對全流域生態系統、水資源配置和流域尺度社會經濟發展的長遠影響。例如,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區域環境效應評價;對本地區及其鄰近地區的水、土壤、氣體、健康和經濟的影響;區域水土保持與全球變化研究:水沙積累和遷移對陸地生態系統和近海水質主要生源要素遷移轉化的影響;全球或區域降水、溫度和季風環流對區域土壤侵蝕的影響;科學對待水土流失,做到適度控制、合理保護;開展水土保持社會學研究。
(3)加強專項技術研究。積極開展水土保持監測預報,應用“3S”等高新技術,建立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開發經濟適用的生態修復技術;尋找控制水土流失的經濟效益方法;加強培訓做好水土保持科技推廣工作。
(4)實施“中國水土保持科技行動計劃”,組織開展全國水土保持科學調查,對全國主要水土流失地區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真實情況,明確重點問題,制定戰略規劃,提出相應對策。
動詞 (verb的縮寫)水土保持效益及其評價
水土保持效益與評價是壹項綜合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對其效益進行全面的測試、分析和評價確實不容易。壹般將水土保持效益分為經濟、社會、生態三部分,對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增加壹項攔泥效益。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和不同地形地質條件下的單項效益,為水土保持評價提供依據;各河段從水土流失到進入幹流的水沙變化及其對周邊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的影響,從而了解輸送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效益或不利影響,如大小水庫、坑塘、澇塘的使用壽命,對河岸的侵蝕破壞,農作物沙壓降低等。效益計算:采取措施或增減措施後的時間和空間的比較。為了適應科學管理和國家決策的要求,必須客觀、定量地認識和評價水土保持的綜合性和單項問題,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況和動態變化、成就和進步、潛力和前景。總效益是各種效益的綜合,分類效益及其關系的研究應是主要內容。生態環境不僅是總效益的壹部分,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分析研究適應不同生態環境的社會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經濟不僅是各項措施的物質基礎,也是發展國民經濟、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
不及物動詞結論和建議
結論與建議水土保持包括多種措施,如何組合,如何配置。以前壹般是根據地方經驗,上級意圖,群眾要求。是否符合客觀情況,實現相對優化,取得良好效果,很少考慮,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和原則。治溝與治坡之爭,工程與生物措施孰先孰後,長期搖擺不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從來都是前者壓倒後者。在強調農業生產時,我們可以破壞森林和土地,破壞放牧和開墾土地,隨意占用河流和湖泊。在追求經濟發展中,盲目造勢招商,圈地良田,都對土地改良和水土保持造成損失,影響深遠。
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原則,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相協調,合理組合、優化配置的原則,要提上水土保持規劃實施的議事日程,爭取主動,避免盲目性。梯田壩地在不同地貌條件下應有不同的主次比例,根據不同的時空條件確定水土保持利用、效益提升和病蟲害防治。探索系統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理論與實踐是統籌規劃的基礎。優化的最終目標,從經濟要求上來說,就是在任務確定後爭取最小成本,在投入明確後祈求最大收益。從水土保持的要求出發,可以自動選擇最佳的生態環境和最佳的水沙比例。總的來說,水土保持的合理組合和優化配置是復雜而困難的。目前看來,應該對各種小流域的管理進行認真的調查和試驗,找到好的模式,總結經驗教訓,摸著石頭過河,逐步向大範圍推廣。
水土保持監測在水土保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科學的監測,為水土保持部門提供準確的數據,他們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搞好水土保持。
想了解更多關於“水土保持監測的重要性”的詳細信息,仲達咨詢建鏈的查詢簡單、方便、可靠。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