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互聯網養老?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養老服務問題顯然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和全社會亟待解決的熱點問題。在我國現有的養老服務模式中,居家養老因為更符合我國國情,成為我國居民養老的主要方式。但由於老年人人口基數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居家養老模式在實際實施中還存在服務人員數量不足、服務水平不高、服務模式單壹、健康管理和居家養老信息化等諸多問題。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從技術層面為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互聯網+的居家養老”其實是互聯網與傳統居家養老服務的融合,但不是簡單的相加。兩化融合是指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全面、快捷、靈活、低成本的居家養老服務。“互聯網+”的居家養老,真正是以老人為中心。通過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探索更加實用的養老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從而促進居家養老持續健康發展。因此,“互聯網+的居家養老”的融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顯然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大勢所趨。互聯網、大數據與養老服務的結合,可以讓養老服務更加便捷化、個性化、人性化。利用大數據采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通過互聯網的線上線下互動,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養老服務。
互聯網養老的特征
1,方便老年人獲得便捷服務
通過搭建養老服務平臺,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實現養老服務供給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和供需的有序銜接,優勢在實踐中不斷顯現。互聯網不僅成為了線下“交易”的前臺,還增加了供給,對接了需求,平衡了供需,充分拉近了供需之間的距離。老年人可以通過平臺直接預約,足不出戶享受便捷服務,有效解決了養老服務問題。“有些地方還把養老服務的信息集成到手機裏,壹鍵集成多項服務。老人可以方便地享受子女打來的親情電話、120急救電話、社區醫生的醫療咨詢、健康管家、醫院預約掛號、家政等服務。
2.擴大養老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
目前養老服務產品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缺乏個性化產品。普遍存在“老年人享受社區所能提供的東西”的問題。對此,壹些養老服務平臺借鑒電商模式,對服務商進行補貼,將壹些高消費、邊緣的養老服務產品以較低的價格引入養老服務平臺,增加了服務供給,提高了服務質量。與此同時,隨著平臺應用的增多,養老服務廠商基於大數據開發出更多元化、更精準的養老服務,發展養老服務“私人定制”,擴大養老服務產品供給。
3.提高老年人的安全保障能力。
老年人群的疾病預防對於控制和延緩老年人進入失能和半失能狀態非常重要。隨著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無線傳感等技術的成熟,壹些老年服務終端平臺已經能夠實現對老年人的地理位置、生理指標、活動能力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和監控,並自動提供相應的安全護理、健康監護、精神關懷和生活服務。這不僅降低了監護成本,更重要的是把對老人的安全管控服務放在了前面,變疾病治療為疾病預防,最大程度上防止了老人疾病的突然發作和治療的滯後。
4.是促進醫養結合的目標。
實現醫養結合的壹個關鍵點是整合老年人的信息資源和醫療資源。壹些地方的做法是,依托養老服務平臺,在社區建設老年人基本信息、養老服務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數據庫,為醫養結合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技術支撐。
5.增強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的積極性。
養老產業壹直被視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新藍海。但由於投入大、見效慢,社會資本的步伐壹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養老產業的發展路徑已經越來越清晰。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養老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終端設備集群、線下服務集群為主要板塊的產業體系。產業鏈逐漸形成,利潤空間逐漸清晰。這直接推動了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的熱情。在壹些地方,企業積極投資養老服務平臺,提供免費服務。他們看重的是互聯網+中養老產業的市場前景和增值空間。
互聯網養老的現有模式
1,智慧養老社區模式
這種模式最早起源於國外,是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壹種養老方式,即通過建設現代化、智能化的居住社區,包含人們養老所需的各種服務,讓老年人住在裏面,享受無微不至的健康養老生活。社區內設施眾多,超市、醫院、家政服務中心、老年休閑館、健康運動場館等。通過監測設備,24小時監測老人的身體健康和衣食住行,並將數據發送到智能分析中心,由人工智能進行大數據分析,全方位保障老人的健康生活。
2.物聯網+雲數據+養老模式
鑒於智慧養老社區需要巨大的投入,由於成本問題,短時間內無法普及。因此,為了滿足我國絕大多數普通老年人的需求,人們探索出了更為流行的“互聯網加養老”模式,即將新興的雲端數據和日益發達的物聯網與養老相結合,形成新的模式。原理如下:讓老人時刻佩戴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如健康手表、手環等,將采集的健康數據和地理信息實時上傳雲端,與政府、醫院等社會養老機構的數據庫連接,實現24小時遠程監控,保障老人安全;老年人還可以通過專門為老年人建立的網絡平臺進行日常購物、預約看病、上門服務等服務。屆時,只要有網絡覆蓋,老人就能享受健康安全的養老服務。
互聯網養老存在的問題
1,互聯網養老企業主要靠政府輸血,造血能力不足。互聯網養老企業主營業務單壹,增長潛力有限;更多依賴政府購買社會服務,部分企業主要收入來源為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缺乏多元化發展思路和產品設計。
2.智慧養老不智能,企業整體運營比較差。在大多數養老機構中,智能養老設備的使用存在“壹高三低”:設備安裝和普及成本高;設備普及率低,利用率低,政府和公眾對智能化理解程度低,智能化程度淺。
3.傳統養老機構對智慧養老的認識相對落後。他們普遍認為,智能養老無非是買壹些智能設備,將這些智能設備應用到養老服務中。但需要明確的是,智能養老的本質應該是服務而不是產品。傳統智能產品的設計只實現功能,未能結合專業服務,停留在“偽”智能階段。
4.市場發展無序,政策制定滯後。具有互聯網思維的智能養老企業,通過提供信息共享的平臺,將提供垂直服務的養老機構與需要養老服務的老年人個體緊密結合。然而,智慧養老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和標準的缺失和滯後,導致市場缺乏規範,產品良莠不齊,企業無序發展。
5.部門協調有阻力。智慧養老行業涉及多部門參與,不同的服務項目歸口管理,服務門檻的界定也不壹樣。第六,專業隊伍嚴重不足。國家缺乏養老的專業標準;醫療等專業服務的提供還是需要有專業資質的專業醫生,具體的心理咨詢和陪護也需要有特定資質的心理咨詢師和社工。現有的服務團隊明顯缺乏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