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為什麽山東被稱為“魯”而不是“齊”

為什麽山東被稱為“魯”而不是“齊”

歷史上山東的兩大諸侯國,占據山東大部分地區的齊國,總是比南方的魯國強大很多,古今大多簡稱為齊魯。就國力而言,齊盧強魏;論地盤,齊大路小;在稱謂上,“魯”最終成為山東省的簡稱。最初的根本原因在於齊魯文化的差異。春秋戰國時期的魯雖然不如齊國強大,但它代表了山東乃至整個中國的禮儀文化(儒家文化)。同時,其地理位置處於山東中南部,優於齊所在的魯東北地區。而且魯在文化上更發達,孔子是魯人,更能代表山東的歷史文化。魯是周朝的諸侯國之壹。魯的第壹代君主是之子伯欽,他的都城是曲阜,在泰山之南,略在魯南,涉及豫、蘇、皖三省壹隅,是孔子的故鄉。周朝諸侯國中,魯為姬姓“宗邦”,諸侯為“”,所以“周至親如魯,魯宜穿如周”(清代語)。魯成為典型的《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人們稱之為“周禮盡在魯”。世界各國的統治者經常在魯學習,這是壹個著名的禮儀之邦。魯與的這種密切關系,使魯成為東周的文化中心。先秦時期,地處泰山南北的齊魯,經濟、政治、軍事發展較好。但就文化心理學而言,齊人崇尚魯文化,認為魯文化比齊文化更文明,壹直是不爭的事實。文化的利與弊在文化交流中最容易看出來。總的來說,落後文化要不斷學習先進文化來豐富和完善自己。就齊國和魯國而言,齊國經常向魯國學習。眾所周知,管仲的改革對齊國成為大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是,關中改革有著吸取山東文化之長,補充山東文化之短的深刻意義。管仲變法的壹個重要內容是定居四民之居,實行士農工商並重的政策,把發展農業放在經濟基礎的地位,放在工商業之前,明顯吸收了魯的以農立國思想,以彌補齊重工商業、漁鹽、女工業而輕農業所帶來的社會不穩定的弊端。鑒於齊國傳統禮教薄弱,風俗落後,導致君臣無禮,男女關系混亂,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管仲還十分註意吸收陸的禮文化,強調禮教建設。管仲如此,齊國其他大臣也是如此。齊國雖然對孔子的繁文縟節不感興趣,但畢竟不能不關註魯的禮治秩序。比如齊國的另壹位著名人物晏嬰,曾經和壹起去魯國“問”(《史記·齊太公世家》);當孔子到達齊國時,齊景公也不失時機地詢問有關孔子的問題。再比如魯有壹次為慶父的叛亂,想伐魯,但有人看到魯仍固守《周禮》,認為“魯不棄《周禮》,不能動”(《左傳》是二年)。齊人重視周禮,學習魯,表現出積極進取、靈活開放的壹面,當然值得肯定。但也證明齊文化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君臣關系方面,齊國出現過很多自相殘殺的現象,而魯的情況就好很多。魯國的文化優越感也是強大的齊國永遠滅不了魯國的重要原因。魯文化是以孔子、孟子等人為代表的儒家文化。這種文化對山東乃至中國的影響壹直是很深的,就是從來不停留在物質層面和制度層面,而是深入到文化習俗,也就是深入到人們的文化心理。荀子曾經比較過秦晉文化和齊魯文化的差異。荀子《性惡論》中說:“天道不私於齊魯人,也不私於秦人。但就父子之意和夫妻之別而言,不如齊魯教輔。為什麽?以秦人之情,和平寧靜,慢於禮儀,是絕無僅有的!”這裏荀子雖然說的是“齊魯之民”,但其實質指的是魯文化,即儒家文化。說明在先秦時期壹流士人的心目中,魯(儒家)文化的文明程度在當時是最高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這就是中華民族最終選擇齊魯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作為自己文化的核心和標誌的原因。到戰國末期,隨著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齊魯文化逐漸融合為壹體。因為文化的融合,“齊魯”形成統壹的文化圈,“齊魯”的地域概念就是由統壹的文化圈形成的。這個地區和後來的山東省區大致相同,所以也成了山東的代名詞。但“魯”最終能成為山東的簡稱,主要歸功於孔子。孔子曾說:“至於魯;當魯變,至於道(《論語·雍也》)。意思是:“齊國壹旦發生變化,就能達到魯國的境界;魯國壹變,妳可以先到達王之道。“正是由於孔子對魯文化的強烈推崇,以及根植於魯國大地的儒家文化對中國的深刻影響,“魯”才成為山東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