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盤門三景導遊詩1
“盤門三景”是蘇州西南面的盤門水陸大門,跨運河的吳門橋,臨溪的瑞光寺塔,被滔滔大運河連接起來,成為蘇州古城的壹處勝景。
“盤門”建於春秋時期,吳國何呂元年* *公元514 * * *。雖然歷代多次重修,但其地位基本未變。因吳國在陳之位,越國在本身之位,故名“盤門”,因其在盤龍鎮以北,面向越國刻樹,以示吳國征服越國。後來因為水盤根錯節,改名為“盤門”。歷史上,盤門地區的繁榮程度僅次於常、徐二門。盤門是蘇州古城門的唯壹遺跡,其水陸城門在中國絕無僅有。今天的城墻建於元十壹年1351 * *年。據傳說,意大利的凱爾·波羅曾經在城市裏巡回演出,並爬上高塔眺望。
“盤門”水陸大門並肩而立,氣勢磅礴。鹿城門分為兩部分,內外壁形成壹個扇形長約20米的方形甕。在古代,我們邊打邊守,把敵人引誘到城下,從城裏射箭、投石,就像“甕中捉鱉”,消滅入侵的敵人。內城大門左側有壹條坡度約20度的城墻賽馬場,到達城墻頂部用巨大磚塊鋪成的寬闊平臺。在這裏可以看到陸門、水門、甕區和結構的整體景觀。為了適應古代的防禦戰爭,有鋸齒狀的圓盤,女性的墻壁,穿孔,大門,石頭封閉,開井,防火設置和了望。在建塔1986改建,飛檐翹角。在塔的前面。用三門土炮。重現當年武都的風貌。
與鹿城門相鄰的兩個水門是溝通西南角城內外的唯壹水路通道。內外水城門全部由花崗巖建成,高大的水城門洞可以並排容納兩艘船。每個沈重的閘門都在壹個巨大的閘門中,用來控制水流。不難想象,盤門水陸雙閘照亮大運河,車馬飄揚進出城關,船只往來水門。“盤門”水城門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和防禦工事的珍貴資料,是與水鄉相適應的城堡建築。
“午門橋”在“盤門”附近,建於北宋。此橋建於清同治十壹年* * *公元1872 * *年,故位於水陸十字路口,意為吳中門戶,故名此橋。這座橋橫跨阿波羅起伏的大運河。橋洞很高,木船可以通過。是典型的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大型單拱石橋。壹股從盤門水門流出的水通過水官橋進入寬闊的大運河。這裏北墻高聳,面對深淵,水流湍急,險象環生。古稱“世嘉會”,是古代船夫經常出沒的地方。往東不遠,在崔運河與大龍江交匯處的岔口,有壹座“興隆橋”飛架,輕盈飄逸,水繞水繞,架橋搭橋,河道縱橫交錯,水繞碧波,如置身於“船在浪上遊,人在畫”的畫卷中。
“瑞光寺塔”最早由孫權於公元247年三國時期赤武十年在“普濟寺”建造。宋宣和119-11125 * *年間修建時,朱立將塔身改造成13層的“天寧萬壽塔”。因塔現五彩斑斕,易寺名曰“瑞光寺”,* * *十三年重修為七層,公元1186 * *。該寺毀於清鹹豐十年* * *公元1860 * * *。唯有瑞光寺塔傲然挺立。
瑞光寺塔的磚塔有44、42米高。它有八面七層,形狀簡單。它是壹座典型的磚木閣樓式塔樓,頂部有屋檐。該塔由外墻、回廊和塔中心組成。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縮,使輪廓略呈弧形,簡潔美觀,保存了唐宋時期多層塔的風格和結構特點。修復性翻新已經完成。
在二樓塔中心地窖發現的文物中,題刻的下限是北宋天璽元年* * *公元1017 * *年。可以肯定的是,現存的瑞光寺壹至三層塔身是北宋初期的遺跡。
“瑞光寺塔”靠近盤門和吳門橋,在大運河岸邊,日夜照耀著東流的大運河。第壹縷曙光,塔上滿是光,但仍是黃昏。夕陽的余暉映著塔頂,“瑞光寺塔”熠熠生輝。如乘樓梯登塔,遙望蒼穹,長空白雲,大地綠如海,江南水鄉風光如畫,吳中風光盡收眼底。
蘇州盤門三景遊記2
今天是我們學校秋遊的日子。學生們非常興奮,像飛翔的小鳥,壹路唱著歌來到了盤門景區。
來到盤門景區,首先看到的是壹座磚木結構的古塔。歷史悠久,是全國重點文物,名為“瑞光塔”。瑞光塔有七層,呈八角形。非常好看!我看著這座寶塔,不禁感嘆古人真偉大,用當時的技術也能造出這麽漂亮的寶塔!
然後我們去了壹個陳列室,在那裏我們了解了很多關於盤門三景的歷史故事,這讓我們對景區有了很好的了解。盤門景區由瑞光塔、午門橋、水陸門三部分組成。所以也叫“盤門三景”。
接下來,我們走過壹座小橋,來到景區的花園,花園裏有很多植物,還有壹片草地。學生們迫不及待地鋪開桌布,拿出美味的食物,開始野餐。我看著枯葉鋪滿草地,不禁想起剛學的壹首詩“秋風吹渭河,落葉滿長安”。
終於,我們來到了夢寐以求的水陸大門“盤門”。登上塔,只見塔上匾額寫著“水陸流連”。盤門主要由水門和水陸門組成,是蘇州保存最完好的水陸門。望著城門,會看到戰爭中守軍奮力保衛姑蘇城的場景。站在塔上,我看到了壹座橫跨運河的石拱橋。那是最著名的吳門橋。
這次秋遊讓我們了解了姑蘇市的歷史,也讓我們的心放飛,感受了大自然。
蘇州盤門三景遊記3
孟夢的毛毛雨從柏油路上退了下來,我和爸媽去參觀姑蘇景區的壹盤門。
我們走在壹條鄉間小路上,路兩邊田裏的小麥和蔬菜都是綠色的,真的像壹條綠色的大地毯。我情不自禁地唱著歌,走在鄉間小路上。
“小的榮幸,看看這城門寬喲這麽宏偉的古代城門,我還是第壹次見到。據說魏國的這個城門建於春秋時期。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甚至不需要撐傘。我壹口氣跑到城市池塘邊上,壹看,好高的塔啊!多麽美妙的水聲啊!我真想看看迷人的風景。這時,爸爸的媽媽氣喘籲籲,桑迪追了上來。我們壹起跨過分離的臺階,來到城頭的平臺。乍壹看,有點長城的味道。這個門很有意思!城池有很多凹的地方,據說是戰爭中射擊遊泳的地方。我伸出頭看了看。啊,好大的壹條河啊!河水湍急。媽媽說這是古人為了保衛城市而建的。城門外有壹條河。”我們沿著城頭往下走,來到壹塊方形的平地。平地前後有兩個堅固的大門。我奇怪地問爸爸/為什麽要兩扇門?”爸爸說,“這就是著名的‘雙城0,啊我’。我壹想,1如果第壹道門被敵人攻破了,還會有第二道門。”媽媽說,“另外,我們可以引誘敵人進去,然後關上兩扇門。
這樣敵人就像籠中之鳥,在城墻上射箭放槍。誰敢這樣做,誰就沒有出路,全軍覆沒。”我驚呆了。古代勞動人民真聰明!這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小雨,快來看我這水城的城門是不是很寬!我三步並作兩步走了過去。原來鹿城門旁邊有兩個水門。水城門下停著壹條船,船上全是西瓜。錒系元素!水陸閘門的設計是多麽巧妙!
盤門城、瑞光塔、吳門橋組成了馳名中外的“盤門三居”,風景如畫,莊嚴雄偉,果然名不虛傳。蒙蒙細雨中,我站在前門橋頂上,驚呼:“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