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當代科技發展與人的主體性的關系

當代科技發展與人的主體性的關系

摘要:人的主體性問題是哲學研究中的壹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在現代。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人的主體性緊密結合,主體性的依賴、表達和實現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呈現出信息時代特有的新的表達形式。主體性的提升使人得到了更全面、更自由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時代;主觀性;發展;表達形式

“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人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特征。”【1】它的發展與每個時代的科技發展息息相關,這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步入信息時代,人的主體性繼承了其固有的內涵和屬性,同時又呈現出屬於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作為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的延伸和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統,網絡化、數字化和虛擬化技術增強了主體的認知能力,擴大了主體間的社會交往,豐富了主體活動的實踐方式,極大地提高了人的主體性。

第壹,主觀認知活動的拓展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反映和創造,是對客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這往往需要借助壹定的中介手段。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促進了主體理性和智慧的高度發展和自覺,極大地提高了主體的認知能力,認知領域不斷擴大,知識應用和創新思維能力顯著增強。

(A)獲得技術特征的認知能力。主體的認知能力[2]是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受時代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人的認知過程始於感性階段,人們通過感性認識形成對事物的片面性、現象和外部聯系的直觀反映。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壹個集運動、音頻、視頻於壹體的全新的信息世界,極大地拓展了人們的視聽感覺器官,為人們具體、生動、形象地認識世界提供了重要手段。知識能力是主體感性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體現為“壹系列抽象的分析過程”。在信息時代,知識能力突出體現為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事物、新現象進行探索、提煉、總結和分析的能力。通常,概念和範疇的界定是由理論工作者來完成的,而借助網絡的力量,知識分子關註的概念和範疇越來越廣泛地由公眾參與和完成,這反映了社會和人類知識能力的普遍提高,也構成了信息時代提高主體認知能力的重要環節。理性能力是在人腦中更高層次上反映事物的整體和本質,充分認識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能力。隨著“人機”壹體的虛擬思維逐漸取代物理思維,人類開始用互動、非線性、動態的方式認知世界。人們不僅可以提前規劃實踐計劃,還可以利用虛擬技術進行預實踐,為人類探索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規律開辟了多種可能性,真正實現了主體的理性自由。

(2)網絡拓展了認知領域。在過去,人類的認知受到主體認知能力的限制,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條件下進行。網絡空間是計算機創造的維度。在這個空間的框架內,文字、數據、符號等知識的所有要素都被精確地記憶、存儲和控制,這就為人們創造了壹個享受知識的環境,使得每壹個認知主體都可以將信息和知識任意組合,實現了壹種“柏拉圖式的認識論”。[3]

更重要的是,賽博空間還為人類提供了壹種新的現代空間認知方式。在康德看來,空間是人類心靈的直觀形式。感官對象的直觀體驗是建立在時間和空間的純粹直觀基礎上的,所以空間認知的關鍵在於把握事物的直觀感性形式。雖然這種空間觀在本質上是錯誤的(因為康德把感覺的形式看作是先於對象的真實現象),但對人們把握賽博空間是有指導意義的。人進入網絡空間,首先會對客體世界有壹種感性的認知形式,並從這種形式中直接獲得空間感。感覺空間就是感覺形式,認知空間就是認知形式。因此,網絡空間的獨特構成賦予了人們重新探索空間的認知方式。值得註意的是,網絡空間並不是先驗的,其構成仍然體現在人類經驗的邏輯性和技術性上。它的“他性”和“獨特性”並不是對現實物理空間的拋棄,而是對它的進壹步拓展和延續。

(3)思維方式發生了超現實的變化。恩格斯說:“每壹個時代的理論思想,包括我們自己的,都是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有著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完全不同的內容。”[4]農耕時代,人類科技水平落後,生存發展空間十分狹小。大多數人以自己為參照系,非常重視經驗和知識的積累,逐漸形成基於過去的落後思維模式。隨著工業社會更加發達的社會化大生產,以及新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應用,人們打破了農耕時代相對封閉、孤立的社會關系,開始在* * * *時態中尋求外在的參照系,創造了人類關註現實的思維模式。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步入信息時代,信息的作用日益突出。人們越來越感到只有創新才能帶來信息增值和知識更新,促使人們開始尋找面向未來的參照系,逐漸形成基於未來的創造性的、超現實的動態思維模式。

人類過去也是通過想象和聯想來進行創造性的、超現實的思維活動。但這種思維活動的創造性只隨基數增加,超現實主義只是個別的、有限的、無系統的。純物理的思維方式[5]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網絡技術和虛擬技術的出現,突破了人類對現實世界的絕對依賴,形成了網絡化、互動化、形象化的思維活動,創造了壹種“關系現實”和“技術現實”。思維的技術中介系統從以前的工具構成演變為數字現實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也相應地從本體性、終極性的思維方式轉變為主觀交互性的思維方式,人類真正擁有了動態的、關系性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

第二,主體交往活動的變化

交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範疇。在創作實踐中,人們不斷地進行著多樣化、互動性的交往活動,並由此形成日益豐富的社會關系。在信息時代,網絡交往發展了人與人之間更為密切和豐富的社會關系,這不僅有利於主體在全新的虛擬世界中與他人交流,也有利於主體開闊視野,豐富閱歷,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

(壹)傳播方式的多樣化。交往方式是人類實踐方式的壹個重要方面。受人類實踐水平的制約,不同的交往方式形成不同的交往關系。與農業社會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主的交往方式和工業社會的交往方式不同,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網絡技術創造了壹種以網絡關系為主的新型交往方式。在信息時代,人們開始采用更多間接的網絡交流方式。電子郵件、BBS、即時聊天軟件等新型網絡交流工具的出現,為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多樣化的交流手段,方便人們根據興趣愛好和需求自主選擇,成為人們心靈溝通、思想交流、信息傳播、情緒宣泄、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徑。同時,傳播的發展帶動了人的發展。隨著信息時代人類交往的日益豐富,社會對人的能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個人的智力水平、文化素質、道德修養也隨著社會的需要和發展而不斷提高。(2)交流方式的互動。在現實交往中,交往的主體,無論是個體還是同壹個人,交往的方式,無論是物質交往還是精神交往,都必須以現實的個體為基礎。交往的雙方既是交往的主體,又是交往的客體,體現了主體之間,即主體與特殊客體之間的相互交往。在過去,由於受傳播時空、主體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人們往往需要借助傳統的大眾傳媒來獲取有用的信息。從根本上說,這是壹種單向的傳播模式,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主動性很弱。網絡傳播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單向傳播規律,實現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受眾之間信息的直接雙向傳播。人們真正形成了相互交流對話的新型互聯網關系,人們有更多的機會與外界自由交流,賦予了人類交往全新的內涵,深刻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多重關系,體現了人類生活的自由。

(3)傳播時空的無限性。在現實社會中,個體交往的歷史構成了人類交往的歷史。從本質上說,傳播是壹個開放的系統,具有普遍性。但是,只有當生產力普遍發展,地域個體被世界歷史性的、經驗化的普遍個體所取代,交往才能成為普遍,這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當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相互交流成為可能。

從個體傳播的角度來看,利用網絡傳播手段,無論人在哪裏,只要有電腦和互聯網,就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傳遞信息,有助於人們對發生的事情做出快速判斷和正確決策,這是提高人的主動性的重要體現。同時,借助信息技術,傳播對象所表達的內容日益成為主體關註的焦點。在網絡中,人們不僅可以在工作領域進行交流和合作,還可以進行思想和心靈的交流。這極大地豐富了主體之間的精神文化交流,增強了交流的開放性和社會性,促進了主體在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中不斷展示自我、發展自我。從全球傳播的角度來看,人類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術手段將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展到世界各個角落,有效地打破了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時空壁壘,全球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成為普遍現象。隨著人類社會交往向全球交往的飛躍,人類交往史逐漸轉變為世界交往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有了更廣闊的平臺。

(4)傳播身份平等。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在壹定程度上就是“有個性的個人”逐漸取代“偶然的個人”。“個體化的個人”是指社會交往適應個人,個人在社會中具有自主性,[6]強調人的平等自由發展。網絡交往的出現,克服了現實社會分工不同造成的人的發展機會、社會階層、地位的不平等。交往中的每個個體都是地位平等的主體。任何壹個現實的個體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創造多種形象和身份進出虛擬世界,與不同社會地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壹對壹、壹對多、多對多、多對壹的自由交流。而且,由於主體身份的私密性,虛擬世界中的每壹個主體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和知識,自由表達對某壹問題最真實的理解和看法,主體真正擁有了更多的言論自由和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個體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展現,為主體更好地挖掘自身潛力、張揚個性,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人格的形成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第三,主體實踐活動的超越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實踐形式呈現出全新的特征。人們不僅致力於改變和創新壹個更適合人類生存的客觀物質世界,而且有意識、有目的地創造壹個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虛擬世界,為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了條件,實踐的創造性尤其是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性凸顯出來。

(壹)提升主要物質生產能力。生產實踐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其他壹切實踐活動的基礎。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和文化知識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逐漸從“物質”和“實物”轉向“信息”和“智力”。“信息技術不僅僅是壹門獨立的技術,事實上,它是壹門滲透性很強、包含多種單元技術的綜合性高技術。”[7]計算機、互聯網、微電子等各種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傳統制造業、金融貿易、交通通信、醫學教育、大眾傳媒等領域。人類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人類生產力發展進入了壹個全新的階段。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以網絡經濟和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科技產業集群迅速崛起,其經濟效益已經遠遠超過金融、交通、建築等傳統行業。而且信息技術的便捷和高效,使得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新經濟模式受到人們的青睞,大大節約了交易的成本和時間,大大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水平。人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空閑時間參加教育、文化、體育、娛樂和社會活動。這不僅有利於人們逐漸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趨勢,也能有效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促進主體性的有效提升。

(二)增強了主體的精神文化生產能力。人類在創造物質文化的同時,也在從事創造精神文化的生產實踐。精神文化生產是科學的、藝術的社會生產實踐,它離不開大腦的思維和自覺過程,表現為實踐主體復雜思維操作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精神文化生產有自己獨立的領域,主要包括科學、教育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探索性和創造性活動。它不僅需要人腦能夠加工的各種物質資料,還需要壹定物質手段的幫助,其活動成果也必須表現為社會能夠享用的精神文化產品。

在科學技術領域,精神文化生產的基本形式是科學實驗。在人類歷史上,科學實驗是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重要方式。20世紀中期以來,微電子技術、空間技術、新通信技術、新能源技術等的發明和應用。都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精神文化生產的偉大成果,鮮明地代表了現代社會人的主觀實踐形式的新特點和新趨勢,信息時代由此開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信息技術尤其是虛擬技術的應用,顛覆了傳統的可能性與現實性的關系,使人類的創造活動具有超現實的特征。人類創造的人文社會科學成果和從事研究的方式方法也呈現出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特點,表現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思想實驗、模擬實驗和模型設計。以思維實驗為例,它是理論家在頭腦中進行的純粹的、理想化的實驗操作和控制,通過對理想化對象的感知和描述,發現和獲得科學事實和自然規律。由於研究問題的高度理想化,思想實驗在現實中往往無法實現。然而,虛擬技術的出現使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通過虛擬仿真技術,人們可以模擬理想的實驗環境和條件進行探索活動。同時,利用虛擬技術,人們還可以驗證壹個思維實驗的結果,使原本在思維中進行的實驗變成壹個“逼真”的實驗。人所從事的虛擬實踐活動也擺脫了對人的本質力量和外部自然世界的依賴,超越了實體和物理空間的限制,具有了主體的自我超越性和超自然性。(3)發展虛擬實踐能力。傳統意義上的實踐總是以物質事物為對象,發生在真實的時間和空間中。在信息時代,出現並發展了壹種“主體在虛擬空間中按照壹定目的進行的雙向對象化的感性活動”[8]。它使人類的實踐活動逐漸從基於實物和能量的物理活動平臺轉向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的虛擬活動平臺。虛擬實踐有很多種,具體表現為兩種基本類型:壹種是具有模擬和模仿性的虛擬實踐,另壹種是具有進壹步探索性和創造性的虛擬實踐。

虛擬實踐作為信息技術革命推動的壹種新的實踐形式,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地理解實踐的內涵,特別是主客體相互作用和“雙向對象化”的過程和本質,擺脫人們“崇拜物質生產”、“崇拜客觀”、輕視主體能動性的傾向,充分證明人類實踐活動不是簡單的主客體之間的物質轉化過程,至少包含主客體之間的能量和能量。同時,虛擬實踐的出現也打破了傳統實踐與認知、實踐與知識的嚴格區分。傳統的實踐理論往往強調實踐過程的客觀性和直接現實性,要求人的意識和觀念借助於人的身體、環境條件和中介系統現實地作用於客觀對象。而只在思維、意識、邏輯中產生的,並沒有真正“客觀看到”的事物,則屬於認知的範疇。虛擬實踐的出現革新了人類實踐的範圍,豐富了社會實踐的形式,極大地增強了人的主體性。

參考

國戰。主觀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3

[2]康德對人的認知能力做了三重劃分:感性、知性、理性。在《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中,他提出:“通過我們被對象刺激的方式來獲得表象的能力(感受性)叫做感性。所以在感性的幫助下,對象被賦予了我們,只有感性才能給我們提供直覺。但這些直覺是通過知性思考的,概念是從知性中產生的。”同時,他把理性視為最高的綜合理解能力。“把理性看作是在原則下獲得知性規則統壹的能力”;“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始於感性,

然後進入知性,最後結束於理性。沒有比理性更高的了。"

[3]虛擬哲學家邁克爾·海姆曾在其著作《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現實的形而上學》中說:“網絡空間作為壹種產品屬於柏拉圖主義。”在柏拉圖看來,人類經驗世界所指向的對象,不過是人類自身固有思想向外投射的結果,是觀念世界的產物。人類的認知過程只能通過思維的邏輯過程和心理記憶來認識經驗世界中的對象。因此,網絡空間作為人類邏輯理性的產物,部分具有柏拉圖理念的性質。

[4]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36

[5]在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其占主導地位的思維方式是以追求終極存在、永恒本體和絕對真理為目標的純物理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從預設的本質解釋現存的世界,從最初的起源推斷現存的事物,從兩極的觀點追求單壹的本質。見:張明倉。論虛擬實踐[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50。

[6]徐美玲。馬克思的交往理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J]。經濟和社會發展. 2009 (1)

[7]孔維。信息技術視角下的社會生產方式[D]。北京:中央黨校,2004: 59

[8]張明倉。虛擬實踐[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