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要關心的話,因為同壹個地名在歷史上會有演變和變化,所以要看狄徐人傑的幽州,要看他的活動時間。狄是唐朝以後著名的權臣,所以我們要看看唐朝的幽州:
《舊唐書·地理二》中關於幽州薊縣的文章說:“晉朝至隋朝,薊為幽州刺史治所。”其實從東漢開始就是這樣。東漢初年,朱復為幽州刺史,東漢末年,劉玉為幽州刺史。唐玄宗十八年(730年),在冀州(今天津薊縣)設置了劃分幽州東部的漁陽、玉田、三河,並逐漸用薊名指代天津薊縣地區。幽州原來的鄭績大部分被稱為幽州城,但壹般不再稱為薊。
唐代幽州城的規模,《太平宇宙》引用《縣誌》說:“季承南北九十裏,東西七十裏,十門開。”據此,唐代幽州城周長為32裏,約為今天的23裏(每唐約0.72裏)。它是壹個長方形的城市,南北略長,東西略窄。根據《唐墓誌》和齊魯先生的研究,對唐代幽州四城作了如下考證。
東源。1951年,在北京東交民巷雨荷橋發現了唐元和任陳子三年(808)的墓誌銘,其墓址被描述為幽州東北七裏多(今約5.04裏)。1956年,唐建中二年(781)姚子昂墓誌在北京永定門外的安樂林中發現,其墓址記述為幽州城東南六裏(今約4.32裏)。這兩篇墓誌分別從東北和東南兩個方向描述唐代幽州城的位置,距離較近。從雨荷橋和安樂林分別往西南和西北方向約6英裏和5英裏,就是北京宣武區菜市口壹帶。菜市口以西的路南有壹條毛蘭胡同,原名藍棉胡同,引起了研究北京地方歷史的學者們的註意。阿清詩人趙濟世在《寄園寄處》中寫道:“京師二月淘溝,汙氣觸人,尤其是爛胡同,深兩尺,寬兩尺,行車無車馬。這個地方在民眾寺(今北京法源寺)東邊。唐碑說廟在鹽城城東南角,疑是幽州為我城之故。”朱益昕的《京師坊巷稿》認為:“此處有唐代古壕,說宜近則近”,同意趙濟世的說法。藍曼胡同以西就是今天北京的法源寺,也就是湯民忠寺。《孫下舊聞》卷六十《城外城西二》考證,載唐景福元年(892)雲:“大研城東南隅,有壹本傑明廟,門近康渠。”根據同壹本書,原來的智泉寺,後來改名為延壽寺,以東本傑明-鐘寺不見了。藍曼胡同是唐幽州東面的護城河,法源寺位於唐幽州的東南角,所以唐幽州的東墻應該在藍曼胡同和法源寺之間的南北線上。
此外,《光緒順天府記史靜錄十五水路》中“橫橋溝”壹文寫道:“橫橋溝位於東半西直門,俗也。馬市橋以南,宣武門西裏圩以南,入護城河...明天叫西河。”清代又稱西溝。大明溝,壹條西河(溝),向南流經這條新文化街的西口,壽水河胡同,海拉胡同,進入護城河。周《遼金都城考證》中說,這條大明壕(西河)與藍曼胡同南北壹條線,“唐朝應是東同壕”。但事實上,西河(溝)離藍曼胡同很遠,不是壹條線。周的話似乎不妥。
西原如前所述,白雲寺以西的土城臺,是西晉幽州的姬城,也是唐代幽州城的西北角。因此,土城遺址通過小紅廟村南北線向南通行,是唐代幽州城的西墻。1974年,在廣安門外幹石橋北的京鋼院內發現唐九年(855)侯氏墓誌,記載其位置在幽州城西的李三。侯氏墓誌出土於北京鋼鐵廠西南角,東西3.5裏。據此,湯有洲西墻位於院落東側,也在白雲寺西土城臺與小紅廟村之間的南北線上。因此,唐代幽州西墻位於白雲寺土城臺至小紅廟村的南北線上是毫無疑問的。此外,從廣安門外荷花池(古西湖)向東流的蓮花河(古西馬溝)在幹石橋處突然彎曲向南流,河道順直,就在前述西苑的西側,應該是唐代幽州城西護城河。
南苑。1952年,在北京城南陶然亭公園以西姚家井發現唐新洲刺史薛墓。雖然銘文中沒有記載其位置,但推斷唐幽州的南墻應該在姚家井以北的東西線上。在姚家井西北,有壹條小蟲胡同,原小蟲廟。據明代《順天賦誌》卷七引《元壹通誌》曰:“小蟲寺...據幽州地誌記載,設置於唐初。德宗貞元五年(789),右帥彭城太守劉公吉住寺。傳說不壹。根據對前寺梁板和後寺左樓的考證,劉莊武功紀貞元五年(789)建寺是對的。”由於小蟲寺原是唐代幽州使劉基的私宅,所以它壹定在城裏。因此,唐代幽州城南墻應該在姚家井和小蟲胡同之間。有學者認為,今天白紙坊的東西向街道,就是唐代幽州的南墻。但如果以白紙坊街為例,復原後的城址將是東西寬、南北窄,與“南北九裏、東西七裏”的記載不同。在我看來,唐代幽州南墻應該在裏仁街壹線,白紙坊東街以南,姚家井以北。這樣恢復後的幽州城南北6裏(唐代約8.3裏),東西5.5裏(唐代約7.6裏),城周長23裏(唐代約32裏),與歷史記載接近。
北川唐代幽州北城墻的情況比較復雜。
1972年,北京西四羊胡同出土唐貞元六年(790年)任茜墓誌,記述其位置為幽州北五裏。(1)這壹發現對判斷唐代幽州北城墻的位置非常重要。唐武裏大約是今天的3.6裏,可以推斷唐幽州的北城墻在羊肉胡同以南大約3.6裏。從西四羊胡同往南4.5華裏(唐代約6.2華裏)是宣武門內大街的第壹線毛胡同。頭發胡同是壹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地形明顯比周邊突出,立馬就把老城墻給毀了。頭發胡同往北幾十米,有壹條與之平行的壽水河胡同,原來叫臭水河,原來是壹條明溝,早已被鏟平。壽水河馬上就是護城河遺址了。從頭發胡同往西,穿過白雲關北,可與土城臺古城墻北端相連。所以唐代幽州城的北城墻,就緊挨著東西向的頭發胡同和白雲寺西土城臺壹線。壽水河胡同是唐代幽州城北護城河。
然而,這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
1929年,北京市西城區二龍路教育部院內發現唐鹹亨元年(670)齊秦墓誌,其墓誌方位描述為幽州東北五裏。《光緒順天府誌·進士二記·歷代誌》也載:“康熙心有(1681年),xi安門有壹中官治宅掘地,古墓誤發...碑文說:《濮陽卞氏墓誌》是唐朝的成果。文誌說:貞元十(五)歲,死於幽州薊縣冀北坊(799)。以其年代右,位於幽州遊都東北五裏禮賢鄉平原。“《舊唐書·地理》載:“幽州幽都郡,掌管郭下西界,與姬隔。建中二年(781),取雒城廢棄的兗州府,置府北壹裏的遊都郡。"同書《兗州》壹文也有記載,兗州是隋朝遼西原郡,被派往潁州(今遼寧朝陽)。武德六年(623),自營州南移,被派往幽州城。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遷至幽州北桃谷山。據此,鎮沅的攸都縣位於攸州城,在攸都縣東北五裏,即攸州城東北五裏。
這兩處墓誌讓人很難判斷唐代幽州城北墻的方位。因為他們記錄的方位和裏程是壹樣的,但實際出土的地方卻相距甚遠。對此,必須做出合理的解釋,才能徹底解決唐幽州北城墻的朝向問題。
如今,北京宣武區下斜街東有壹條老墻根胡同,東西走向。20世紀30年代,這裏還有古城遺址。張江才《燕京訪古》雲:“玄武門外舊墻有半荒廢之段,長十尺,高九尺。城磚堅實,石基如新,壹石橫嵌...上面刻有隸書“田童”字樣,左邊刻有“遼開泰元年”字樣,右邊刻有“北門”字樣,都是隸書。這是遼代內城東北角。”真軍的《天誌歐文》推測這是遼寧北墻。事實上,把老墻根作為遼寧南京通天門遺址,肯定是後人的偽造。這壹點從“城磚固若金湯,石基如新”的描述和對門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不過,老墻根雖然不是遼寧通天門,是古城遺址,但卻是真的。時至今日,老墻根胡同的地勢依然突出,街南地勢明顯較低,可見這裏在歷史上曾是城墻基址的遺跡。從老墻根部往前推4.2裏(唐代約5.8裏)就是西城區二龍路壹帶,與齊秦的墓誌記載基本壹致。
據此推測,唐代幽州城北墻可能有改動。鹹亨元年(675年),城北墻自白雲寺西土城臺由西北向東南形成壹條對角線,故在二龍路教育部大院發現的魏氏墓誌銘稱幽州城東北五裏。最遲在貞元六年(790年),幽州以北的城墻已改為白雲寺西土城臺至頭發胡同的線路。因此,Xi安門發現的貞元十五年(799)卞氏墓誌銘和西四羊胡同發現的貞元六年(790)石人墓誌銘,也被稱為東北五裏或幽州北五裏。這次重建,北城墻西端沒變,東端北移,東西拉直。北城墻東部作為幽州城老城墻留下。根據現有資料,其重建時間在鹹亨元年(670)至貞元六年(790)120年之間。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可以確認唐代幽州城東城墻在北京市宣武區藍曼胡同與法源寺之間的南北線上,西城墻在白雲寺土城臺至小紅廟村的南北線上,程楠墻在北京市宣武區姚家井以北裏仁街的東西線上,北城墻原在白雲寺西城臺至老墻根的線上,後改為土城臺至茅發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