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節課開頭的巧妙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壹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習積極性。所以在引入新課時,及時運用多媒體手段是中國老師喜歡的壹種方式。以我的教學《魚遊到紙邊》為例。新課伊始,題目首先以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動畫中,幾條魚在水中快樂地遊著,遊著遊著,居然在壹張白紙上遊動。這時屏幕打出了題目——“魚遊到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和有趣的音樂立刻吸引了學生們的註意力。這時,學生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所學的新課文。看完問題,我問學生:“妳想從文章中了解什麽?”這時,學生們活躍起來,紛紛提問:“魚真的遊到紙上了嗎?”“為什麽魚會遊到紙那裏?”多媒體設置問題,制造懸念的效果真的很明顯。它生動地將不可能展現在我們面前。怎麽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呢?他們都渴望從課堂上找到答案。在如此強烈的學習欲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壹定是積極的。
(2)營造氣氛、渲染情緒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讓我們老師很尷尬的壹幕:壹篇感情深刻的文章,老師早已入鄉隨俗,但大部分學生卻很冷漠,無動於衷,情感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的現象。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我們在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愛之前無旋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過程中,我對學員做了壹個調查,發現由於年齡特征的影響,學員們對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知之甚少。沒有意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性,就無法體會到人物的高貴風範。那麽,怎樣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壹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呢?反復研究教材後,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激發學生的情緒,勾勒並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收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精心制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教室裏,在撕心裂肺的悲傷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如雨下的場景出現在學生面前時,所有人都驚呆了:壹個普通的護士長,為什麽她去世後還有這麽多人來為她送行?為什麽人們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看著孩子們驚奇的眼神,我向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活概況。這個環節的設計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起到了很好的渲染學生情緒的作用,起到了牽壹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
(三)豐富多彩、充滿激情的閱讀強化劑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將課文中無聲的語言材料轉化為可感的聲音,使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的內心,讓學生陶醉於自己的聲音和自己的感受,激發朗讀的欲望。壹個充滿美麗色彩的文字,比如《彩池》,在文字的展示上絕對是要受到很多約束的。但在多媒體的介入下,教學效果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和優美的朗誦,屏幕上五顏六色的水池形態各異,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各種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畫面的獨特魅力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裏,無法忘懷。回到課文中,學生的情緒處於最佳狀態,心中升起壹股歡快活潑的情緒,促進了“我要讀書”的強烈願望。這時,我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帶著對五彩繽紛的水池的贊嘆,投入到閱讀課文的教學中。隨著學生成功地進入了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他們被五彩繽紛的水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大聲朗讀的激情油然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和寫作過程中的障礙是我們教學的難點。壹節課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有壹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迷茫。原因是知識太抽象,太復雜,或者太陌生。要解決這個難點,老師單獨講解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以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生動、準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擺脫思維障礙,實現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達到提高能力的教學目標。
(壹)化困難為簡單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口,解決教學難點。但這樣壹來,學生的感受還是不深,容易疲勞,甚至厭煩。視聽媒體可以激活課文內容的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比如詹天佑的教學中,說詹天佑設計了壹段沿山的人字形線路。由於這些內容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死板的文字描述中的文字知識。為了平滑教學的斜坡,突破教學難點,我在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壹個動畫教學環節:壹列火車,兩個機車向北移動,前機車拉,後機車推,經過人字線的岔口時,顛倒過來,原機車拉,原機車推,輕松爬上陡峭的山坡。動畫讓學生觀看了火車爬直坡的全過程,並特別註意了紅色閃現出來的“人”字的攀爬軌跡。然後我讓學生根據所見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如何爬上陡峭的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理解的教學目的。由於視聽媒體的巧妙借用,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輕松理解“人字”電路的含義,更具體地體會到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創造精神。
(二)化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實詞含有非常抽象的含義,僅靠老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如果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效果會事半功倍。
比如在豐富的西沙群島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中涉及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並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展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們看地圖,告訴他們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就像我們家的大門壹樣,所以稱之為“南大門”,學生們很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含義。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的教學中,往往會有很多自然科學知識,比如《看日食》這篇文章就向學生介紹了日食發生的原因和過程。學生的天文知識很少,月食這種天文奇觀也不是總能看到的。為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日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日食發生的全過程,我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了三個天體。太陽是中心,地球繞著太陽轉,月亮自己轉,三個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行到地球在太陽下的陰影區時,月球從部分到全部逐漸變暗。此時有日偏食,有月亮。屏幕上,月食的全過程生動地再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們身臨其境。用多種語言難以解釋的日食的原因和過程,用幾秒鐘的動畫演示出來,生動易懂。
再比如《從雲上看天氣》這篇文章。有三種類型的雲:卷雲、卷積雲、積雲和高積雲。這些概念也很抽象,很難區分。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把各種雲的圖片展示在同學面前,然後根據生活中的諺語和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困難。同時,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見雲知天氣”的親身體驗。
(四)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電化教育媒體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和宏觀的約束,直接表達各種事物和現象,使學生在教學中實際接觸不到的壹些東西,通過聲音和畫面展示出來,開闊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素材,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比如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的課堂上,結合課文內容,我及時播放了壹些描繪海灘、島嶼美景和海底世界的視頻,動態生動。學生們看了壹會兒海灘和島嶼的美景,使他們仿佛看到了壹望無際的海灘,到處是形狀各異的貝殼和巨大有趣的海龜;該島綠樹成蔭;有壹段時間,它好像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在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遊來遊去,不停穿梭,美麗的珊瑚形態各異,仿佛聽到了海底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在整個觀看過程中,同學們都像身臨其境壹樣,思想高度集中,情緒非常高漲。
可以看出,視聽媒體拉近了距離,讓虛擬現實變得更容易,讓復雜而艱巨的認知活動變得簡單輕松,從而幫助學生緩解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了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第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壹切都由教師主導,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的全過程。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壹理念不僅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而且強調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重新確認。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性化學習和基於網絡的咨詢式學習兩種模式,正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等交互式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擁有和享受人力學習資源,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在這個開放的學習空間裏,學生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世界。因此,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可以構建壹種“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模式,充分體現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互動、活力互動、生機互動等多種友好合作模式,為學生提供多方位交流的立體機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我在講授秦兵馬俑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進行教學,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①網上搜索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2)利用查找到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壹文;③交互式解決難題;用自己的方式介紹壹下妳從網上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種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通過信息技術來完成相同的任務。他們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還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人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壹步證明了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過去被動聽講、機械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充分表達的個性化學習方式。
第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法
新課程目標對教師在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是關註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參與這次課程改革的同時,應該及時反思教育理念和教學過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己的教師角色,以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的感知、理解、鞏固和應用。老師在講臺上講、示範、示範,學生據此吸收、記憶、儲存。他們在課堂上圈出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把能否清晰透徹地講解教材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由前臺的“扮演”轉變為後臺的“指導”,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投入更多的精力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資料,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地學習,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果。
比如《我愛家鄉的楊梅》壹課,通過分析,我首先明確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和楊梅果的可愛,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教學要求、教材描述、學習方法、播音員朗讀錄音、生詞音、形、義分析、重點詞語和段落、課後練習、楊梅樹和果實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起源和生長、楊梅的營養價值、楊梅的食用和藥用方法、當地圍繞楊梅的產業情況、果農收獲楊梅的歡樂場景、 楊梅產業為當地百姓創造的價值等相關素材用文字表達,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壹定順序制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到人機交互中,必然會進入主動學習狀態。此時,教師的角色也成功地從“前臺”轉變為“後臺”,從“演員”轉變為“導演”,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最佳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