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教育科學八年級物理復習大綱。

教育科學八年級物理復習大綱。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媒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空氣中傳播最慢。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2.在150C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與介質的類型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3.聲音有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

聲音的高低叫聲調,聲調和頻率有關。物體在1秒內振動的次數稱為頻率。頻率是表示物體振動速度的物理量。頻率的單位是Hz,縮寫為Hz,用符號Hz表示。

聲音的強弱稱為響度,響度與振幅(振動幅度)有關,也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

(3)音色是指聲音的特性,與發聲體的材質和結構有關。人們可以用音色來區分不同物體(如人、樂器等)發出的聲音。).

4.不同的音調,波的密度不同;響度不同,波幅也不同;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5.噪音:從物理學的角度講,物體不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噪音;

從環保的角度來說,任何幹擾人們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幹擾人們想聽的聲音,都叫噪聲。噪音水平是用分貝(dB)來區分的。為了保護聽力,聲音不要超過90分貝,為了保證工作學習,聲音不要超過70分貝,為了保護休息睡眠,聲音不要超過50分貝。

6.降低噪音有三種方法:從聲源上;在傳播過程中弱化;在人耳中變弱。

7.聲音可以傳遞信息,也可以傳遞能量。(我自己可以舉例)

8.回聲:指在傳播過程中被障礙物反射的聲音。

聲納的原理是回聲定位。雷達是電磁波。

9.大多數人能聽到的聲音的頻率範圍是20Hz-20000Hz,稱為可聽聲。20 Hz以下的聲音稱為次聲,20000 Hz以上的聲音稱為超聲波。都是人類聽不到的聲音;

10.超聲波特點:指向性好;穿透力強;很容易獲得集中的聲能。

應用:聲納,B型超聲波,速度測量,清洗,焊接,石頭破碎和金屬探傷。

11.次聲波的特點:傳播距離長;傳播過程中能量損失較少。

應用:預測地震和臺風,監測核爆炸。

第二章事態的變化

1.物體的冷熱程度稱為溫度。規定:正常情況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是100℃。

2.溫度計原理:利用水銀、酒精、煤油等液體的熱脹冷縮來測量溫度。

3.常用的溫度計包括實驗溫度計、溫度計和溫度計;溫度計的量程:35℃~ 42℃;分度值為0.1℃;在使用溫度計之前,先把它搖幾下。

4.溫度計的正確使用:

看壹看:使用前看清溫度計的量程和分度值;第二次放電:溫度計的玻璃泡應完全浸入被測液體中,以免碰到容器的底部和壁面;第三次讀數:將溫度計的玻璃泡浸入待測液體後,等待壹段時間,待溫度計的指針穩定後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應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平齊。

5.溫度計無校準:

思考:溫度計的刻度是均勻的,但讀數不準確。冰水混合物中的讀數是4℃,而標準大氣壓下沸水中的讀數是96℃。當溫度計顯示56℃時,壹杯熱水的實際溫度是多少?

6.物質的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7.狀態變化: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熱量。比如冰變成水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固;固化是放熱的。例如將熔融的鐵變成鐵條。

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汽化;汽化需要吸熱。例如正在烘幹的衣服。

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熱的。例如霧的形成

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升華需要吸熱。例如,衛生球變小了

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升華;冷凝會放出熱量。例如霜的形成

8.固體分為晶態和非晶態;海波、冰、應時、水晶、鹽、明礬、萘和各種金屬都是水晶;松香、玻璃、蜜蠟、瀝青都是無定形的;

9.晶體和非晶的區別:晶體有壹定的熔點和冰點,非晶沒有;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但要吸熱,凝固時溫度不變,但要放熱;非晶熔化時溫度要升高,還要吸熱,凝固時溫度要降低,放熱。同壹個晶體的熔點和冰點是壹樣的。

10.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和凝固圖像:

℃ ℃ ℃ ℃

敏敏·敏敏

晶體熔化晶體凝固非晶熔化非晶凝固

11.汽化有兩種方式:沸騰和蒸發(蒸發有冷卻作用)。

(1)定義:沸騰是在壹定溫度下,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汽化現象;

蒸發是壹種緩慢的汽化現象,只發生在任何溫度下的液體表面。

(2)沸騰條件:①達到沸點;②繼續吸熱(加熱液體)。

(3)沸騰的特性:液體沸騰時會吸熱,但溫度不會改變。

(4)影響蒸發速度的因素:

氣流在液面上的速度:氣流越快,蒸發越快;

液體溫度:溫度越高,蒸發越快;

液體表面積的大小: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

12.液化有兩種方式:降低溫度(所有氣體)和壓縮體積(部分氣體)。

13.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身體變化。

如:(1)液化:霧、露及各種“白氣”;

(2)結露:霜、窗邊結冰、燈管發黑;

(3)升華:長期使用的燈泡鎢絲變細,衛生球變小,冷凍的衣服變幹。

第三章光現象

1.光源:能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光源。有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註意:月亮不是光源,是反射的太陽光進入人的眼睛。

2.光的色散:色散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的。光的色散是指白光(通過棱鏡後)可以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光的現象。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

3.物體的顏色: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其反射的有色光決定的;透明物體的顏色由穿過它的光的顏色決定。

紅外線和紫外線是人眼看不見的。壹切都輻射紅外線,同時又吸收紅外線。晚上人的體溫比野外的物體高,人輻射的紅外線多。根據這壹原理,人們制造了紅外夜視裝置。陽光是地球上天然紫外線的主要來源,所有高溫物體都會輻射紫外線。人們常用紫外線殺菌;適當的紫外線照射可以合成維生素D,有助於鈣的吸收。紫外線也能讓熒光物質發光。但是紫外線的危害也很大,人們要註意保護大氣。

5.光直線傳播的條件:光在同壹均勻介質中直線傳播。光沿直線傳播可以解釋的現象有:陰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原因;小孔成像;激光準直;“三點壹線”;排隊等。

6.光可以在沒有介質的真空中傳播,最快速度為3×108m/s或3×105Km/s,光速在固體中最慢。

7.光的反射: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光的反射。

②反射可分為鏡面反射和漫反射;我們看到不發光的物體,因為物體表面的鏡面反射,有點“刺眼”;由於物體表面的漫反射,我們可以看到不從各個方向發光的物體。③光反射定律:反射光、入射光、法線在同壹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在法線兩側分離;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7.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圖像等於物體的大小;

②圖像和物體到前鏡的距離相等;

③像與物之間的直線垂直於鏡子;

(4)平面鏡形成的像是虛像。

可以概括為:直立、平等、等距、垂直、虛像。簡單來說,圖像和物體是關於平面鏡對稱的。(畫的時候只需要做壹個關於平面的對稱圖形,但是物體壹定要用實線來表示,像虛線壹樣;所有虛線都畫在平面鏡後面)

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鏡

1.光的折射

含義:當光從壹種介質斜向射向另壹種介質時,光的傳播方向會發生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光折射。(主要介質有:空氣、水、玻璃等。)

(2)光的折射定律:

a、光從空氣中斜入射到其他介質時,折射光接近法線,折射角小於入射角;

b、光從其他介質(如水、玻璃)斜入空氣時,折射光遠離法線,折射角大於入射角;

C.當光垂直進入界面時,光的傳播方向不變。此時折射角=入射角= 0°。

③常見的光的折射現象:人看水中的魚(魚看岸上的人),實際看到的是魚(人)的虛像,魚(人)的位置高於實際位置;海市蜃樓是光線折射造成的現象;早上,人們可以看到地平線下的太陽,這是由於大氣不均勻造成的光線折射。

強調光的反射和折射都遵守光路可逆原理。

2.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叫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叫凹透鏡。

①光線通過透鏡光心的傳播方向不變(沿直線傳播)。

②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會聚於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稱為焦距(F)。焦距的長短反映了鏡頭折射光線的能力。焦距越短,折射力越強。

③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經凹透鏡折射後,折射光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

3.凸透鏡成像定律:(U: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簡稱物距)

(v)從圖像到凸透鏡的距離,稱為像距;f:焦距)

物距成像

u & gt2f f & ltv & lt2f倒置。簡化實像

U=2f v=2f反轉。等實像。

f & ltu & lt2f v & gt2f倒置。放大實像

U=f不像圖片。

u & ltf直立。放大的虛像

“壹個焦點分虛擬現實,另壹個焦點分大小”

原則

物距(u)

圖像形成

app應用

照相機

u & gt2f

倒置、縮小的實像

要使底片上的影像變小,人要遠離物體,這樣鏡頭與物體的距離(物距)就更遠;同時調整對焦環,使黑匣子的長度(像距)變短。

u=2f

倒置、大小相等的實像

可以用來確定焦距的大小

放映機

幻燈機

放映機

f & ltu & lt2f

倒置、放大的實像

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幻燈片應該向後插入,這意味著幻燈片應該旋轉1800。

u=f

沒有成像

要產生平行光,光源必須放在焦點上。

放大器

u & ltf

垂直、放大的虛擬圖像

要放大圖像,請將放大鏡遠離物體。

4.虛像和實像的區別

真實圖像:

a、實像是實際光線會聚的圖像,並能被光幕接收;

b、凸透鏡變成實像,是上下顛倒的,並且在凸透鏡的對面。

c、實像形成時:物距(U)減小時,像距(V)增大,像變大;

當物距(u)增大時,像距(v)減小,圖像變小。

虛擬圖像:

a、虛像不是真實光線匯聚形成的圖像,不能被光幕接收,只能用眼睛觀察。

b、凸透鏡成虛像,都是直立的,並且在凸透鏡的同壹側。

c當物距u減小時,像距v減小,圖像變小。

當物距u增加時,像距v增加,圖像變大。

眼球就像壹個照相機,其中的鏡頭充當凸透鏡。

(1)近視是因為鏡片太厚,屈光力太強。遠處的物體在視網膜前成像,到達視網膜時已經是模糊的光斑。矯正近視的凹透鏡。

②遠視是因為晶狀體太薄,屈光力太弱,遠處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後面。矯正遠視的凸透鏡

6.眼鏡度數= 100/f .遠視(凸透鏡)度數為正,近視(凹透鏡)度數為負。

7.用顯微鏡觀察物體時(物鏡和目鏡都是凸透鏡),被觀察物體通過物鏡變成壹個倒置的放大實像,目鏡再把這個像放大成壹個正立的放大虛像;開普勒望遠鏡的物鏡(物鏡和目鏡都是凸透鏡)變成倒置縮小的實像,再通過目鏡變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8.人們感覺物體的大小不僅與物體的大小有關,還與人的視角有關。視角越大,人對物體的感受越大。

第五章物體的運動

測量的初步知識

(1)長度的測量:

1.長度單位:國際單位為米(m);常用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m)、納米(nm);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1k m = 1000m;1m = 10dm = 100cm = 103mm = 106um = 109nm。。

2.測量工具:標尺

使用前:註意觀察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線;

使用時;刻度尺應平行於被測物體的邊緣;刻度線應靠近被測邊緣;零刻度線應與被測物體的壹端對齊;

閱讀時:視線垂直於尺面;準確讀數時,需要估算分度值的下壹位數字;

記錄: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3.誤差: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稱為誤差。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減少誤差的方法:選擇精密工具;改進測量方法;通過多次測量平均。

4.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累加法、坐標法、代換法、彎成直線、帶工具平移等。

(2)時間的測量:

1.時間單位:國際單位為秒(s);常用分鐘(min)和小時(h);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1h=60min,1min = 60s;

2.工具:秒表、鐘表和手表

(3)速度:

1.比較物體速度的方法:

相同的距離,比較時間(賽後,裁判)

同時,比較距離(比賽期間,觀眾)

時間和距離不壹樣,比較單位時間的距離。(即比較速度)

2.速度是表示物體速度的物理量;

3.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距離稱為速度。用“υ”來表示。

4.公式:ν = s/t (s表示距離(米);t表示時間(秒)。

5.單位: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時(km/h);1米/秒= 3.6公裏/小時

(4)機械運動:

1.物體位置的變化稱為機械運動;

2.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對象是移動還是靜止取決於選定的參考對象。

3.勻速直線運動:指物體沿直線勻速運動。

變速運動:指速度或方向改變的運動;(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