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去杭州旅遊三四天,推薦幾個西湖周邊的景點。謝謝大家!

去杭州旅遊三四天,推薦幾個西湖周邊的景點。謝謝大家!

聖國寺

郭盛寺,又名郭盛寺,原名崇聖寺。隋文帝創建於黃凱二年,文熙禪師在唐昭宗甘寧重建。宋室跨南,定為官居寺和遷徙寺寶家山。元代重建,毀於正念,明洪武重建。這個地方雖然歷經變遷,但留下了很多古代遺跡,是鳳凰山最集中的地方。這裏有西方三賢浮雕、十八羅漢像、宋高宗·趙構親筆題寫的“信”字,還有鳳凰池、廣廣巖和觀月巖。

地址:杭州市長城區鳳凰焦山路

交通:乘坐30路、K30路公交車,在鳳山門站下車,步行上山。

季翔寺塔

季翔寺塔建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東塔於1968年被毀,現僅存西塔。西塔為石結構,除壹部分青石外,其余用湖石建造,為仿木結構的亭子式實心塔。平面八角形,九層,高約12米。

西塔的形制和細部雕刻基本完整,下有須彌座,鬥仿宋式。房檐筆直,邊角僵硬,次角梁幾乎垂直,沒有壹點獸性。柱子不卷,欄桿黃沙雕。三樓東邊掛著壹塊牌匾,刻著“慈雲”,上面壹段寫著“清康熙皇帝已到季春姬旦”三樓南門半開,五樓開了壹扇門雕出壹個人影從門裏出來。塔剎有短柱,部分采用建築、雕刻佛龕、雕像的做法,造型比較特別。這座石塔最具特色的是塔外壁浮雕著許多栩栩如生的佛像,如腰封雕刻和鶴、鳳等飛鳥的浮雕。寶塔細長高大,是清初杭州現存建築的傑出代表作品。

地址:杭州市拱墅區季翔廟巷

月巖

月巖是南宋著名的賞月之地,與平湖秋月、三潭印月並列為杭州三大賞月勝地。據遊西湖的記載:“每逢中秋,月光穿過巖洞,化為明月,成雙成對相映。現在巖壁上刻著“高大明亮”、“天上光影”、“無影相”、“掛蓮花石”等多首詩詞。1999年修復宋式欄桿,新建桂嶽池。著名書法家劉江篆書《月巖》點睛之筆。每年農歷中秋節的清夜,壹束清亮的光投射在峰石腳下的林地上。南宋時期,禁園中“月巖望影”的奇觀,在800年後的今天的人們眼中有了全新的詮釋。

希爾菲尼克斯

鳳凰山位於西湖景區東南角,海拔178米,南北延伸,猶如展翅東飛的鳳凰,左接西湖,右接錢江,翺翔於天地之間。

隋、唐、吳越、北宋時期,鳳山腳下先後為郡府、州府、皇宮所在地,南宋以杭州為都城,並選址在此山上修建大內(帝都),升級為統治半個中國150年的政治和活動中心。

鳳凰山也因朱良的故事而聞名。相傳,梁山伯與祝英臺曾就讀於鳳凰山北坡的宋萬學院。由於朱良驚天動地的愛情,鳳凰山的吸引力再次增強,“愛情之山”的美譽在壹座宏偉的禁園中疊加在“歷史名山”之中。

地址:杭州市長城區鳳凰山

交通:可乘坐30路、K30路公交車在鳳山門站下車,沿鳳凰山腳下步行上山,也可乘坐玉皇山至慈雲嶺的旅遊線路,然後向東。

龍興寺景莊

龍興寺經典建築建於唐開成二年,是杭州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有兩座經典建築,但其中壹座現存至今。這座石頭建築高4.20米。須彌座勺腰,由兩層須彌座、樓身、腰檐、短柱、上檐、樓頂組成,以高浮雕手法雕刻八個支撐力士。扁座的八個側面都浮雕有掛鉤。建築高1.7米,寬0.27米,刻有《達拉尼經》。短柱四面雕刻有佛龕,每個佛龕裏有壹尊佛和兩尊菩薩。

龍興寺經典建築是我省早期經典建築的代表作品。它的雕塑豐滿、健壯、逼真,具有典型的唐代風格。《大拉尼經》是唐代大書法家胡所寫,為世所罕見。這座建築也起到了杭州歷史地理坐標的作用。

地址:杭州市延安路鄧鑫巷

托米寺石經

彌陀寺建於清代。寺內豎高5米,長30米的巨大摩崖石刻,是《阿彌陀佛經》的全文。* * *分70余行,約1400字,每種字體為15 cm見方,圓潤清晰。因為《石經》藏在巷子深處,山坡陰涼處,歷經百余年滄桑。幸運的是,除了石經左端的壹小部分,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如此巨大的摩崖經文石刻,是近年來罕見的,也是杭州最大的摩崖石刻。

刻制托米石經和建立彌陀寺是中國凈土宗和晚清佛教的重要歷史事件。《石經》刻於清光緒四年(1878),刻於光緒七年完成。現為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杭州托米在傅生路彌陀寺路上。

巖下洞

夏衍洞是西湖周圍最古老的窯洞,洞穴幽深,形狀奇特。入口高七米,寬三米,深二十米,外寬內窄,形似牛角。相傳因頂上密布玉乳,若反射陽光,則五彩瑰麗,故名“此處雲霧多”。夏衍洞左右壁有十六尊羅漢,栩栩如生,表情各異。

洞內還有兩尊觀音像和大趨勢像,是北宋初年的作品,也是雕刻藝術中的傑作。夏衍洞周圍,巖石高聳,峰巒疊翠,亭臺樓閣星羅棋布,環境十分幽靜。

電話:0571-86086364

地址:杭州南峰西側翁家山南山腰。

慈雲嶺雕像

五代國在此建廟時,曾鑿山造像。主龕內有七尊圓形造像,中間有三尊坐像,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菩薩,背後有寶形背光,內雕牡丹,邊飾火焰紋,均為通體坐式,坐於蓮花座上。兩邊有兩尊菩薩像和兩尊天王像。七尊雕像的上部浮雕有兩只飛鳥和兩只伽林鳥,為散花。龕楣呈拱形,中間七佛,兩端文殊菩薩騎獅、普賢菩薩騎象,均為浮雕。在洞穴的北部,有菩薩和左右侍從的雕像雕刻在裏面。

光頭大耳的藏僧,扮作僧人,半蹲而坐,左腳下垂,踩在蓮花床上,兩側侍從直立,雲頭從壁龕左側引出,雲間浮雕為“業障輪中六大司”。附近還刻有《新建鎮石像記》十二字篆書、“佛牙贊”碑形摩崖石刻、“和尚”等摩崖石刻。

地址:杭州市上城區玉皇山慈雲嶺南麓

石天龍

天龍寺始建於北宋幹德三年(965年),南宋建炎三年(1129)被火燒,後重建。元明清時期建築破壞頻繁,但建廟之初,東、中、西***11三尊佛像壹直保存完好。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龍寺佛像的東、中、西龕分別為水月觀音、彌勒佛、阿彌陀佛,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的傑出代表,在我國石窟造像藝術史上也有獨特的地位。相比靈隱寺,天龍寺更為幽靜和懷舊,從這裏還可以看到八卦田的景色。

交通:公交:20 /K20路、62 /K62路、809路、Y3空調。

地址:杭州市黃愚山南,白雲寺上方。

童玄觀雕像

通玄觀,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在職仆從劉驁入道修真,終於此處。

當年有壽玉樓,萬玉軒,望和亭,角鬥壇,白鶴泉,鹿泉。明朝嘉靖年間,法師許重修,後來去世。現存塑像6尊***龕4個,中間龕3尊,稱“三毛真君”。右上方是高86厘米的“玉清元石天尊”雕像。西側為畫像,東側為徐大師畫像。雕像旁邊還有許多摩崖石刻,是杭州僅存的道教石刻。

通玄觀像屬於道教造像,全國罕見。這是壹個真正確鑿的年代證據。它屬於南宋石窟中的道教造像,在道教文化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

地址:杭州市上城區七寶山南麓太廟巷7號,太廟巷紫陽小學後面的懸崖上。

梵天寺

梵天寺原名南塔寺。據記載,唐天佑元年(904年),吳越國為迎接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塔,在杭州建塔。後來佛塔毀於大火,後來的寺廟也是屢建屢毀。今天,沒有寺廟,但建築仍然存在。據史料記載,五代吳越國號稱天下佛國,境內佛寺眾多。不幸的是,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其中許多已經不存在了。雖然歷經風雨,梵天寺依然是吳越集建築藝術和雕塑藝術於壹身的瑰寶。2001,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杭州鳳凰山東麓

寶城寺

五嶽公主是楊家所建,後廢棄寺廟,改為百姓居所。明萬歷年間學者吳永顯捐資修建大觀樓,並在此開設禦石經,成為今天的寶成寺。

在寶成寺,有* * *三尊石刻佛像,雕刻在山上。西龕為單體塑像,已毀,但龕楣、雲朵等浮雕依稀可見。中間龕雕第三佛,主像釋迦牟尼,東邊藥師佛,西邊阿彌陀佛。三佛坐於蓮花座上,身披外衣,偏向右肩,眉間白發,背後雙月身燈、頭燈。東龕內有三尊塑像,主塑像為馬帝格刺像,左右諸菩薩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騎獅,高1.14米。他右手拿著壹件器物,胸前掛著壹個骷髏頭,獅子背上掛著壹條毛巾的壹角掛著壹個人頭。普賢騎著大象,1.08米高,也是壹副兇神惡煞的樣子。他兇神惡煞,左手按著頭,右手拿著杵。

地址:杭州市上城區紫陽山東麓

杭州大運河

大運河起源於春秋,形成於隋朝,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主要水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京杭大運河展現了領先於世界的中國古代水利和航運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孕育了壹系列璀璨明珠般的名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巨大信息。大運河和長城都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

交通:45路、K45路公交車在三寶站下車。

陳宮大橋

陳宮橋是杭州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始建於明朝崇禎四年(1631),清光緒十壹年(1885)重修。在古代,“陳”指皇帝居住的地方,“拱”指交接,兩只手合在壹起表示尊敬。每當皇帝南巡時,這座高大的石拱橋象征著對皇帝的問候和尊重,因此得名“陳宮橋”。陳宮大橋橫跨大運河的東西兩端,是古代京杭大運河到達杭州的終點標誌。

交通:乘坐23路、63路、70路、151路、198路、591路、634路至陳宮大橋站,經運河文化廣場過陳宮大橋。

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位於杭州北部,靠近大運河,靠近江邊。晚清時期是貨運碼頭,伴隨著與運輸有關的作坊、倉庫、商店、茶館、餐館等。住在這裏的大多數人都是勤勞的工人。2007年,當地政府本著原汁原味、原汁原味、修舊如舊、視若相識的原則,對原碼頭水鄉進行了改造,恢復原貌。成為杭州小河直街歷史保護街區。

運輸:

濱江:乘坐B支路6路公交車到出口路口換乘6路公交車。免費B2,在武林廣場北下車。在杭州大廈站乘坐76路公共汽車,離出口5米,在常征橋下車。

東站:516公交到半島紅換乘76公交到常征大橋。

富義倉

富義倉曾經是南糧北運的中轉站,是杭州糧食的集中地。它被稱為“世界糧倉”,是運河沿岸人民富裕的象征。後來時代變了,糧倉空了。

後來,傅壹倉被壹場大火燒得面目全非,從此荒廢蕭條。2007年,“幸存”的付逸倉庫進行了翻修。“修舊如舊”的老房子,慢慢露出了它原本的歷史面貌。如今,經過改造開放,富義倉變身“精神糧倉”,引進11文化創意企業,打造國際化、高端化、人性化的時尚創意園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夏灣巷8號。

交通:乘坐36路、76路、151路、251路、348路、516路、816路公交車到倉集新村;36路、76路、151路、251路、516路賣魚橋站。

江幹區

浙江省杭州市江幹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東臨錢塘江,西臨習字湖,中間是大運河。也是杭州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以前杭州主要看西湖周邊。以後要看錢塘江沿岸的“金河幹”。從“西湖時代”到“錢塘江時代”,江幹區成為杭州的中央商務區、交通樞紐、大型居住區和成長發展方向。

自秦朝公元前222年錢塘縣在這裏建立以來,江幹區壹直在吸收這片土地和這條中國著名河流的精華,伴隨著洶湧澎湃的錢塘江。隋唐杭州周至、五代吳越皇城、南宋皇宮、六大官邸都在江幹。

在古代,這裏曾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和貿易港口——當年,在雲霧繚繞的錢塘江上,從上遊運來的木筏在陽光的照耀下,金黃無邊,因此被稱為“錢塘江邊的金河幹”。

王文韶故居

故居建於清朝末年,屬於壹個中國的房子。王文韶的祖先曾經住在印青巷,但他的家庭陷入了低谷。王文韶成為高官後,由長輩引薦。他出生的時候,有五只紅蝙蝠圍著橫梁飛了很久,於是他認定這是個好兆頭,投入巨資重建了老房子。

現在已經裝修完畢,重現了大學宿舍的原貌。雖然沒有胡雪巖故居那麽豪華精致,但前後天井和五進廳,都自覺不自覺地處處透露著後門入口深似海的神秘,代表著中國古代建築的另壹種類型——壁壘森嚴的官邸。

有幾十個大廳,亭臺樓閣,花園天井,如“花園撤退”,“紅蝙蝠山房”,“圖書館亭”。目前大殿、轎子殿、中殿、戲樓殿、鴛鴦殿等古建築保存完好。它原來的“老”,尤其是印青巷邊上的圖書館館(印青館),就像壹個飽讀了世間壹切變化的老人,充滿了智慧。樓下墻角有古靛瓦,翼角翹得高,樓下屋檐更平。爬滿墻壁的爬山虎給房子增添了幾分魅力。枯萎的藤蔓像是歲月的痕跡,翠綠的樹葉顯示著老房子依然有生命力。

地址:杭州市上城區印青巷

梁肯堂故居

梁宅是典型的傳統四合院,磚木結構,白墻黑瓦石庫門,墻角刻有“乾隆年間”的界碑。墻門內,隱約有雕梁畫棟,以前都是租出去的。裏面的居民是1999搬遷過來的,2004年開始改造。現在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清朝乾隆年間,壹位著名人士梁肯堂曾在此居住。梁肯堂從小家境貧寒,學習也很努力。他當老師來謀生。他40歲時被選為官員。之後仕途蒸蒸日上,從知縣巡撫做到刑部尚書。他八十多歲才回到杭州,七天後就去世了。

地址:杭州市譚啟龍3號梁宅

杭州老街巷

在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的今天,杭州已經很難在江南找到白墻黛瓦的傳統民居了。然而,修繕如故、依然古韻猶存的禦街23號廣場,卻充滿了杭州老城生活的悠閑慢節奏,可以與廢墟、古井、老墻摩擦,感嘆時間的力量和建築的堅韌。可以搖蒲扇,八卦,侍候花草,逗八哥。

23號廣場毗鄰中山南路西側,以太廟遺址為核心,覆蓋萬松嶺隧道以北、武功山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陽山麓以東,面積約4萬平方米。

中間的那條巷及其周圍的壹些支路統稱為23條巷,分別是:十五奎巷、瀟湘巷、京龍巷、茶滘巷、定雅巷、黃成牌樓、四牌樓、茶園前巷、茶園前支路、沁園裏、周亞巷、大馬龍巷、花生巷、元寶新、方靜巷、定雅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