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談陜北窯洞建築的發展方向?

談陜北窯洞建築的發展方向?

以下是仲達咨詢帶來的陜北窯洞建築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本文通過對陜北窯洞現狀的調查和分析,對陜北窯洞的繼續保護和發展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思路和對策。

古代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黃土高原,獨特的黃土資源造就了窯洞。目前,我國洞穴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陜西、河南、寧夏等五省,陜北洞穴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而成為其中的典型。陜北窯洞歷史悠久。原始社會就出現了洞穴式的水平洞穴。近代,陜北窯洞支撐了中國紅色革命走向勝利。崖窯洞和獨立窯洞是其主要存在形式。

倚崖窯洞:倚崖窯洞是在天然土墻上鑿出水平孔洞,往往幾個孔洞相連,或者幾層上下。有的在洞內加磚券或石券,防止土崩,或在外面砌磚墻保護崖面。大規模的房屋建在懸崖外形成院落,就成了崖窯。

獨立窯洞:從建築和結構上分析,獨立窯洞本質上是壹種覆土的拱形建築。先用夯土或磚石形成基礎墻,再用磚石拱起來發券,最後上部覆土。獨立窯洞房屋四面朝天,所以布局靈活,可以形成窯洞房屋的三進院落、四進院落和混合院落,應用廣泛。

20世紀以來,隨著陜北黃土高原經濟的發展和多媒體、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觀念慢慢發生了變化。在陜北,窯洞被視為“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先富起來的青壯年開始熱切地“棄窯買房”或“棄窯建房”。2006年延安市楊嘉玲的壹份調查報告顯示,楊嘉玲大部分居民希望住上商品房,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城市購買商品房,其中年輕壹代占了絕大多數[1]。在黃土高原的村鎮中隨處可見建築粗糙、質量低劣、能耗高的簡易磚混住宅,在陜北延安等中等城市也隨處可見造型過於簡單、缺乏個性的高層住宅。壹方面是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成倍增長,另壹方面是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把陜北的城鎮裝扮得相當城市化和時尚,讓人不知身在何處。

窯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受到商品房的嚴重挑戰。除了很多廢棄的洞穴外,剩下的大部分洞穴只是作為旅遊建築(“紅色聖地之旅”、“黃土風情文化之旅”)。同時,延安的許多公共建築缺乏陜北地域特色,窯洞對陜北建築業的影響越來越小。目前陜北窯洞的發展處於壹個尷尬的境地。

那麽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窯洞的發展是否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當然不是。我認為有四個原因。

①從生態節能的角度來說,古窯洞有很多可以繼承的優點,比如冬暖夏涼、節地節能、生態環保等。2006年,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我國建築能耗已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27.5%左右,單位建築面積采暖能耗相當於同等氣候地區發達國家的2-3倍。因此,建設部正在推廣適合中國國情的低技術建築技術,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開發成本,還可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學習現代科技的基礎上,繼承與窯洞相關的節能技術。

②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低、地少人多、開發成本低、易於建設的低技術生態建築(如窯洞等民居)更符合我國實際國情,更容易發揮綜合效益。在陜北,利用當地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建築材料(黃土、青石),通過開挖加固的方式建造新窯洞建築,是壹條可行的途徑。

(3)研究未來建築的國際建築師主張在建造過程中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避免過度的能源消耗。窯洞是他們試圖研究和探索的對象之壹。這些建築師認為,它是人類回歸自然的壹種建築形式,可以在未來加以改進和利用。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和非洲的壹些國家,近年來在建築的改善和使用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如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白崖山區的現代新型窯洞房屋,采用當地傳統方法建造,很受當地人歡迎[3]。

④陜北既是壹個落後地區,也是壹個面向區域發展的現代化地區。種種現象表明,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陜北也無可奈何地失去了自己的位置。要解決這壹問題,在城市規劃中不僅要依靠地形,還要尋找地域建築文化的支撐,才能更好地完成城市定位。窯洞作為陜北地域建築的傳統象征,不容忽視,是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以上分析來看,陜北的均衡發展確實離不開窯洞的發展。經過改進和創新,窯洞在建築形式、建築功能、節地節能等方面可以走得更深更遠。

為了更準確地了解陜北經濟發展對窯洞建築的影響,筆者在陜北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陜北普通民眾對窯洞這壹文化符號是認同的,陜北地區保存和發展窯洞有相當的群眾基礎。但由於衛生條件差、交通不便等原因,窯洞建築並不能完全滿足當地人對現代生活的追求。那麽如何開發洞穴呢?許多專家學者在改進窯洞設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如陜北延安寶塔區棗園鄉新窯洞示範區的建設。這個新窯洞示範區是大隊統壹規劃的,由北京某建築師提供設計方案,村民集資統壹建設。建成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社會效益。

①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傳統石窯拱結構相結合,既能保持其冬暖夏涼的特點,又能進壹步加強窯洞結構的穩定性。

②整個空間的功能分區清晰。地下室存放雜物;壹層是客廳、客臥、廚房——公共空間;二層是主臥(有傳統的土炕和土竈),次臥和客廳——私密空間,保證了動靜分離,保留了當地民居的特色。

③基礎設施(天然氣、鍋爐、道路、排水)統壹規劃建設。

棗園鄉新窯洞示範區既保留了陜北的地域特色,又考慮了陜北人的生活習慣,利用現代技術對窯洞進行了改良,部分設施實現統壹規劃建設。作為窯洞建築的示範點,為窯洞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思路。除上述思路外,陜北窯洞的保護和開發還應註意以下五個方面:

1.合理系統科學規劃窯洞建築。傳統分散的窯洞建築布局將被改變,取而代之的是相對集中的居住生活區(如壹個村或村民小組),選址合理,統壹規劃,壹次性建成。以建設窯洞小區為目標,將整體水、電、暖等供排水系統集中在壹個系統中,室外環境及配套設施統壹納入整體規劃。這不僅可以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降低建設成本,也為提升新型窯洞建築的整體功能創造了條件。此外,洞穴群根據山體的情況進行規劃,或沿山體呈等高線排列,或隱藏在壹大片土坡下,最大限度地與大地融為壹體,不會影響黃土高原獨特的村鎮景觀形象。

2.在建築設計上,要用建築語言來表現窯洞醇厚古樸的氣質和冬暖夏涼的生態特色,不加分析地完全模仿現代象征語言來建造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使陜北的城鎮千城壹面,千樓壹面,從而失去了陜北的地域特色,模糊了革命聖地的身份。

3.從建築功能上來說,陜北的窯洞過去主要是作為居住功能,但今後的功能要拓寬,窯洞要起到各種類型建築的作用。除了維護修繕老窯洞,發展紅色旅遊和農家樂外,還可以建設窯洞辦公樓、窯洞療養院和窯洞銀行(國內外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延安市的楊嘉玲窯洞賓館和俄國創辦的“窯洞醫院”)。改變窯洞的單壹平面形狀,適當擴大單壹跨度,設置必要的保護體系,增加科技含量,重新設計窯洞建築,完全可以增加其使用功能。

4.洞穴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政府要加強對洞穴周邊生態環境的治理。陜北曾經以它的溝壑和山脊哺育了整個中國革命,但由於當時的過度開墾,在今天的陜北有相關的後遺癥——水土流失、沙塵暴天氣甚至山體滑坡。因此,有關部門制定環境工程政策,堅持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加大地質災害治理的研究和投入,意義重大。

5.利用簡單成熟的現代技術,克服傳統窯洞陰暗、潮濕、通風不良等缺點,融合古代窯洞冬暖夏涼、節能省地等優點,建造新型窯洞。

A.采用簡單成熟的技術對洞內通風、防潮除濕、采光進行技術改造。比如崖洞可以通過崖邊的天井進行通風除濕,或者建造“前大後小”的喇叭口的崖洞,改善采光問題;

b)結合陜北豐富的太陽輻射資源、日溫差和年變幅較大的氣候特點,加強太陽能的多元化利用(建造陽光玻璃房、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種植向日葵、提煉葵花油),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C.建造屋頂花園。在洞頂保持至少1m厚的黃土層,種植抗旱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種植當地淺根經濟作物,科學搭配針闊葉樹種,既降低了洞頂室外綜合輻射溫度,又美化了室外環境,增加了收入(見圖3);

D.盡量使用石材、黃土等當地建築材料,降低運輸能耗和成本,避免建築垃圾和施工汙染。

E.結合陜北水資源狀況和氣候特點,確保安全的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雨水收集在院內和窯頂作為中水,汙水也盡量回收利用。在缺水的陜北地區,水資源應進行循環利用。

F.集中資金,統壹規劃設計沼氣池,房前屋後種菜地,利用生態循環原理改善當地環境。陜北吳起縣正在推進相關項目,取得了階段性生態效益。

標簽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除了應用新技術、新材料建造現代化的民居建築外,目前還需要發展新型節能生態的陜北窯洞,具有陜北特色的窯洞建築要像生物多樣性保護壹樣保留下來。

為了有效地保護和開發陜北窯洞,除了合理系統地規劃窯洞建築,尊重陜北人民的地域文化和生活習俗,吸收窯洞在尊重環境、節約能源方面的優勢,探索先進的現代技術解決窯洞現存的不足之外,關鍵還需要政府、建築師和群眾的通力合作。當地政府應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引導,增強當地人對窯洞建築的信心,建築師應運用專業知識精心設計和完善窯洞。隨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參與,陜北的面貌將更加鮮明,古老的窯洞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