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蚌埠巨變

蚌埠巨變

淮河文化廣場是蚌埠的壹張城市名片,文化氣息濃厚。會展中心、圖書館科技館、休閑中心、大劇院四座建築分別坐落於此。會展中心旁邊山上的人頭是放大的“陶器人像”。“陶塑人像”是蚌埠雙墩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距今約7000年,是國家壹級文物。淮河流域是我國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方。讓這個雕塑站在這裏提醒我們更好地學習,因為我們地區的人在古代是最聰明的人。他們發明了很多工具,留下了很多思想財富。

都說建築是音樂的凝固,淮河文化廣場的建設就是音樂的凝固。我們正在嘆氣,旁邊的工作人員說:“妳白天看著就覺得很美。如果晚上回來,噴泉是音樂噴泉。開放的時候,音樂繽紛,廣場上的燈籠都在盛開。那是美麗的。”他的話還沒說完,我們的目光就被幾個老人吸引住了。他們正興致勃勃地談論著地形,指著方向,討論著哪壹塊是最適合他們以後晨練的地方...

在廣場的人行地道入口處,墻上的畫是蚌埠的老照片,包括老立交橋、火車站、老通元毛、綿江街、太平街等多處的原貌,以及以淮河文化、蚌埠風光、花鼓燈、廣場新貌、科普知識為主題的壹系列照片。我們在那個地下道逛了很久,裏外都有圖片和文字介紹,可以看出來。

隧道上方壹條橫幅寫著“新思維、新生活、新發展”,引起了我的註意。紅色的大字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昂揚的拓荒氣息。是的,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期待未來。老照片提醒我們,城市的過去記憶,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過去記憶。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會走的越來越寬,每個城市也是如此!淮河文化廣場是蚌埠市的人民廣場,是健康休閑的廣場,是文化的廣場,是蚌埠未來面貌的廣場!

建築進化

史前時期,現在的蚌埠地區就有懷壹人居住。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懷思,現娶懷遠縣土山土山氏女子為妻,生(公元前21世紀,建立夏朝,成為中國第壹個皇帝)。春秋戰國時期,壹城三縣,曾是徐坊、山東、宋、吳、越、楚的城市。

秦朝建立後,郡縣制得到統壹。今天淮河南岸的懷遠、蚌埠地區屬九江縣的曲陽、中牟兩縣,淮河北岸的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區屬泗水縣的齊、徐兩縣。改後歷經西漢、東漢、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南宋寶祐五年(1257),設立懷遠軍、京山郡,現轄懷遠縣、蚌埠市西部、固鎮縣。今蚌埠市東部屬濠州市中壢縣。南宋鹹春七年(1271),淮安軍、五河郡成立。南宋與金朝對峙時期,固鎮縣先分為齊縣、靈璧縣、泗州洪縣,後又分為肅州縣、靈璧縣、京山縣、五河縣。

元朝二十八年(1291),廢懷遠軍,京山縣改為懷遠縣。今天的蚌埠市,西屬懷遠縣,東屬中牟縣。固鎮縣分肅州、靈璧、五河、懷遠四縣,五河縣屬泗州。明洪武年間,改中壢縣為中立國,增設臨淮縣、鳳陽縣。今天的蚌埠市,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固鎮縣現屬宿州和懷遠、靈璧、五河、鳳陽四縣。清同治二年(1863),將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侯樓劃為蚌埠獨立行政區,下設安徽省鳳陽府直屬三個縣區。

民國成立1912,鳳陽府廢棄。懷遠縣、五河縣原屬安徽省直屬,後屬安徽省槐泗路。同時撤銷蚌埠三縣,現蚌埠市淮河以北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屬鳳陽縣;固鎮縣仍分為蘇仙縣、靈璧縣、五河縣、懷遠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棄。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為安徽省直屬縣。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籌備辦,次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劃歸第四區、第四區,五河縣先後劃歸第七區、第六區。占領期間,蚌埠是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和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為安徽省第十區,鳳陽縣改為安徽省第九區、第五區,五河縣為安徽省第四區。1946,11六月,蚌埠設市籌備處,從鳳陽縣分出,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 65438+10月1,蚌埠正式成立安徽省第壹市,直屬安徽省。

1949 65438+10月20日蚌埠解放。65438+10月1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隸屬皖北行署。現在固鎮縣隸屬於蘇仙縣、五河縣、靈璧縣、懷遠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以上四縣改為安徽省蘇仙區,6月1956改為蚌埠區,4月1961仍屬蘇仙區。6月1964,10,蘇仙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部分地區位於固鎮縣,屬蘇仙區。1971,蘇仙區改為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蘇仙縣劃歸蚌埠市。

綜合實力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經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為3165438+3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0%。其中,第壹產業實現增加值67.74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11956萬元,增長13.3%,其中工業增加值96.48億元,增長15.7%;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24.03億元,增長1654.38+0.6%。三次產業比例為21.8:38.4:39.8。按戶籍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942元,增長9.3%。

就業規模繼續擴大。截至2005年底,全市從業人員65438+86.5萬人,比上年增加2.2萬人。其中,第壹產業654.38+0.005萬人,增加0.4萬人;第二產業32.4萬人,增加5000人;第三產業53.6萬人,增加654.38+0.3萬人。年末從業人員167萬人,比上年減少2.7萬人。

基礎設施

龍湖大橋於9月29日建成通車。延安路、航華路、興業街南環路、燕山路、紅旗五路、黃山大道、長青路、新淮路、解放壹路已建成或在建,改造三四級道路、小街26條。實施路燈建設改造項目28個,在二港路等新建道路安裝路燈314盞。移植樹木2300株,成活率達95%。火車站廣場、東海花園、薛華豐和花園、陶店花壇、張公山公園、南山公園等公園得到了改造和維護。勝利路與解放二路交叉口新建垃圾站,完成青年街、諸城路改造。壹些新的住宅區已經建成或正在建設中。世外桃源、龍湖杜翔二期、新新家園、沁雅二期、金山花園、名人花園等項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設中。

您當前的位置:Home > & gt進入蚌埠> & gt<社會事業> & gt科學技術概況

科學技術概況

近年來,我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和“工業強市”戰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產業和產品結構升級,為富民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第壹,高新技術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環境建設,先後制定頒布了《關於進壹步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若幹規定》、《蚌埠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蚌埠市高新技術產品認定辦法》、《蚌埠市專利補貼管理辦法》等。,涉及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成果轉化、財稅優惠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市的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全市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3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4家,高新技術產品28項,正在實施的火炬項目16個。2004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技工貿總收入51.6億元,出口創匯1.66億美元,利稅4.44億元。

農副產品深加工、精細化工、專用機械及汽車零部件、玻璃及玻璃深加工等優勢進壹步增強。玻璃新材料和精細化工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汽車零部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玻璃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在培育和籌建中。這些領域湧現出許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和產品。例如,豐原生化檸檬酸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達到65,438+05%以上。2004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27億元,出口創匯6543.8+0.3億美元,居全省出口創匯企業首位。

二是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基本形成。

目前,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已受到普遍關註。我市所有規模以上企業都建立了以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為主體,以高校、科研機構為外援的多種形式的技術開發機構。全市有博士後工作站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1個。這些機構的建立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創新能力,成為我市創新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加速了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

在中央、省、市政策的引導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民營科技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民營科技企業221家,涉及電子信息、新材料、環保技術、光機電壹體化、機械、化工、農業、服務業等領域。技工貿總收入654.38+065.438+086.77萬元,利潤6946萬元,上繳稅金6538萬元,出口創匯2687萬美元。技工貿總年收入超過654.38+0萬元的企業有45家,超過654.38+0萬元的企業有654.38+09家,超過654.38+0億元的企業有3家。企業長期職工總數為8021人,其中科技人員1.937人,高中級職稱1.024人,大專以上學歷1.549人。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企業重視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知識產權意識不斷增強。從專利法實施到2004年底,全市* * *申請專利1419件,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二。市政府有關部門先後制定實施了《蚌埠市專利申請與資助辦法》和《蚌埠市專利資助管理實施暫行辦法》,引導和支持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發明創造和專利申請。2002-2004年,全市資助發明專利11件,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179件。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和新技術應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1995以來,* * *獲得省、市科技成果358項,這些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省、市科技獎390項,在我市及省內外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第三,整合科技資源,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在安徽省,除了合肥,蚌埠是科教資源最豐富的城市。蚌埠有省、中央科研院所7個,高等院校12所,地方科研機構91所,專業技術人員5萬余人。特別是蚌類的科研機構,科研經費多,技術裝備好,人才層次高,有壹批優勢和特色明顯的重點學科。為充分發揮我市科技資源優勢,盡快將人才和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市政府建立了駐蚌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成果發布和產學研對接活動。此外,根據蚌埠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選擇浙江大學、上海嘉定市和福建泉州市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重點合作夥伴,定期互訪,廣泛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建立和完善了蚌埠科技信息網和蚌埠技術市場網,開設了科技政策、信息服務、市場政策法規、招商引資、招投標難、服務指南、專家人才庫、可轉讓項目、技術需求等欄目。已在網站上開通,建立了蚌埠市網上技術市場平臺,為企業與科研單位、企業與高校、企業與企業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市科技信息服務中心、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等20余家技術中介服務機構,為新興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幫助創業者將其發明創造和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商品並進入市場,為促進我市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了積極作用。

市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了壹系列調研咨詢活動,發揮了專家咨詢委員會決策參謀的作用。

據抽樣調查,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5元,比上年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2780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