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壹了大部分女真族,建立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後金王朝,滿族人民結束了分裂,有了完善的社會秩序。1618年,努爾哈赤為壹次博覽會發出“七恨”,拉開了入關序幕。崇禎十七年,清軍攻陷首都,明清戰爭持續了26年。期間八旗鐵騎在關外大敗大明,只有寧遠等少數城堡還在明朝控制之下。
清軍多次越過長城防線進入中原,但每次都越走越遠,選擇大安口、喜峰口、獨石口作為突破口,始終不敢進攻連接遼東和中原的咽喉要塞山海關。直到吳三桂投降,清軍才得以首次入關。山海關到底有什麽魔力,能讓勇猛善戰的清軍避之不及?
原來清軍不敢平白無故進攻山海關,是非常明智的。明朝末年,唯壹能抵抗八旗的,大概就是長城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公裏。它由連續的城墻、關隘、烽火臺和各種障礙物組成。盡管歷經千年烽火,但長城在抵禦北方騎兵的騷擾方面成績斐然。
數百座雄關關隘和數萬座墩臺構成了壹個有機的整體,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長城都要堅固完美。山海關雖然在最東端,但它並不是壹座孤立的城市,包括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老龍頭、南水關、北水關、寒門關、焦山關等壹系列相輔相成的城堡群落,通過長城緊密相連。
“第壹筆要有尾,第壹筆要有尾”。攻防都可以進退自如,很難突破其中任何壹個。山海關壹直被明朝視為首都的屏障,很難再多關註這個地方的防禦了。全盛時期,山海關城墻高14米,厚7米,護城河寬50英尺,深近30英尺。常用的攻城方法,無論是梯子還是挖墻,都是極其無效的。
山海關在後勤糧的供應上也是獨壹無二的。為了保證戰時糧食充足,山海關守備部隊廣泛開展屯田制度,包括軍民商村結合,開墾農田6200多公頃,保證了山海關守備部隊有足夠的兵員和糧食,十年八年都不計較,沒有缺糧之憂。自明朝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第壹次修建山海關以來,經過數百年的經營,山海關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固若金湯。
如果清軍猛攻山海關,那將是壹場曠日持久的戰鬥,不壹定能打贏。八旗不關心農桑,通常以漁獵劫掠為生。它依靠快速進步和戰鬥來支持戰爭,而不是持久戰和消耗戰。而且,壹開始之後,金並沒有指望能夠入主中原。當時清朝有幾十萬人口,攻打大明邊境,搶了壹些物資。他想都沒想過拿下中原!
所以皇太極和多爾袞壹直在關外遼東努力,先清遼東,穩遼東。壹方面掠奪明朝,加緊原始積累,削弱明朝的力量,壯大自己;另壹方面,加強根據地建設,坐等明朝之亂。只要明朝不被李自成撕裂,清朝就不會輕易占領長城以內的城市。如果強攻山海關,無疑會損失慘重。不攻擊的話,還是可以來去自如的。等果子熟了再占領不是更好嗎?
因為清軍已經五次突襲山海關以西的路線,進入內地大規模掠奪。也許很多人會認為清軍不壹定要突破山海關。繞過山海關,從長城防線薄弱的關隘進入山海關,正好直接打到北京城下。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清軍要想入主中原,不攻占山海關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劫掠屬於劫掠,和進入中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早期清軍騎兵擅長野戰,不擅長攻城。對於大後方在關外的清軍來說,雖然可以在關內搶劫錢財和人口,但是很難維持關內的糧食和軍需。如果待久了,壹旦運糧路線被明長城守軍切斷,然後妳關門打狗,可能分分鐘就全軍覆沒,真的太危險了。所以清軍只要搶夠了,就會經常北返,絕不敢留在關內。
但是,歷史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最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吳三桂的投降,不僅掃清了清軍入關的唯壹障礙,還將明朝精銳邊防軍關寧鐵騎拱手讓給了清軍。山海關原本是清軍無法跨越的障礙,最後卻以這種方式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作用!
公元1644年,清軍在攝政王多爾袞的率領下,到達山海關,與明朝的連長吳三桂會師,打敗了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從而拉開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大幕。在此之前,明朝壹直很弱,即使有清朝努爾哈赤、皇太極那樣強大的人,也屢次阻擋山海關防線。
雙城之鑰無雙,萬裏長城第壹關。對於明朝來說,如果山海關不失守,清朝進入中原會更加困難。如果不是吳三桂交出山海關,清軍最終入關也不會這麽快這麽容易。山海關對明朝和清朝都很重要。明軍守住山海關,就能禦敵於外。清軍若得山海關,京師大開,無險可守,整個華北平原如無人區。
可以說,明代的山海關相當於長安的潼關,地理位置異常重要。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壹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絕非虛名。足以證明後金從崛起到占領中原都沒能正面進攻山海關。
山海關夾在明朝首都和滿清盛京之間,兩地相距約400公裏。明朝以前,山海關叫關羽,是隋文帝時期設立的。它位於秦皇島市撫寧縣東二十裏處。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命徐達重修關城,並將遺址東遷60裏。因關城四面環山環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不是壹個簡單的關卡,它由七座城市組成,和延伸到海邊的長城壹起,形成了壹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當然,這並不是洪武時期就完成的,建設過程貫穿了整個明朝。從山海關關城,靖邊樓等。、初建的東羅城、南翼城、北翼城等外圍城市,這種防禦體在明末不斷完善。直到崇禎末年,整個固若金湯的山海關防禦體系才最終建成。在這數百年間,無數人為山海關的修建做出了貢獻,比如徐達、戚繼光、孫承宗等等。
明朝剛建山海關的時候,侯波手下有壹個衛,壹萬戶人家,壹萬軍隊。隨著形勢的變化,山海關逐漸由壹個關城升級為壹個鹿城。明末遼東出事後,升級為山海鎮,地位相當於九邊重鎮遼東鎮。鎮守山海關的都是重要官員,可見明朝非常重視。
遼東滿清崛起後,關寧金線沿線的遼西走廊是明清角力的主戰場。對於明朝來說,山海關是這條遼西防線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也是最後的堡壘和支柱。只要山海關在,就算山海關外的城丟了,也有機會奪回來。如果山海關失守,山海關外的那些城市就徹底沒救了。對於清朝來說,遼西走廊是占領中原的星光大道,山海關是大道盡頭的大門,不能破,不能進。
遼西走廊東側是海,西側是燕山、七老圖山、努魯爾虎山等連綿的山脈。這條狹窄而相對平坦的通道長約200公裏,但最寬的地方只有十幾公裏,最窄的地方也只有幾公裏。河西走廊南端,最窄的地方是山海關,城池堅固,可以說是壹萬不能逼,而壹人守。遼西走廊中段最窄的地方在葫蘆島興城附近,即寧遠城,是明朝袁崇煥的重點守城。
遼西走廊北端的第壹道防線是錦州。有這三座最強的城池鎮守遼西走廊,只要指揮官不太笨,明朝內部不出問題,清軍幾乎不可能突破整條防線。事實上,這是真的。即使明朝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努爾哈赤面對堅固的堡壘也無能為力,忍氣吞聲。皇太極也是壹次次進攻無力,只好三番五次繞道遼西山區,攻下京城劫掠而歸。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皇太極可以繞過這座山,為什麽非要在壹棵樹上吊死在山海關呢?沒錯。古代除了山海關把守的遼西走廊,還有其他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道路。從東到西,首都周圍有三個關口:喜峰口、古北口和居庸關。
喜峰口的這條路,古稱“盧龍路”,從遼寧朝陽出發,沿大淩河等山谷向西南方向行進,直至喜峰口。這條路很有名。三國時曹操遠征烏桓,走的是盧龍路,因為遼西走廊雨季無法通行。如果走古北口路,從沈陽出發,向北進入科爾沁沙地,沿西遼河拐到赤峰,再沿老哈河南下到平泉,過灤河到灤平,再到古北口。或者前半段走盧龍路,然後轉平泉-灤平。如果走居庸關的路,要從沈陽出發,沿西遼河進入內蒙古高原,繞過張家口,再南下到居庸關。盡量走這條路,繞行1000多公裏。
這三條路都要翻山越嶺,難度可想而知。中原的士兵也許還好,但對於習慣騎馬和馬背上鞭打的士兵來說,無疑是壹種折磨。更重要的是,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困難。文獻記載,報銷三路只有居庸關可以通行,盧龍路和古北口路只通行人,不能行駛。
換句話說,這三條路不僅遠繞,而且難走。更重要的是,糧食運輸成了大問題,攻城器械和火炮都不能帶。這就是清軍幾經迂回,小規模入關,只掠奪不攻都城的原因。這也是清軍攻入山海關的原因,因為清軍要想大規模進攻,突破明朝首都,山海關是壹條不可逾越的道路。
明清易代後,山海關戰略地位迅速下降,撤回其將軍部隊和城鎮,最後只剩下三百兵馬,由千余任統領。乾隆二年,山海關終於被廢,並入榆林郡,直至清朝滅亡。
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