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礦產資源重大科學問題等方面的研究。中國地質學會礦物地質專業委員會和礦物專業委員會隸屬於我院,主辦學術刊物《礦物地質學》。

2008年,該所實際科研經費7200多萬元(截至2008年165438+10月30日),其中國家項目(“973”、“863”、配套計劃等。)分別為1548萬元,占22%;地質調查項目經費3632萬元,占50%;其他項目2020萬元,占28%。

2008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了200多個項目。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2項,國家“863”項目4項,國家“973”項目10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4項,地質調查項目37項,國土資源部深部規劃專項1項,國土資源部危機礦山項目10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壹等獎1項,二等獎3項;教育部科技進步壹等獎1,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論文191篇,其中核心期刊98篇,SCI收錄論文47篇;獲得1項實用新型專利。

王瑞江局長、書記視察西藏岡底斯成礦帶驅龍銅礦。

張嘉文副局長視察昆侖山口。

毛景文副局長(左)在發展中國家礦產資源評價技術與應用培訓班上頒獎。

王宗奇副局長視察秦嶺。

2008年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是國土資源大調查的重點項目,礦產資源研究所是實施單位和主要業務支撐單位。2008年,項目各項技術準備工作全面到位,以鐵、鋁、鈾為重點,完成了12示範區國家典型示範工作,制定了各學科技術操作規程。完成鐵、鋁等23個礦種的全國礦產預測類型分類方案,完成全國成礦區帶劃分,出版首部潛力評價專著《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在典型示範工作的帶動下,省級工作全面啟動實施,取得實質性進展。已完成實際物質圖275張,施工構造圖1.25萬張,礦產預測地質構造圖284張。開展了181典型礦床研究,編制了典型礦床成礦元素與成礦模式圖、預測元素與預測模式圖以及重磁、化探、遙感等圖件,完成了87幅區域成礦元素圖和72幅區域預測元素圖。完成了全省物探、化探、遙感、天然重砂資料的處理解釋。完成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相關基礎圖533幅。進行了基本的數據庫維護,增加了6 826個新的礦址。

2008年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公室(擴大)會議

在2008年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公室(擴大)會議上,牽頭研究項目組織推進相關事宜。

青海省祁漫塔格典型示範區成礦地質背景填圖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研討會

王民副部長(中)與陳玉川院士(右)和陳仁義主任(左)討論潛力評估階段的結果。

中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成立中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辦公室,作為項目日常管理的工作機構;成立項目專家委員會,加強對項目技術質量的監督管理;完成了全國礦產資源利用調查總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培訓會,來自31個省(區、市)的150多名管理和技術人員接受了培訓;完成了30個礦產資源利用調查省級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在重慶召開了省級實施方案總結會,150多人參加;完成了礦產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的編制和審核,開展國家級和省級培訓1,000余人次;完成了《煤炭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成果數據庫建設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數據模型和數據錄入系統》的編寫和開發,並通過了專家評審驗收;啟動油氣資源儲量核查實施方案和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啟動了礦產資源儲量地質經濟評價軟件和煤炭礦產資源儲量三維可視化動態監管系統軟件開發;各省(區、市)礦區資源儲量核實試點工作正在進行。我國已完成資源儲量核實的礦區有725個,其中大型礦區88個,中型礦區168個,小型礦區469個。國家項目組積極走出去,赴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廣東、河南、江西等省指導各省工作;項目管理得到進壹步加強。

青海別勒灘低品位固體鉀鹽液化開發關鍵技術屬於國家“863”計劃。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與單位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青海鹽湖工業集團、石家莊經濟學院。參加人員:焦鵬程、、李、趙、郝、、王興福、、、劉振英、。2008年主要成果:13青海貝萊坦實驗區查明鹽類礦物,確定地層中固體鉀鹽礦物主要為雜鹵石,其次為光鹵石和鉀鹽。實驗地層中KCl的平均含量為2.24%;實驗區地下鹵水中鉀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含量在溶解過程中不斷增加並逐漸穩定,固體鉀鹽液化效果顯著,鹵水質量能夠滿足生產要求。利用化學示蹤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測井技術揭示鉀鹽液化驅動的水動力條件。得出實驗區鹵水實際流速為65438±0.56m/d,滲流速度為0.24m/d,地下鹵水流向為45°。計算出試驗區平均滲透系數為1.20 m/d,根據青海鹽湖特點,將Pitzer軟件升級到Windows,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濃度鹵水溫度平衡計算軟件。2008年,由“863”計劃資源環境與科技辦公室組織中期檢查,評價為優秀。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調查會議

中國東部危機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老(危機)礦山合理勘探開發模擬、礦山改造與礦山城市研究:是中國工程院咨詢與中國地質調查局危機辦的綜合性研究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裴、李莉、李、梅、王。通過25個礦種和10618礦井的地質勘探和開采驗證對比,壹是提出了危機礦井三維分類;二是創新性地建立了模擬固體礦產合理勘探、不同規模礦山合理開采平均年限、不同勘探階段風險投資決策支持系統和礦業5R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四種科技方法;第三,提出礦竭不等於礦(城)衰,資源再發現和多元化經營是礦城轉型的基礎;第四,深化深部找礦的地質內涵和技術經濟可行性的外部條件研究;第五,建議采用礦床(點)聚集路徑與地球化學塊體集中軌跡相結合,用事件地質學激發異常礦化的找礦新方法。該成果已被兩次國際會議(SGA和WEC)采納,並被國家行政學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壹書引用。

礦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圖

項目團隊在實地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莫羅沁地區銅礦資源評價:屬於國土資源部2004年礦產資源補償項目。項目負責人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項目負責人為聶、張毅、。通過工作,查明了勘查區的地質礦產特征,總結了該區的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特征。物化探圈定了4個銀-鉛-鋅-銅-金異常、3個銅-金異常和9個視極化率異常。對物化探異常進行了合理的解釋和推斷,並分別得到了鉆探的驗證。在所有1個鉆孔中均發現鉛、鋅、金和銀礦化體,真厚度為1.95米,鉛和鋅含量分別為2.13%和3.11%。銀和金的平均含量分別為78.91×10-6和3.58×10-6。綜合分析資料,認為該工作區具有繼續尋找鉛鋅銀多金屬礦產資源的潛力,並對下壹步工作提出了建議。2008年,該項目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中國地質調查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的驗收。

中蒙邊界中東段中方(北山及二連-東烏旗地區)銅金銀礦床成礦規律及找礦方向:屬於國土資源大調查開展的綜合找礦評價課題,主要作者為聶、蔣思宏、白大明、張毅、、趙、、、、賴新榮。根據現代成礦學的最新理論和最新的找礦技術方法,深入研究了中蒙邊界中東部中方壹側的北山和二連-東烏旗地區巖石(層)的變質作用、巖漿活動和構造運動以及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和聚集機制,探討了古大陸板塊的碰撞、對接和造山過程。確定各構造單元的邊界;闡述了區域金屬礦床成礦的動力學機制。劃分了成礦帶、礦田和找礦遠景區。論證了花崗巖漿的侵位方式和成因。闡述了構造-巖漿活動對金屬礦床的控制作用。總結了重要金屬礦床(點)的找礦標誌,提出了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成礦模式,指出了找礦方向,圈定了找礦區域。項目成果被有關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和地方人民政府廣泛應用,為部署找礦勘探、尋找隱伏金屬礦和地方產業布局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該項目獲得了2008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磨石山金紅石礦普查及外圍找礦:由內蒙古自治區地質找礦項目、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運行經費資助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同資助。主要人員:、李大新、吳、、王培華、、劉光海、高、馮成友、。項目主要成果:通過項目組的預調查、普查和研究,原磨石山金紅石礦床是壹個以銳鈦礦為主,並伴有金紅石和鈦鐵礦的沈積變質型鈦礦床,是世界上第壹個新類型的鈦礦床;確定礦床規模較大,二氧化鈦資源量達34萬噸(333),其中富礦中等。圈出磨石山和羊蹄子山兩條重要礦帶,包括6個富礦體和10個貧礦體。富礦二氧化鈦含量為3.14% ~ 15.46%,平均為6.91%。勘探研究表明,磨石山西部、羊蹄子山中東部、M38航磁異常南側、太仆寺旗鐵山村第四紀和上侏羅統火山覆蓋區仍有找礦前景。雖然該礦區鈦礦物粒度很小,為0.01 ~ 0.1mm,給選礦帶來困難,但通過項目組的攻關,取得了很大進展。礦區普查報告和研究報告於2008年6月經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項目辦公室審查批準。

研究員聶實地考察。

研究小組的成員正在實地對巖心進行編目。

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地質及找礦工程分布圖

1-四元;2-中、上侏羅統火山巖;含石榴石的3-應時絹雲母片巖;4-碳質片巖;5-石英巖;6-含銳鈦礦的變質粉砂巖和片巖;7-絹雲母石英片巖;8-花崗巖;9—富銳鈦礦礦體;10-貧礦體;11-推斷地層;12-勘探線路及編號;13-實測地質剖面圖;14-等高線;15 ——勘探槽位及編號;16-鉆孔和編號

中亞地區地質礦產對比研究:屬於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參加人員有:楊福泉、、趙、柴、何、唐延齡、、徐林剛、、張作恒、劉峰、肖克炎、劉亞玲。建立了742個金屬礦床(點)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數據庫。編制了中亞1: 1萬大地構造圖和成礦規律圖,劃分了構造單元和成礦單元,對比研究了成礦帶。建立了23個典型礦床模型,對比了主要含礦建造,總結了主要金屬礦床的成礦規律,建立了區域成礦模式。對海外找礦選區提出了建議,並對新疆阿爾泰和準噶爾地區的8個大型礦集區進行了預測,為新疆進壹步地質找礦提供了科學依據。2008年6月至2008年2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驗收。

中亞成礦單元劃分及國內礦集區預測

1-成礦省邊界;2-成礦帶的邊界;阿爾泰成礦省的3個成礦帶;4 .東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成礦區的成礦帶;5—哈薩克斯坦中部和吉爾吉斯斯坦成礦區帶;6-大中型存款,中小型存款;7—大型礦集區預測:①多拉納薩依-阿舍勒銅金集中區,②阿勒泰-科克塔勒鐵鉛鋅礦集中區,③克魯木特-科克托海稀有金屬預測集中區,④諾爾特鉛鋅金預測集中區,⑤老爺廟-瓊河壩銅鐵金預測集中區,⑤雙峰關莊子銅汞金預測集中區。8-國界

中國西部重要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於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主要成員有陳玉川、王、李厚民、肖克炎、唐聚興、、傅曉芳、。該項目以成礦動力學和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建立和完善了以西部天山、西南三江中段和岡底斯為代表的重要成礦帶成礦體系,建立了岡底斯成礦帶中生代晚期板塊俯沖階段與巖漿作用有關的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亞)系列。確定了東天山10成礦系列和18成礦亞系列,西南三江中段至少存在26個成礦系列和50個成礦亞系列,並在此基礎上進壹步劃分了中國西部55個ⅲ級成礦帶。西藏雄村、新疆蔡霞山和喬夏哈拉、貴州水銀洞、四川岔河等礦床的成因和成礦時代的確定,加深了對區域成礦規律的認識,拓展了找礦方向和時空,提高了對區域找礦前景和資源潛力的認識。從成礦地質基礎、成礦信息、新類型、新發現、新認識、新技術、成礦系列、成礦譜系、成礦系統等方面定性評價了中國西部重要成礦帶的資源潛力。開展了西藏雄村銅金礦的定位預測和工程驗證,取得了巨大成功。初步建立了三種評價理論和方法、三個評價步驟、三個評價結果的資源潛力定量預測評價體系(“三三公式”),開展了東天山斑巖銅礦定量預測評價示範,為今後成礦遠景評價和區劃提供了技術支撐。指出東天山有10成礦帶,西南三江中段有9個,岡底斯有14成礦帶,為進壹步部署西部地區地質找礦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科學依據。2008年6月至2008年2月,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驗收。

雅魯藏布江成礦區中生代成礦時空結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