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水平影響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人口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和自然災害也會影響人口增長。
2.人口增長方式(人口再生產方式):高、低(發展中國家水平低)、三低(發達國家)以及從“高、低”向“三低”過渡(發展中國家水平高)。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擁有最大的凈人口增長。
4.人口問題——人口快速增長:人口壓力大——人口控制(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太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和接受移民(中國依靠發展生產力)
第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遷移)、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出身和婚姻、走親訪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好處: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②加強文化交流;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④為遷出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缺點:①造成遷出地人才流失;②增加了遷出地社會管理的難度。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容量
1.人口與環境承載力:壹定時期內,某壹地區所能維持的最大人口數量。
合理人口容量: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合理人口容量小於人口承載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區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第壹,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區劃——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是集群式的。
(1)商圈:位於市中心,交通要道兩側——交通便利,通訊發達,人流量大;支付租金能力強。
★中央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利——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壹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部分河流、鐵路、公路經過。
(3)居住區:是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壹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商業區。城市建設中要註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區域功能區劃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區域結構和服務範圍
★小城市:區域結構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層次低,服務範圍小。
★大城市:區域結構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層次高、範圍廣。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1)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的城市密度高。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城市密度高。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了城市的位置。
(2)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金會
2.交通條件:城市軸線可沿海岸、沿江、鐵路沿線、高速公路沿線形成。北方的大多數城市都位於大街的交匯處。
★交通線路的變化會對城市發展產生影響。(比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盛,運河淤塞後衰落)。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禦、宗教、科技和旅遊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成長。
第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誌:①城市人口的增加;②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增加;③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大。最重要的指標之壹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二戰後城市化的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快於小城市;②大城市數量在增加;③人口1萬的特大城市發展迅速。——大城市化趨勢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反城市化。
②逆城市化原因:環境質量需求增加,農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①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中國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擴張迅速,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中在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壹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郊區熱力環流,空氣汙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而言,入滲量減少,地下水漏鬥區範圍和深度增加。
對於河水來說,坡水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容易形成洪峰。
水質——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汙染城市水源。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壹;生物棲息地的破壞減少了生物多樣性。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功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拓寬主幹道,建設環路,建設高架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保護和管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動詞 (verb的縮寫)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人類生產活動與區域關系
壹,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隨著交通條件(尤其是保鮮冷藏技術)的發展,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理上擴大了。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和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貯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化肥、農藥等的施用。: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農業區域的主要類型
1,商品糧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家。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遼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優先考慮家庭農場
2.水稻種植:
分布於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
典型區域
亞洲區位條件:季風氣候,雨熱同時,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河流下遊為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有利於農耕。
勞動力(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豐富,有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征、成因
小農經營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較少。
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主要是自給自足
機械化水平低,經濟水平低,以手工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季風氣候量大,水旱災害頻發。
科技水平低,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畜糧混合農業。中國珠江三角洲的池塘生產主要是漁業和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收割機上的國家”)。
(3)特征(以默裏-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1)良性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閑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草。
(2)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時的閑暇時間(5-6月播種,11-65438+2月收割),正式放牧。
③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決定是多種小麥還是多放羊。
4.其他類型的農業區
地理類型形成的原因和分布區域的主要特征
遷徙農業中壹些原始部落地區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影響生物多樣性;氣候惡化
奶業、畜牧業等發達國家和我國大城市周邊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經濟發達,人口集中,牛奶及其制品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
受城市分布影響;
集約化程度高。
第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生物影響:①開墾耕地、毀林等。;②人工繁育良種;③過度放牧導致草地破壞和荒漠化;④農藥的使用會汙染農產品,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洪水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毀林造林、水庫建設、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的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性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動過程;
(2)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第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靠近原材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業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動力和技術:在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行業,工資占產品成本的比重較高(勞動密集型行業),工廠應該設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產業應該靠近教育和技術先進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合作條件:包括生產合作和社會合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註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②水源③離城市的距離
2、工業區位變化的因素:
(1)原材料對工廠的影響在逐漸減弱,而市場對工廠選址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用原料範圍越來越廣,運輸條件改善;
(2)交通:沿江沿海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產業的吸引力非常大(近年來壹些發達國家的交通已經相當完善,交通不再是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和通信網絡的可達性作為壹個工業區位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導向的類型
產業類型、產業特征、區位選擇原則、主要產業部門(舉例)
遠距離運輸原料不方便或運輸原料成本高,靠近采礦業、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面向電力的有色金屬冶煉廠需要大量的能源,並且靠近能源基地。
市場化產品不便於長途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貼近產品消費市場,如瓶裝飲料行業、家具制造業、印刷和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導向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去接近那些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的普通服裝、電子組裝、包帶、制傘、制鞋等行業。
技術導向型技術要求高,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的集成電路和精密儀器。
動詞 (verb的縮寫)工業區的形成
1,產業集聚與產業區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的分配等。
(2)集聚效益——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
②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成本和能耗;
(3) * * *利用工業區內的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4)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汙染問題。
2.產業分散與產業區域聯系
(1)產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比如跨國公司尋找世界上最好的區位)。
(2)產業分散的條件:①現代交通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現代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不及物動詞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大多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鞍鋼在中國發展的條件:豐富的煤鐵資源,便利的交通。
★寶鋼在中國的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壹;
(2)原材料、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降;
③環境汙染嚴重等。
3.解決方案(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多元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汙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過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人力資源)都是不壹樣的,不能遵循壹個固定的模式,要根據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比如山西大同的轉型方向主要以旅遊、煤炭深加工、新興產業為主,而河南平頂山除了煤化工還發展鹽化工。
5.中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有的優點和缺點
遼寧中南部重工業基地,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水資源匱乏。
京津唐地區北部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鐵、油、海鹽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靠近山西能源基地,但缺乏統壹的電網水資源。
上海、南京、杭州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技術力量雄厚;資源豐富,常規能源缺乏。
珠三角地區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工業基地,靠近港澳和僑鄉,容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豐富的勞動力和缺乏常規能源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的“矽谷”和日本的“矽島”。
2.選址的主導因素:技術先進、交通便利(高速公路、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大氣的影響: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造成大氣汙染。
(1)全球變暖:大量化石燃料被燃燒,森林被砍伐,使得大氣中的CO2濃度增加。
(2)酸雨:燃煤排放大量SO2。中國-硫酸雨,發達國家-硝酸雨。
(3)臭氧層破壞:工廠、礦山、家庭等。使用冰箱、冷藏設備等。,並排放大量的氟氯烴。
(4)光化學煙霧:汽車尾氣排放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
★治理思路:減少有害氣體排放-
①改善能源消費構成:開發利用水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太陽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提高能效: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
③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綜合利用,清潔生產,達標排放,尋找替代品。
2.水汙染: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水汙染——重金屬汙染和水體富營養化。
3、固體廢棄物汙染
九、生產活動中的區域聯系——包括交通、通訊、商業和貿易等。
1.重要性:溝通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動。
(1)政治意義——有利於人民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安全。
②經濟意義——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推動經濟發展。
2.主要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3.通信:包括郵政服務(遞送信件、物品等)。)和電信(傳送聲音、圖像、圖片等。,包括電報、電話和互聯網)。
4.商業中心形成的條件:①穩定的商品來源區,②穩定的銷售區,③發達的交通。
X.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線路的大致走向取決於經濟因素,而某壹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於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2.區位因素的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水條件(通航條件、靠泊條件)和陸條件(港口建設條件、腹地條件、依托城市)。
4.機場建設:①應有平坦開闊的地形,坡度適當,保證排水;(2)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保證地基的穩定性;③避開低濕地點;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地廣人多,城市有煙幕。
5.公路建設:①平原地區:少占良田,避開沼澤,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市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彎成之字形,山谷中的道路要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區。
XI。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住區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沈降的影響
(1)交通與聚落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於商業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聚落。
(2)交通和住區的空間分布
①不同交通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布局近水。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
★北部地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塊狀,形狀規則,道路棋盤狀。
★南部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呈帶狀布局。
(3)交通和城市分布:河運的起點和終點以及與其他交通線的交匯處往往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等。
2.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利有利於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聚集在高速公路與城市的交界處。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的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專業市場、超市和連鎖店。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的出行範圍擴大,誕生了壹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發展了網上購物、電子商務和無人售貨。
第四章人文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壹、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狩獵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恐懼和依賴;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完全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尋求人地和諧--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不可再生資源:關鍵在於“合理利用”——節約綜合利用,尋找新的替代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1)人力資源在生產生活活動中的消耗率超過其再生率;
(2)人類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更嚴重。原因在於:①環境受到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2)經濟技術水平低,環境保護能力不足;(3)發達國家將汙染嚴重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3)重大環境問題——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1,環境汙染:
(1)空氣汙染:全球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汙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運輸。
(1)全球變暖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和植樹造林可以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加,耕地和草地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減少。
(2)酸雨(霧、雪)-“死在空氣中”:pH值小於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土壤、生物和建築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
(2)水汙染:工業廢水;農業汙水(來自農藥和化肥);生活汙水(各種沖洗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汙染:
(4)固體廢物汙染:工業廢物、農業廢物、建築廢物和城市固體廢物。
★危害:空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健康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滅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生態平衡的破壞——生物物種的減少、森林和草原的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的速度越來越快。熱帶雨林發生大規模滅絕。
★生物功能: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和工業原料。
(2)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形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森林砍伐、過度捕撈、環境汙染。(外星人入侵也會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被破壞,食物鏈斷裂,生態平衡失衡。
(2)破壞森林資源——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伐木、開荒、采礦、拾柴、放牧、空氣汙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功能:經濟功能——提供食物、水、航運、養殖、旅遊、灌溉等。
生態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
(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碳庫,可以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海造田減少了湖泊和海灘的面積;水體富營養化削弱甚至喪失濕地功能。
(4)土地荒漠化
①荒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萎縮導致的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區:幹旱、半幹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地區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氣候幹燥,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大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爆炸導致過度耕種、過度砍伐、過度放牧、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4)主要防治措施:
壹、控制人口:有利於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區:封沙種草(外圍);植樹造林(邊疆);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
◇缺水地區:用木柴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阻止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修建沼氣池、推廣節柴竈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進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河流上中下遊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既要考慮上中遊的發展,又要考慮下遊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中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綠洲(有水灌溉的沙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原因:人為因素:耕作技術落後,灌溉不合理(漫灌)。
自然方面:氣候幹燥,蒸發強烈,表面容易積鹽。
第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公平原則:代際公平、人與動物公平、不同國家和地區公平。
②可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同性原則:地球是壹個整體,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往往會演變成全球性的問題。區域決定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協調。
(4)清潔生產:傳統的產品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只註重末端處理。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的全過程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
第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4)巨大的人口壓力:
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發展快,資源利用率低。
6.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汙染從城市向農村迅速蔓延,生態破壞的範圍還在擴大。生態危機區分布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的東部地區。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3月,國務院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私人村莊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農業結構調整:從單壹的種植業向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重點,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3)拓寬來源,發展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自稭稈、人畜糞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了解劉敏英村農副產品綜合回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