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只是運氣不好嗎?顯然不是。他們的工作能力不錯,但找工作的能力遠非完美。如果妳或妳的朋友有這種困擾,那就來看看妳自己找工作時有沒有以下錯誤和缺點吧——
工作壹段時間後,我們可能會發現公司的前景、單位文化、發展空間、每天做什麽、薪資待遇都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或者因為不能順應市場趨勢而開始走下坡路。如果在第壹次發現現在的工作單位有問題的時候,不提高警惕,養精蓄銳,等到情況更糟的時候,妳就沒有出去的勇氣了。妳反而想著那些無關緊要的好處(比如離家近,公司的產品沒有競爭力但是工資高,公司食堂的飯菜又便宜又好吃),不敢輕易跳出籠子,害怕新壹輪的風險,只能待在舒適區壹邊吐槽。
在這種環境下掙紮的人,就像溫水裏的青蛙,運氣好的等著溫水冷卻,結果往往是水越來越熱,直到把青蛙煮死。
發現事實與預期不符時,先與上級溝通。在感受到整體環境下滑的時候,先提出自己的改進建議,拿出可行的方案,供決策者參考。溝通提出可以解決的問題,不用操心。如果意見沒有被采納,經過調查和溝通,妳發現市場上確實有其他公司認可妳的想法,並且能夠也願意滿足妳的核心需求,妳就可以勇敢地考慮走出去了。
有些人在想著“走出去”,卻發現自己處於“不走出去”的被動地位。這往往是因為,當工作環境不盡如人意時,他們要麽自暴自棄,應付差事;或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壹份自己都救不了的工作中。兩種選擇都可能導致同樣的結果——沒有持續的高質量產出。這個時候,如果妳想換工作,特別著急的話,妳的簡歷會特別難看。
雖然這個時代我們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包裝和推銷自己的方式,甚至還有很多欺騙的手段,就像這個時代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苛刻壹樣,對個人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壹個APP越是以忽悠的方式進入用戶手機,就會越快被刪除和拒絕。壹個人越是以欺詐的方式爬上某個企業的某個位置,他就掉得越快。不管什麽時候,提高妳的“產品質量”永遠不會過時,永遠不會錯。
如果妳擅長寫作,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閱讀和抽象上。只有通過寫作,妳才能看到進步。如果對天天給公司畫辣眼睛的人不滿意,可以在業余時間畫有趣的形象和表情;如果妳對策劃感興趣,不妨給自己安排壹些策劃作業,在網上分析優秀的策劃案例,然後結合熱點,結合自己公司/目標企業的營銷需求。當妳說妳符合目標職位的時候,妳必須拿出點什麽來證明妳真的合格。
有些人找工作的途徑單壹。比如他們只看壹兩個招聘網站,得到的信息會比別人少很多。妳看幾個招聘網站,論壇,豆瓣群,官方微信,微博,官網,可能會發現壹些妳之前不知道的公司,或許可以直接聯系HR。在同輩群體和優質同學中,甚至會知道沒有公開招聘的崗位。如果妳擔心自己的簡歷不夠好,又擅長調侃人,妳甚至可以嘗試直接在招聘社交APP上“勾搭”HR或者其他負責人!
還有人不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捫心自問,找工作之前有沒有問過身邊所有可能提供信息和牽線搭橋的人?如果妳不好意思求助或者麻煩別人,那就繼續忍受現在工作的折磨吧。即使身邊的人不能給妳介紹,妳喜歡的單位的員工也活躍在各種社交網絡上,妳有沒有壹個壹個去搜索、發私信咨詢、求推薦?
如果妳沒有花足夠的時間去找工作,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就會少壹些。看壹頁招聘網站信息,投簡歷。比起看幾個網站,投不同公司的簡歷,選擇更適合的工作的可能性通常要低壹些。就像約會壹樣,要比較壹下,才知道哪個更適合自己。只面試了壹兩次,被拒絕了,妳就徹底放棄投簡歷了。壹般情況下,妳心儀單位的HR不會踩祥雲來救妳,而是會給妳發offer,多是針對壹些亂七八糟留不住人的企業。
如果妳沒有花足夠的時間研究目標職位,妳就很容易錯過妳喜歡的工作。研究目標崗位,包括壹早就開始針對企業、行業類似崗位的要求做相應的補習和積累;還包括對企業、部門、產品、社交媒體和新聞的全面了解和分析,崗位職責和對招聘信息的要求;以及修改簡歷以更好地符合職位的過程。這項工作做得越早、越全面、越細致,獲得心儀offer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些人,即使很優秀,也無法在面試中表現出來,事後卻很沮喪。這就是吃了好產品沒有好營銷的無聊損失。有些人對自己的能力評價很低,俗稱“騙子綜合癥”。
他們對自己的經歷和成就感到自卑,不知道如何包裝才合適。
如果妳認為自己是個“騙子”,不妨參考壹下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小組評審的結果,上司對自己的提拔和肯定,給自己的推薦信內容等。,並且堅信自己過去取得的成績就是自己的成績。面試前,和妳信任的朋友、導師聊聊天,緩解壓力,可以堅定妳的信心。如果妳是女性,妳要知道男性求職者往往在認為自己70%合格的情況下才敢去應聘同壹份工作,而女性求職者往往在100%合格的情況下才認為自己只做到了80%。
還有壹部分人的正式溝通能力需要加強,表現在面試過程中,因為語言卡殼,肢體語言緊張,缺乏自信,讓HR質疑他們的性格和能力。如果妳有這種經歷,確保妳已經是壹個好產品,並且為目標崗位調研做了完美的準備。如果還是不能自然流暢的交流,下次面試前請多請幾個朋友幫妳模擬面試,平時多練習面試技巧。
人們常說,選擇大於能力。眾所周知,選擇本身就是壹種能力,妳可以理解為決策判斷,或者是抓住機會的能力。有些人總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選擇最不適合的路,事後後悔。我只是希望多祈禱幾次,多挽回點人品,下次就能選對了。然而,選擇並不是壹個機會。如果不通過長期大量的訓練來提高自己的選擇能力,接下來的選擇仍然無異於盲目賭博。
優秀的管理者每天都需要做出無數的選擇。壹方面,優秀的決策能力是他們的剛性要求。另壹方面,長期密集的決策實踐強化了他們的選擇能力。當妳意識到自己的選擇能力還不夠強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優秀管理者的決策方法,在日常的選擇中盡可能全面地收集信息和情報,深入全面地分析思考,盡可能詳細地比較利弊,甚至學習壹些博弈論的知識,逐步提高自己的選擇能力。
還有人疑惑,為什麽有的朋友完全按照家人的安排選擇工作,做的工作有前途,適合自己。每次換工作都聽從家人的建議,結果適得其反。很簡單,那些人的家庭在比妳的家庭更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知道自己的孩子更適合什麽,這樣才能選擇適合孩子的道路。我們不是他們。如果妳不確定自己能提高家人的選擇能力,那就努力訓練自己。更強的選擇會讓妳未來的工作更好。
即使有更好的機會擺在他們面前,只要不能保證自己錢多,工作少,離家近,長期穩定,他們也不敢輕易接受這個提議。
第壹,害怕再次失敗。我害怕在放棄了我所擁有的壹切之後,很快又會有新的困難和挫折等著我。但是不管我們做什麽工作,成長到多大,都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生活不會因為妳做出壹個“暫時求穩”的選擇就停止考驗妳。能否克服壹次又壹次的困難,按部就班的工作,取決於我們在做出選擇後,是否堅持學習,端正心態,升級思維方式,每天與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保持同頻。
即使再有失敗,也是正常的。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幾年前如日中天的行業和公司,都會因為跟不上發展趨勢而衰落。能婉拒的是工作單位,不是妳。諾基亞沒能及時采用Android系統,但跟風提前自學的程序員還是很容易被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搶走。紙媒的經營狀況每況愈下,但也湧現出優秀的自媒體人。這個社會對個人失敗的容忍度遠超以前。比起失敗,沒有思考總結,沒有新的成長和積累,沒有改變,是不會被容忍的。
第二,他們對自己信心不足,總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新的工作,因為新崗位上有些技能是自己不擅長或者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所以當機會的大門向他們敞開時,他們反而關上了門,對自己說,我還是先學習壹段時間吧,等相關技能熟練了再找類似的工作。但是,學會這些技巧之後,壹定有新的機會在那裏等著;即使下壹個崗位有橄欖枝,也可能有新的技能要求。我們不能等到自己變得完美了再去找壹份完美的工作,那壹天永遠不會到來。在工作中培養自己,讓自己與自己的工作同步成長,更符合普通人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