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克倫威爾

關於克倫威爾

個人認為他在排除異己,影響革命方面和羅伯斯庇爾有相似之處。後來,他做到了。護國公是革命勝利的受益者,這壹點與拿破侖相似。

克倫威爾(1599.4.25 ~ 1658.9.3)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英國內戰時期的軍事統帥。出生於英國亨廷頓郡的壹個貴族家庭。

1616他進入劍橋的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受到清教主義的影響。1628和1640兩次當選下議院議員,反對英王查理壹世的封建統治,參與起草了《大抗議》等文件。1642年8月第壹次內戰爆發後,組建了壹支60人的騎兵隊伍,參加了10年6月的阿奇山戰役。1643年3月,金上校率部參加了10年5月至6月的格蘭瑟姆、蓋恩斯伯勒、溫斯比戰役,取得連戰勝利。同年,參與組建東部聯盟軍。1644 65438+10月晉升至中將,擔任東聯盟軍騎兵司令。7月,在馬斯頓草原戰役中擊敗王,力挽狂瀾。他的部隊被稱為“戰士”。65438年2月,他向議會提出重整軍隊的計劃,主張廢除雇傭軍制度,實行募兵制,建立編制完整、統壹指揮的正規軍。1645年4月任新模範軍副總司令兼騎兵司令。14年6月,在內斯比戰役中以側翼迂回戰術殲滅王黨軍主力。1647平息了平等黨的抵抗。1648年第二次內戰爆發後,他再次尋求與平起平坐者合作,在士兵的支持下擊敗了王黨軍隊,並在8月的普雷斯頓戰役中殲滅了支持國王的蘇格蘭軍隊主力。1649年,1年,支持處死國王查理壹世,5月,民國成立後,出任國務委員會主席,先後鎮壓平等起義和挖人運動,遠征愛爾蘭。1650年5月,被議會正式任命為中華民國武裝部隊將軍兼總司令。同年7月至次年9月,他率隊遠征蘇格蘭,通過鄧巴戰役和伍斯特戰役征服了蘇格蘭。1653年4月武力解散議會,16年2月被任命為“護國公”,獨攬行政、立法、軍事、外交大權。其間,荷蘭人通過英荷戰爭被迫接受航海法案;1655年,出兵探索牙買加西部,掠奪敦刻爾克,為英國奪取海上霸權奠定了基礎。

他從嚴治軍,選拔人才,任用人才,創立了英國歷史上第壹支正規軍;善於發揮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實施側翼迂回和連續突擊;在英國內戰中,要充分發揮革命軍的政治優勢,利用廣大民眾的革命熱情,爭取最後勝利。

奧利弗·克倫威爾率領議會軍在英國內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他是壹位傑出的、全能的軍事將領,是使議會民主成為英國政治制度的關鍵人物。

克倫威爾1599年出生於英國亨廷頓。在他的青年時代,英國因各教派紛爭而動蕩不安,在任國王信奉並希望實行君主專制。克倫威爾本人是壹個農民和鄉紳,也是壹個虔誠的清教徒。1628年被選入議會,但好景不長,因為國王查理壹世決定次年解散議會,獨自統治國家。直到1640,需要資金與蘇格蘭人作戰時,才召集了新議會。克倫威爾再次當選為議員。新議會強烈敦促國王停止實行獨裁統治。但是查理壹世不願意臣服於議會,於是1642年忠於國王的軍隊和議會之間爆發了戰爭。

克倫威爾站在議會壹邊。他回到亨廷頓,組織了壹支騎兵部隊與國王作戰。在四年戰爭中,他傑出的軍事才能使他的名聲與日俱增。克倫威爾在關鍵的梅斯頓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場戰役扭轉了戰局。1646戰爭結束,查理壹世淪為階下囚,克倫威爾被視為議會中最成功的將軍。

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因為各派之間存在內部分歧和根本分歧,也因為國王對此了如指掌,不想講和。不到壹年,國王潛逃,企圖東山再起,再次集結軍隊,第二次內戰就這樣爆發了。這場戰爭延續的結果是,克倫威爾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將大多數溫和派議員從議會中解職,並於1649年6月30日將國王推上了斷頭臺。

此時的英國變成了* * *共和國(稱為* * *和政體),暫時由壹個國務委員會領導,克倫威爾任國務委員會主任。但是保皇派很快控制了蘇格蘭和愛爾蘭,並支持被處死國王的兒子,未來的查理二世。結果克倫威爾的軍隊成功占領了愛爾蘭和蘇格蘭。這場漫長而持續的戰爭在1652年保皇軍被徹底擊敗時結束。

既然戰爭已經結束,建立新政府的時候到了,但仍然存在實行憲政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克倫威爾有生之年始終沒有解決。這位清教徒將軍可以帶領反對君主專制的軍隊走向勝利,但他的威望不足以解決他的支持者之間的社會沖突,並使他們就新憲法達成壹致。這些社會沖突和宗教沖突錯綜交織,使得新教徒分裂,與羅馬天主教劃清界限。

克倫威爾上臺時,1640組建的議會所有成員都屬於壹個小的、不具代表性的、激進的少數派,即所謂的殘余議會。起初,克倫威爾希望通過談判舉行新的選舉,但當談判破裂時,他強行解散了剩余的議會(1653 4月20日)。從那時起直到1658年克倫威爾去世,先後建立和解散了三個不同的議會。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憲法,但都不起作用。在這整個時期,克倫威爾依靠軍隊的支持來維持他的統治。事實上,他是壹個軍事獨裁者。但他多次試圖建立民主政權,堅持拒絕被別人加冕。目的是為了表明他不想實行獨裁,他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他的支持者無法建立壹個實際的政權。

從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用保護者的頭銜統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在這五年中,他在英國建立了壹個普遍健全的政治制度和壹個有序的行政組織。他改進了粗暴的法律,支持文化和教育。他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再次定居英格蘭,並在那裏信奉自己的宗教(三個多世紀前被英國國王愛德華壹世驅逐出境)。克倫威爾的外交政策也是成功的。他於1658年在倫敦死於瘧疾。

克倫威爾的長子理查德·克倫威爾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但他的統治極其短暫。查理二世於1660年重新登基。奧利弗·克倫威爾的屍體被挖了出來,掛在絞刑架上。這種報復行為不能掩蓋爭取絕對君主制的鬥爭已經失敗的事實。查理二世充分意識到這壹點,並不想與議會的最高權力競爭。當他的繼任者詹姆斯二世試圖恢復絕對君主制時,他在壹瞬間被1688的不流血革命所廢除。革命的結果和1640年克倫威爾的預期完全壹樣——君主立憲制,國王明確服從議會,實行宗教信仰自由。

自從奧利弗·克倫威爾死後,他的性格壹直是爭論的對象。許多批評者指責他是壹個偽君子,指出他雖然壹直認同議會至高無上的權力,反對專制統治,但實際上卻建立了軍事獨裁。大多數人認為克倫威爾對民主的奉獻是非常真誠的,盡管他在局勢失控時不得不實行獨裁。根據人們的評論,他從不極端,從不接受王位,建立永久的獨裁統治。他的統治通常是溫和而寬容的。

應該如何評價克倫威爾對歷史的整體影響?當然,他的重要作用在於他是壹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在英國內戰中擊敗了保皇黨軍隊。由於在克倫威爾第壹次出場之前的戰爭初期,議會軍就已經在壹定程度上被打敗了,因此,如果沒有他,這支軍隊完全有可能不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由於克倫威爾的勝利,民主在英國得到了維持和鞏固。

人們不應該把這看作壹個無論如何都會發生的事件。在17世紀,歐洲的大部分地區正朝著更強大的君主制發展。民主在英國的勝利是壹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事件。在隨後的幾年裏,英國民主的榜樣是法國啟蒙運動、法國大革命和西歐最終確立民主的重要因素。同樣顯而易見的是,英國民主力量的勝利對美國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前英國殖民地的民主建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英國只是世界上的壹個彈丸之地,但民主已經從英國湧向世界其他壹些地區。

如果不是哲學家約翰·洛克為英美民主的建立做出了幾乎不相上下的貢獻,奧利弗·克倫威爾在本卷中的排名會更靠前。克倫威爾基本上是實幹家,洛克是思想家,所以很難估計他們的相對重要性。按照洛克那個時代的智力,即使沒有他,可能很快也會有人提出與之非常相似的政治思想。但是如果沒有克倫威爾,議會可能會在英國內戰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