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等教育資源整合:收入規模大增,風險也在形成。
9月28日,育華教育發布公告,以721200萬元的總對價收購湖南獵鷹(湖南涉外經濟學院主辦單位)剩余30%股權。72.12億元的收購價格約為2019財年年度凈利潤的0.67倍,占2019財年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33.92%。從凈利潤和手裏的現金流比例來看,裕華教育這次收購花了不少錢。
對於此次收購是否劃算,結合管理層此前透露的信息來了解壹下吧。根據公司此前的公開電話會議,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預計2020財年實現凈利潤3億元,30%股權對應的凈利潤約為9000萬元。從以往其他競爭對手收購產生的利潤空間來看,裕華教育30%股權的交易對應利潤9000萬元是可以的。
從估值來看,721200萬元的收購價對應2020財年8倍左右的PE,交易對價相對於裕華教育2020財年20倍的PE較低。或許是出於交易對價較低的考慮,28日裕華教育股價壹度漲逾7%,市場似乎對這筆收購頗為買賬。
本次收購完成後,湖南獵鷹將成為育華教育的全資子公司,持股比例為65,438+000%,這意味著育華教育旗下的四所高等教育機構(鄭州工商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山東蔡穎學院、泰國斯坦福國際大學)均持股65,438+000%,高等教育資產集中度進壹步提升。
長期關註裕華教育的投資者應該很清楚,裕華教育登陸港交所之前,是華中地區K-12教育的頭部企業,鄭州工學院是唯壹的高教資產。但在2017登陸港交所後,育華教育的發展戰略重心開始向高等教育傾斜。尤其是2018年,教育行業受民促法、投稿等政策影響,育華教育加速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掠奪戰爭。自上市以來,湖南國際經濟學院、山東蔡穎學院和泰國斯坦福國際大學已被並購。
隨著高等教育資源的購買,裕華教育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裕華教育K12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從2017財富的55.38%下降到2019財報的34.59%;高等教育收入從2017財年的37.8%增長到2019財年的62.06%,高等教育收入首次突破654380億元。高等教育收入不斷提高,育華教育的收入規模也呈現兩位數的高增長。收入從2017財年的8.46億元增長到2019財年的171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42.3%,高於同業。
在M&A如日中天,業績呈現兩位數高增長的形勢下,財華社認為,投資者在看中企業高增長的同時,也要註意商譽風險的上升。財報顯示,截至8月31,2019,由於多次收購,育華教育商譽為1085億元,與2019財報中高等教育板塊收入相同。隨著今年收購山東蔡穎學院剩余10%股權和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剩余30%股權,2020財年育華教育商譽將繼續攀升。雖然並購必然會增加商譽的風險,但投資者仍需關註商譽價值和減值的變化。畢竟因為商譽價值高,業績不理想而倒下的案例數不勝數。比如最近因為商譽而倒下的全通教育的案例還歷歷在目。
向高等教育轉移的背後:有相當大的漲價空間
作為華中地區K-12教育領域的前頭部企業,育華教育在香港上市後選擇加大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投入,而在傳統實力K-12領域卻鮮有建樹,讓人不禁懷疑其用意何在。
事實上,育華教育對高等教育資源的日益爭奪,反映了當前時期主流教育行業的投資導向和未來發展趨勢。近年來,受民促法和送審稿影響,教育行業資產結構重塑,行業資源整合加速。由於民促法和送審稿影響有限,職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化,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斷提高,學生人數不斷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資源成為教育行業最受追捧的優質資產之壹。在這種形勢下,在教育領域擁有良好口碑和資本實力的老牌民營企業,成為整合高等教育資源的主力軍。高等教育龍頭中國教育控股上市以來已有八次收購;民生教育和新高教自上市以來,已獲得5種以上的高等教育資源。可見,高等教育資源已經進入了相互競爭的階段。
展望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前景,掠奪高等教育資源的戰爭仍將繼續。根據約斯特沙利文報告,預計2023年中國私立高等教育學生總數將從2018年的650萬增加到800萬。每學年的平均學費將從2065年的13,530年的438+08增加到2023年的17095元。在高等教育產業增量和漲價空間雙增長的形勢下,在港股上市的高等教育民營企業,勢必加大對優質資源的爭奪。而已經轉戰高等教育領域的育華教育,勢必會繼續加大跑馬圈地的步伐。
作者:沈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