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關系
教育關系是師生關系的最基本形式和核心。師生關系
師生教育關系是為了完成壹定的教育任務而產生的。這種關系是基於教育過程本身,基於對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不同任務和地位的考察,在教育意義上解釋他們之間的關系。壹般來說,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促進者、組織者和研究者,而學生壹般是參與者和學習者,同時又是學習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體。這種關系形式不隨師生的主觀態度而改變,而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並表現在師生的積極活動中。教育關系的建立首先取決於教師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於教師的專業知識、教育技能和人格力量。在教育關系中,教師和學生的活動中心都與教育目標有關,反映了學校教育的任務和特點。這種關系既要符合教育科學的規律,又要體現教育對藝術的創造,既能為師生雙方提供最大限度發揮主體力量的空間,又能使雙方力量形成有效的合力,從而使學生獲得和諧發展。
心理關系
師生之間不僅有正式的教育關系,還有情感交流和交往形成的心理關系。心理關系是師生為了完成同壹教學任務而進行的心理交流和情感交流。這種關系可以將師生在壹定的情感氛圍和體驗中聯系起來,實現情感信息的傳遞和交流。師生心理關系是隨著教學活動的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它是教學活動中壹種客觀的、基本的師生關系,直接受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影響。因為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過程,師生心理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並貫穿於師生關系的全過程。師生心理關系對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教學活動發展的心理背景,制約著教學的最終結果。同時,良好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會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更加和諧,所以加強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交流,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甚至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優化師生心理關系是師生關系改革的現實要求。
倫理關系
教育作為壹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反映了社會的普遍倫理規範和教育活動特有的倫理矛盾,因此師生關系也表現出鮮明的倫理關系。師生倫理關系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形成壹種特殊的道德統壹體,各自承擔壹定的倫理責任,履行壹定的倫理義務。這種關系在師生關系體系中處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形式的關系具有約束和規範作用。學生的道德觀念大多是直接從教師那裏獲得的,教師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道德思想,這是建立良好的師生倫理關系的關鍵。然而,長期以來,師生倫理關系在教育理論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尊師重道是古代社會師生倫理關系的特征,而在現代社會,師生相互尊重、人格平等成為師生倫理關系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追求,人性解放、民主自由是現代倫理的基本精神。因此,只有充分體現現代倫理基本精神的師生關系,才是真正的現代師生倫理關系。作為現代教育倫理本質的具體集中表現,現代師生倫理關系應具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現教育對善的崇拜的基本特征,這也是師生倫理關系改革的方向。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動的。
活動在和睦相處的氛圍中民主和諧。其核心是師生之間的心理契合和心靈的相互接納,形成師生之間摯愛而真摯的情感關系。其目的是本著自主的精神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應該體現在:壹方面,學生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和人生價值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自由人格和健康人格的建立;另壹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教育教學活動讓每壹個學生感受到獨立的尊嚴和心靈成長的快樂。
建造
老師在生活中給學生創造壹個和諧輕松的環境,學生就會信任老師,對老師敞開心扉,願意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告訴老師,把老師當成朋友。古人雲:“親師則信其道。”。“親師”是指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接受教師教育的前提,這與現代教育理念是壹致的。教育是壹門藝術,教師和學生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師生關系,正確理解“民主”和“平等”的內涵,對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清醒的認識,並妥善處理,而不要小題大做,過分誇大,簡單粗暴,以促進師生關系的健康和諧。如何正確理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方法
1.遵循理解的原則。小學生年齡小,在理解和處理問題上和老師有很大的不同。為了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教師有必要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加強自身修養,陶冶情操。在處理問題時,充分理解學生,熱情地關心和愛護學生,消除師生之間的心理障礙。有些師生關系的裂痕,往往是因為相互不了解造成的。有壹次,壹個老師發現壹個學生故意讓旁邊的壹個同學抄他的作業,於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嚴厲批評了他,說他這樣做害了那個同學。被批評的學生不服氣。下課後,他主動找到老師說:“我知道他抄作業不好,但他說看我怎麽做。”我覺得給他看沒有錯。“聽了學生的話,老師意識到他對調查了解不夠,在沒有完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批評他是錯誤的。我誠懇地批評了自己,及時解決了矛盾。學生認為學生“參考”作業“沒什麽”,老師卻把這樣的事情當回事,這就是理解上的差異。其實學生真的不會寫作業。看到別人怎麽做,再去思考,也不是壹件壞事。學生的學習欲望還是值得肯定的。但對於無腦、完全抄襲別人作業的學生,要適當批評,絕不能放任。這樣的事情,如果師生互相理解,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當然,學生對什麽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並沒有深刻的理解,有時可能會有些偏激。比如把老師對他們的批評當成找茬;老師態度稍微嚴厲壹點就被認為不尊重,不民主等等。孩子在某些問題上有壹些偏激的想法很正常,因為畢竟是不成熟的孩子。社會,家庭,學校,尤其是班主任有責任給他們講清道理,告訴他們什麽是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給予適當的批評是老師的責任,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區分善意的評論和幫助與惡意的訓斥和指責。老師批評時,學生能正確對待,虛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體現;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老師能耐心傾聽並給予積極回應,也是民主的體現。教師有錯誤,及時承認,及時糾正,從而獲得學生的理解,實現心與心的交流,交融感情。理解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是積極行動的先導。不管學生不懂什麽,如果妳強迫他去做,永遠不會有好結果。2.堅持尊重的原則。尊重學生不容易。如果說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基礎,那麽尊重就是這種關系的核心。壹位教育家在討論教育的功能時說:“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尊重學生。”如果老師不尊重和關愛學生,就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許多學生在問卷中表示,他們喜歡並欽佩尊重學生的老師。壹個學生在“友好郵箱”裏寫道:“老師,您講課的時候我在下面小聲說了。妳不僅沒有批評我,還讓學生聽我的意見,讓我很感動。我覺得妳做得很好!”教師不是法官,學生不是被告,雙方是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統壹體,利益和目標壹致,沒有理由不尊重對方。有些學生對老師不禮貌的原因往往是老師造成的。受舊觀念的影響,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不重視學生的思想感情,根據自己的主觀印象行事,獨斷專行,濫用職權。導致學生極度不滿並表現出抵觸情緒,甚至在背後議論老師,給老師起外號。另壹方面,老師抱怨學生素質差,戴著有色眼鏡看後進生,師生關系成為惡性循環,導致老師無法順利開展教學工作,學生無法好好學習,雙方利益受到嚴重影響。應該明確,尊重應該是教師工作的出發點。註意從小事做起,盡量減少錯誤。良好的師生關系需要教師的細心呵護。作為老師,要胸懷寬廣,善於用尊重的行為去影響學生。教師要對學生的不禮貌行為采取寬容的態度,適當引導,以免激化矛盾。教師對少數優秀學生的偏愛是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另壹個原因。過去做班級工作提倡“抓兩頭,促中間”。好學生很受青睞,但大多數都被冷落了。這樣做,老師只尊重了少數“好學生”,讓大部分學生產生了失落感。這些學生不僅會對少數“好學生”感到厭煩,還會對老師不滿。老師對少數“好學生”的偏愛,意味著對大多數學生的不尊重。老師和學生不是親密的朋友,無論哪個學生有優點,老師都應該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幫助他們克服缺點,努力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為所有學生創造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尊重每個學生。總之,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從教師做起。轉變教師觀念是突破口;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建立學生評價機制是關鍵;堅持理解和尊重的原則是保證。老師有愛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也會愛老師;師生關系協調了,才有情感的健全,從而進入教育教學的最佳狀態。有時候壹個老師平常的壹句話,壹個動作,都會引起學生內心的波動,對師生關系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的因素是多樣的,不僅僅是上面討論的幾個方面。今後要繼續實踐總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編輯這壹段扭曲的師生關系
情況
安徽省長豐縣雙墩鎮吳店中學兩名學生在課堂上打架。據透露,楊老師沒有阻止,而是堅持繼續上課,導致壹名學生死亡。壹個月內已經發生了三起殺害教師的案件。(人民網2008年06月5438+02月08日)女老師被逼下跪向學生道歉後,精神病院老師(華西報,2008年06月5438+02月08日)因批評學生被扇耳光並打倒在地(北京晨報,2008年06月5438+02月08日)。小學教師被家長要求為體罰學生道歉並服毒自殺(中國。com,2008,12,15)...教師被無視、被毆打、被羞辱、被逼瘋甚至被殺害的新聞成為社會關註的焦點,刺痛人心。同時也反映了我國當前教育的弊端,功利化的教育導致師生關系的扭曲和變異。
原因
1.目前,師德師風不容樂觀。教師素質低和對學生不負責任是師生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十分必要。2.目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對學生的管理和要求是嚴格的,這不僅不會讓學生感激,反而會導致學生的怨恨和家長的指責,從而學生的行為被縱容,無法無天,對教師沒有最起碼的尊重。3.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註重知識教育,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導致學生人格不健全,不珍惜生命。4.工具理性已經成為教育領域的普遍做法。教師把教學當作生存的工具,學生把接受教育當作參與社會競爭的工具。師生關系只是金錢和利益的關系,而不是傳統的師徒關系。“為人師表,為人父”的師生關系沒有了。
編輯這壹段,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提高教師道德修養
提高師德修養,塑造高尚師德形象。所謂師德,就是教師和壹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師生關系。
道德和行為準則。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教師綜合素質的核心;也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助推器。師德的繁榮導致教育的繁榮,教育的繁榮導致民族的繁榮。胡錦濤同誌在會見全國優秀教師代表時曾強調: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時刻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己任,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孜孜不倦鉆研業務,不斷提高教育水平;要率先垂範,為人師表,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和關心學生。老師是管理人的人,但人首先要學會做好人,然後才有資格教育管理者,就像孔子說的:為人正直,做事沒有命令;他的身體不直,雖然他不服從。如果不杜絕教師隊伍中的不道德現象,不改善教師的人格形象,不塑造學生的靈魂,又怎麽談得上呢?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樹立高尚的師德形象。首先,要愛崗敬業,立誌終生紮根教育行業,潛心研究教學,潛心教學,不懈努力,無私奉獻。這是搞好教育的思想基礎。其次,要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依法學法、依法教法,按照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要求,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再次,發揚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的精神,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的標準約束自己,提升自己。最後,要把“教書育人”和“教書育人”統壹起來,從小事做起,經常堅持,形成習慣,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形象感染和啟迪學生。學而優則仕,德高望重,默默無聞,博采眾長。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心靈和諧。尋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關愛生命教育的最佳結合點,讓學生真正珍惜生命,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上升為敬畏生命的教育,感受生命至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的要求。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質量,使他們健康成長,幸福生活,是當代教育應該關註和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教育的真正核心。學校作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陣地,應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知識要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或講座,利用廣播、電視、視頻、黑板報等宣傳工具,讓青少年多角度、多場合接受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身心發展的特點,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改變不良行為,調和心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其順利度過青春期。通過建立心理咨詢室和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個別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進行治療,不斷提高心理素質。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三位壹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強生命教育,打造“安全青春期”工程。
教師職業的尊嚴
建構師生關系新趨勢(雙向“教學尊嚴”)。作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相互關系,其走向是指師生關系的價值取向及其實踐結構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歷史上的師生關系主要有兩種價值取向:壹種是師生關系的教師本位取向,如“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二是以學生為本的師生關系取向,如民主平等的理論和要求。現代教育需要民主、平等和“為人師表的尊嚴”。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式下,教育需要繼承“師德尊嚴”的合理內核,消除壓迫、獨裁、體罰等不尊重學生的方式,形成民主、平等的“師德尊嚴”,即雙向的“師德尊嚴”。雙向“師道”是現代師生關系的新趨勢,可稱為“第三結構”或“第三條道路”,具有尊重、溝通和去中心化的特征。
改革教育制度
改革教育體制,促進師生關系和諧。近二三十年來,經濟領域的市場化趨勢迅速蔓延到學校。大家都在競爭,師生之間又多了壹層利益,最終導致師生關系的利益化甚至市場化。這怎麽能促進師生之間的和諧呢?學校工作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老師不是老板,更不是警察。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是知識接力中的第壹棒,學生是教師知識的傳承者和放大者。要根除功利性教育,恢復師生和諧,不可能改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觀念,而必須改革教育體制,同步進行包括戶籍制度、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在內的制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