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楊紅的心是神州。

楊紅的心是神州。

楊紅被調到航天器開發小組時年僅29歲。他剛剛完成發射壹顆新的返回式衛星的任務。研制航天器最難的部分是方案設計。在沒有國外相關資料和現成的航天器研制經驗的情況下,如何拿出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又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情的航天器方案,對航天器的研制至關重要。從1993到1995,楊紅作為飛船電氣總體設計師,有壹個重要的使命:拿出船載信息系統的總體方案。面對這項開創性的工作,楊紅沒有害怕困難。為了保證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他對國內星載計算機的生產能力進行了廣泛的調研。為了明確掌握飛船13各分系統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和對計算機的要求,他跨上壹個小背包,走遍了各分系統。為了了解與飛船有接口的運載火箭系統和發射場系統的相關需求指標,他不厭其煩地壹次次去這兩大系統進行技術咨詢。

就這樣,基於返回式衛星的工程經驗,結合飛船本身的需求和各子系統的實際,楊紅開始了船載信息系統的總體方案設計。當時飛船每個分系統大約需要120個計算機CPU,每臺計算機的選型、接口、標準多種多樣。完全是在這種狀態下實施的,全艦性能難以保證。針對航天器系統數量多、分布廣、技術復雜、功能分散的現狀,楊紅提出了船載計算機分布式系統的結構方案和構建航天器信息系統的設計思想。他根據國內航天計算機工程的實際情況,論證了艦載計算機軟硬件的選擇,規範了艦載計算機的型號、軟件編程、開發和測試,從而使飛船擁有了系統優化的艦載信息系統和信息高速公路。與國際上同類方案相比,神舟飛船的信息系統方案明顯先進。從1999到2003年,神舟飛船5次大型飛行試驗和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是對楊紅設計的船載信息系統方案的正確性和合理性的最好證明。

楊紅忘不了,在參加第壹顆新型返回式衛星發射綜合測試時,衛星總設計師、“兩彈壹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院士就坐在他身後,指導他測試火工品的電阻,示範他的壹舉壹動,反復叮囑他不要出任何差錯。他會永遠記住這位老科學家的教導,他的言傳身教會讓他終身受益。

就在桌面聯合測試結束後,楊紅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投入到了電動船原型的開發中。這是航天器團隊第壹次將電子設備與結構和機構子系統結合成壹個完整的航天器。從1997下半年到1998年底,作為電船總體技術總監,楊紅協調理順了飛船總體電子設備、組件、結構之間的關系,使電船第壹次實現了電子設備與結構、機構的兼容。1998 165438+10月,以電船為載體,楊紅和他的同事們首次成功進行了全船的EMC(電磁兼容性)測試,檢驗了船本身與船系統以及與載體、發射場等其他系統的電磁兼容性。在這次實驗中,飛船團隊首次獲得了飛船的電磁兼容數據,為推進飛船樣機的研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保證航天器軟件開發的質量,在航天器進入初始樣機研制階段後,楊紅深入研究了國際航天軟件設計標準和經驗,並結合中國航天軟件開發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向國際航天軟件設計標準靠攏,采用國際通用軟件工程設計的思路。他根據嵌入式計算機的特點,制定了軟件工程的實施要求,對航天器軟件采取分級管理,要求所有軟件設計標準化、透明化、結構化,對關鍵軟件要求單元測試和第三方評估。在航天器軟件工程實施過程中,楊紅深入軟件設計壹線調查研究,組織技術交流,不斷發現和解決實施中的問題。針對個別軟件測試覆蓋率達不到指標要求的問題,楊紅與同事壹起查找原因,認真分析軟件功能、結構和測試方法,根據不同的軟件特點,采取軟件結構調整、測試工具或其他測試方法解決問題。在他和全體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樣機研制階段的航天器軟件開發水平和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單元測試覆蓋率和功能覆蓋率達到100%,並通過了權威部門的第三方評估。

楊紅還承擔了宇航員訓練用的宇宙飛船模擬器的設計。為了保證航天員訓練的充分性,需要在地面建立航天器模擬器,該模擬器應具有真實的座艙和人機界面,通過數學仿真的方法實時模擬航天器的數據和指令響應,既能模擬航天器的正常工作模式,又能模擬故障和對策。如果采用常規仿真手段開發,不僅需要建立大量復雜的數學模型,而且無法解決實時動態耦合模型建模的問題。作為航天員訓練模擬器的技術總監,楊紅打破常規,自己設計了飛船模擬系統的架構。他的創新設計點是通過數學建模與數據等效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航天器仿真系統,壹舉克服了復雜系統動態仿真的困難,成功實現了動態仿真。經過專家評估和航天員訓練,模擬器與真實航天器的人機界面和數據模擬完全壹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