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選修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
公共選修課壹般要求學分較低,約10學分,部分學校對包含幾個學分的人文、科技類課程有限制。
專業選修課壹般只提供給本專業的學生,而且大部分是專業課,總學分要求在20分以上,是掌握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
擴展數據:
大學選修課的類型
從性質上來說,大學選修課大致可以分為公共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兩大類。
就內容而言,基本上就是學校有什麽專業,相應的會開設什麽選修課,還有壹些其他的課程(教育學,藝術)
文學類:比如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
語言學:各種外語和壹些地方方言(比如有的學校有粵語選修)。
理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專業。
計算機類:計算機基礎、各類軟件的使用、編程語言、多媒體設計等。
工科:如機電工程、建築學等工程技術類專業。
藝術類:音樂、舞蹈、美術專業。體育:各種體育活動,如籃球、羽毛球。
教育類:如心理學、思想政治、大學生戀愛、青春生活等等。經濟管理:經濟學、管理學,如國際貿易、工商管理等。
娛樂:各種卡牌遊戲課程等。
醫學:如藥理學、衛生學、基礎醫學等。
實用政治:比如當前國際形勢,國內趣評等等。
註意選課
大學生有許多課程可供選擇。只要在學校提供的課程內選擇足夠的學分,就可以拿到學位。但同時也因為有了更多的自由,選課變得異常重要,選課的決定直接影響到學習的順利進行。所以選課是壹個大學問題,選壹門好的課不僅能讓妳學到很多東西,說不定還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
壹句英國諺語說得好: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壹半。我記得和壹個學生聊過選課的事情。他說,“我剛入學的時候,對課程設置很茫然,半個學期過去了還是看不到另壹面。當時就是因為沒人告訴我,走了很多彎路。”接下來介紹壹些選課註意事項,讓妳在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
第壹個註意:選課壹定要有選擇的余地。
在最終確定課程之前,妳應該盡可能多聽不同的課程,以擴大妳的選擇範圍。將壹門課程進行到底是不明智的,也是被動的。因為個人的主觀願望可能與現實相差甚遠。壹門妳認為自己很感興趣的課程,上了幾節課可能就變得很枯燥,到時候再放棄這門課或者選擇別的課程就來不及了。大壹新生要避免這種課。
壹般學校都會給學生試聽的時間,所以妳可以在報名截止前盡量多選壹些課程。具體來說,如果妳決定本學期選修2門課,可以先報名4-5門課,然後在“選課期間”去各個教室試聽,看看具體的內容,教授的水平和風格,從而選出2門妳最喜歡、最勝任的課程。當然,對於那些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中心的同學,可以緊緊圍繞自己的方向和中心,有針對性地選修相關課程,幫助自己成為某種專家。
第二個註意:做好調查,“知己知彼”
在選擇課程之前,妳應該從各種渠道收集有關課程內容的信息,並了解教師的表現,評估要求,作業的難度和課堂閱讀量。最好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對自己是否有用,是否感興趣,教研水平如何,如何做人,如何教學等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
妳要通讀壹下這學期、下學期、壹兩年的課程介紹。因為選課要針對整個學位,而不是壹個學期兩個學期壹城壹池。同樣的必修課,不同的老師教,可能是天壤之別。如果第二年的老師是受人尊敬的教授,那麽值得等到第二年。
另外,沒必要仔細看每門課的介紹,基本沒用。每個老師都會用漂亮的學術語言來描述自己的課程,從中看不到課程的好壞,看不到自己是否正確。最好的捷徑是找壹個有見地又熱心腸的學長,三言兩語就能指出壹門課的精妙之處,因為他要麽上過這門課,要麽知道教授這門課的教授的底子和風格。相信只要有交流,就會有收獲。
選課很大程度上是選老師。有的老師給高分,輕松通過考試;有的班級被老師嚴格控制;有的老師口碑很好,學生喜歡他的課,覺得能學到東西,對他的成績評價標準很滿意。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有時候壹門課程的名字和內容都挺吸引人的,但是如果妳發現教授是個“黑仔”,妳又不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這門課程上,妳可以考慮放棄這門課程。
所謂的“殺手級”教授通常考試和作業很多,分數也不高,所以壹般不受學生歡迎。當然,有誌於做出學術成就的同學,可以重點考察教授的學術能力和理念。
詳細了解對象後,根據個人的基礎和潛力選擇不同深度和難度的課程。另外,我還要提醒妳,大學考試和中學不壹樣。中學的考試方式幾乎都是筆試。大學課程有的靠考試考核,有的靠作業考核,有的兩者兼而有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習慣的考核方式來決定課程的選擇。為了揚長避短,減輕學習壓力,最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考核方式。這是自知之明的需要。
切記:充分翔實的信息可以減少選課的盲目性。另壹方面,如果憑興趣或實用性做事,不註重個人條件和學習策略,不做好調查,可能會吃大虧,在後期選課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可以聽聽更多人的經歷。
在選課之前,妳可以問問妳的師兄師姐,哪些課老師講的比較好,哪些課妳可以學。畢竟選課是要花時間去聽的,妳也應該得到相應的回報。另外,可以向他們了解專業課的數量和難度,以便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知己知彼,選課才會有的放矢。
第三註:學習成績很重要,但不排斥興趣。
每年壹提到選課,學校BBS上就會有很多人問哪個老師給的分高,哪個老師脾氣好,這似乎是自主選課的壹個“並發癥”。尤其是現在,大學生找工作要看成績,出國要看成績,評定獎學金要看成績,把成績作為評價壹個學生能力的首要指標。
於是,壹些同學經過壹番折騰,鎖定了全校有名的“好人”,不管興趣和用處,只要考了高分,就選擇了,也樂意安心。面對壓力,選課時註重成績沒有錯,但成績不應該是選課的唯壹標準。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自己喜歡的,就不會後悔。
而且,從興趣出發,妳會有學習的沖動,妳會把所有的註意力都放在過去,妳會努力學習,妳會不惜花費時間和精力。總的來說,妳的成績不會差。記住,盡早習慣帶著興趣去做事情,會讓妳的生活更精彩,性格更有魅力。
第四點註意:要避免幾個現象。
(1)避免“貪多”
學生有幸跳入浩瀚的海洋,攀登高峰。他們害怕度過四年的青春,他們仍然看不到海的彼岸,看不到峰頂的輝煌。因此,許多學生看到課程表上許多吸引人的課程,就想壹次全部選修。這樣壹來,他們就陷入了困境:要麽是疲於應付,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把自己搞得很累;要麽是精力和能力有限,導致有些課成績很低,學不到東西還是很累。現在很多學校用GPA來評價學生,既看學習的數量,也看學習的質量。
所以,要想獲得高質量的學習,就要把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優先排序,做好輕重緩急的安排。第壹學期開始,要特別註意不要選太多太重的課,以免給自己帶來沈重的作業負擔。要知道,時間的空隙不需要填補,可以用來整理思緒,消化所學。如果妳每分鐘都在學習,妳就沒有時間自省,慢慢的妳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目的是什麽。
建議妳放慢腳步,避免把日程安排得太滿,並不意味著我們提倡不要雄心勃勃。相反,它鼓勵妳去做妳能做的,去設計妳自己的成功之路。其實,學會從工作中請假,在業余時間放松獨處,有利於保持足夠的動力,從容面對學業挑戰。
建議不要貪的另壹個原因是,大學是壹個開放多元的社會團體,課外活動多種多樣,尤其是各種社團活動。它不僅是高校師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了解學校的壹個重要方面。妳要好好利用,學習生活知識,吸收新知識,學會如何與人相處。課程安排緊張又輕松。如果適當留出彈性時間,妳會有更多的時間在校園學習生活中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潛力。
記住:妳真正應該掌握的是根據個人情況做出適當選擇的能力。
(2)避免“盲目選課”
有些學生,尤其是大壹學生,因為閱歷淺,閱歷淺,自主性不強,在選課時容易走兩個極端。壹個極端,我覺得四年還是很長,可以慢慢選。於是乎,當高年級的大家都在忙著實習、畢業設計、找工作的時候,還在為學分而奔波;另壹個極端,有些人同時對很多課程感興趣而難以選擇,或者因為過於註重實用性而不顧壹切地去選修壹些課程。因此,他們在學習中是被動的。
建議大壹新生仔細看幾遍培訓手冊,搞清楚自己四年要修完多少學分,四年打算學什麽,做壹個大致的規劃。每個學校對於新生的選課壹般都有不同的方法和指導。學生最好在報名後咨詢相關負責人,以免錯過壹會兒重要事件。現在很多學校都配有導師,導師的主要任務之壹就是幫妳選課。在妳選擇課程之前,妳應該和妳的導師商量壹下,聽聽他的建議。
如果導師不主動找妳,或者即使妳沒有導師,也不要害羞,主動去問。如果妳認為這是他們的責任,別以為我給妳添了麻煩。臉皮薄的話會很吃虧。
另外,在選課的時候要註意難易程度的適當結合,不要讓壹個學期都是淺顯易懂的課程,下學期卻搞得筋疲力盡。尤其是第壹學期,我剛從高中進來,會不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我壹定要多思考,慎重選擇。最好選擇比較容易和熟悉的課程,後面最好選擇比較難的課程。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大學選修課?百度百科-大學選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