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蘇東坡是他母親培養的嗎?
任何成功人士都不是由任何個人或團體“培養”出來的。作家如此,畫家也是如此。蘇軾和蘇轍,連同他們的父親蘇洵,被稱為“三蘇”,這是歷史的偶然,絕不是任何壹個人培養的結果。作家畫家的成就,首先靠天賦,其次靠努力,兩者缺壹不可。沒有天賦的人,再怎麽努力也成不了什麽事;壹個有才華的人,如果不努力,還是壹個平庸的人。這是道理,也是常識。壹般來說,壹個男人,第壹個最親近的女人,應該是他的母親。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母親難產去世,孩子失去了母親,或者孩子的母親生病,無法獨自撫養孩子,或者孩子的母親太過高貴,無法獨自照顧孩子,那麽就必須有另壹個女人來代替她的母親。比如傳說戲曲中的包公,是他小姨子養大的,所以叫她“婆婆”(其實他父母都合格後,他就拒絕做官,回家侍奉父親母親);大部分王子都是奶媽帶大的。難怪他們當了皇帝還信任奶媽。在人群中,有不少是奶奶帶大的孩子。總的來說,女人是不可或缺的。俗話說,“孩子離不開母親”,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可能涉及到性格和道德的基礎教育,這對孩子的壹生非常重要。《蘇軾傳宋史》卷三百三十八,第壹段開宗明義說:蘇軾,字子瞻,梅州梅山人。十年人生,父親周遊列國,母親石成親自贈書,聞古今成敗,能言中要害。東漢時程讀傳,如釋重負,問:“如果我是詩人,我母親允許嗎?”石成說:“妳能做壹個邪惡的母親嗎?”當然,宋史中的這段話並非空穴來風,無中生有,而是“有據可依”。這“書”是蘇轍為哥哥寫的東坡先生墓誌銘。這裏引用壹段原文:公諱,姓蘇,字子瞻,字鐘。梅山,名門望族,太保太子,其大父賜。從宋,追夫人馮。大父諱令,贈太子師。顏氏,追求賈國泰夫人。試探禁忌,交給太子。叢誠先生,我是郭太太。十年公生,第壹先生學貫四方,太夫人親自贈書。聞壹聞古今成敗,即可論之。太夫人嘗讀東漢史,得《範滂傳》,大松壹口氣。公仆那邊說:“如果壹個詩人是個龐,妳老婆會答應嗎?”太夫人道:“妳能做母親嗎?”大眾也很勤奮,有當代誌氣。太夫人歡喜道:“我有兒子了。”比起皇冠,學經史屬於千言萬語。也就是說,蘇軾十歲時,父親蘇洵外出遊學,母親程親自帶課。壹天,當他的母親解釋完《後漢書》中範滂的傳記後,他深深地嘆了口氣。小壽司看著媽媽問道:“媽媽,如果我長大了,妳願意成為範滂那樣的人嗎?”媽媽反問:“如果妳能成為範滂,我就不能成為範滂的媽媽嗎?”說到這裏,就涉及到壹個對範滂的典故,所以我們不得不簡單地談談後漢和範滂的“黨同伐異”歷史。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政事腐敗,宦官勾結外戚,政權落入宦官手中。各地官員多為宦官的走狗。他們收受賄賂,敲詐勒索,濫殺無辜,公然賣官鬻爵,壟斷仕途,貪得無厭。當時學者文人起來批判國事,反抗這些黑幕宦官的統治。忠厚老實的儒生,冒著被斬首的危險,上書彈劾漢奸,抗議腐敗,主張改革。宦官誣陷他們“結黨反朝廷”,將他們囚禁,史稱“黨同伐異之禍”。——所謂“黨派性”,就是禁止黨員當官,禁止黨員與親友交往。如果妳不服從,妳將被逮捕和監禁。那將是“黨的監獄”而不是“黨的隱居”。黨派之禍是東漢末年的“大學生暴動”,實際上是壹場激烈的政治鬥爭。當然,古往今來,每當學生鬧事,雖然道理肯定是站在學生壹邊的,但這樣的“鬥爭”從來沒有成功過。原因是不民主的統治者掌握著政權和軍隊,可以隨意打擊鎮壓。古往今來,這樣的“好戲”不斷上演。顏夕九年(166)和建寧二年(169),宦官兩次舉黨監,打擊和壓制重操守的文人,以遏制社會輿論。許多學者和臺灣學生被捕入獄,或骨肉相殘,或被迫害致死。包括李穎和範滂在內的100多名黨員死於獄中,另有600人死亡、遷移、被廢除或被取締。正是在廣和七年(184)爆發了黃巾起義,才宣布黨員被赦免,用於鎮壓黃巾起義。在這些正直的學者中,有壹個名叫範滂的勇敢的年輕人。面對宦官的瘋狂迫害,他義無反顧的死了,自己上了刑場。這壹天,蘇軾的母親教她的兒子閱讀,這是後漢範滂的傳記。這裏不全文引用範滂的傳記,只引用他的“慷慨赴死”壹段,適當補充壹些評論:楚、顧等部(姬姓)被囚禁,尚書霍負責。獲得自由,到首都,等待而不感謝。或有人讓路給他說:“昨天,我的叔叔得罪了嬰兒,但齊Xi救了它。我沒有從羊舌裏聽到感謝的話語,齊老有了自我批評的色彩。”沒什麽好說的。建寧二年,黨員大受處分,下令緊急逮捕。杜到了郡,捧著聖旨,關了家門,伏在床上痛哭。我壹聽就說:“肯定是給我的。”也就是從監獄裏。縣令郭毅大驚,放出印信,引眾皆死。他說:“天下之大,子在此何如?”他說:“如果妳死了,那將是壹場災難。妳竟敢讓妳的丈夫背負罪惡,讓妳的母親無家可歸!”它的媽媽和它在壹起。白母曰:“仲博之孝,足以養之,自龍書君歸墳,其生死當在其位。只有大人斬斷不堪之恩,才不增加感情。”母親說:“現在妳和李、杜壹樣有名,死了又何苦恨呢!有妳的名字,可不可以兼得?”跪下受教,然後說再見。顧對兒子說:“我要使妳作惡,我不能作惡;如果妳是善的,那麽我就不是惡的。”路上聞到就會流淚。三十三歲的時候。霍樵(xūXu)——字淑之,葉(今河北臨漳縣)人。曾任尚書(葉爺)仆從,官至少府廷尉。當範滂入獄時,他用上面的表格為自己辯護。“等”句——去拜訪,打招呼不說謝謝。讓-責備。《昔日項叔》四句,出自《左傳·項公二十壹年》:項叔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姓羊舌。項叔因為被弟弟牽連,在壹次黨亂中鋃鐺入獄。齊(字黃羊,晉國大夫,生卒年不詳)在國君面前請人原諒他,被釋放了。齊Xi“未見叔父而歸,叔父也未叫其離開。”杜預註:“不謝他,不為己。”嬰兒犯罪,定罪。自我批評,自我吹噓。都督是郡守的官員,掌管監察、獄訟、緝捕、死刑。投遞房——驛站,是過去的官員停留的地方,也是那些投遞政府文件的人休息的地方。易(yi)——至。帶頭——主動承擔責任。死亡:逃避。仲博-範滂的弟弟。龍淑君——指範滂的父親範賢,當時是龍淑侯的宰相,去世了。龍舒是漢代的壹個侯爵名字。大人——範滂對他母親的尊稱。感覺悲傷-多愁善感和悲傷。李,杜李,東漢潁川襄城(今河南)人,是當時清流士大夫的代表。桓帝時,任司徒校尉。靈帝在位時,曾與陳蕃等人密謀懲治宦官,但被擊敗,下獄處死。杜,東漢潁川陽城(今河南登封)人,號周復。桓帝做官的時候,和齊名,被稱為“杜麗”。當靈帝時,為黨務所招,自殺身亡。顧——回頭壹看。走路——走路的人都是路人。在蘇洵寫的《致妻子(蘇東坡的母親程夫人)書》中,我們知道這位程小姐是壹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這真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教育觀念中難得的賢妻良母。她不僅激勵蘇洵好好學習,在丈夫“遊學”期間,她還要負責家裏的吃喝生活,還要親自給兒子上課,這在當時那個歷史環境下是壹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有人說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出身於他蘇氏,與這位程夫人有很大關系。蘇洵家無疑是個有錢人家,這從今天梅山蘇故居的四合院有多大就可見壹斑。蘇洵的青春期並非沒有學習條件和環境。但是,他很懶,喜歡和同村的小夥伴出去玩,不好好學習。丁卯(1027)生於天聖五年,蘇洵十九歲。他娶了18歲的程氏(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生十八年於蘇家”)。明道第二年回到貴由(1033),蘇洵二十五歲,才開始刻苦讀書(見《商·歐陽內涵》第壹冊:“孤男寡女,二十五歲不學。”).遊靜二年(1035),蘇洵二十七歲,這才開始生氣,發奮讀書(見歐陽修《蘇明雲墓誌銘》:“二十七歲,氣極,謝少年,故閉門讀書”)。這就是聖紫晶“27歲,開始生氣”這句話的由來。丙子(1036)遊靜三年,蘇洵二十八歲,蘇軾出生(蘇軾有兩個姐姐,壹個比他大八歲,出生不久就死了;壹個比他大壹歲,就是傳說中的才女“蘇小妹”,死於十八歲;還有壹個哥哥比他大兩歲,五歲就死了。易遊(1045)五年,蘇洵三十七歲,蘇軾十歲。蘇洵親自教蘇軾作文。蘇洵制定了東遊京師的計劃,他的母親程夫人親自教蘇軾的兄弟們識字。這樣看來,似乎蘇軾和蘇轍壹直都是蘇洵自己教的,程夫人只是因為丈夫進京趕考而暫時當了“代課老師”。雖然程夫人在家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在那個年代,女人是不可能“上學”的,只是在父母的影響下認識了壹些字。丈夫不在的時候,她可以肩負起給孩子講後漢範滂傳的重任。她要“說話”是不可能的,除非“精通”古漢語,肚子裏有幾個古人。講歷史絕不是“教識字”,而是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總結,提出自己的觀點。否則,像範滂這樣的例子,如果是壹個普遍“精於筆墨”的女人,很可能會通過明哲保身來教育孩子不要多管閑事,而要專註於自己的飛黃騰達和升遷。尤其是當年的“忠君”思想,明顯是壹種個人迷信和邪教。任何“皇帝說”的話,都只能“理解並執行”。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壹定是大名鼎鼎的“左派”,壹輩子步步高升。他們絕不是“右派”的石,他們多次被貶,甚至沒有生活來源。在我看來,蘇軾的學識和才華,父母的教育只是壹方面,主要還是靠他自己的才華和努力。蘇洵有兩個兒子,都成了大學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壹。這只能說是歷史的偶然,不能理解蘇洵夫婦有特殊的教育方法,無論生幾個孩子,都能成才。搞文藝,首先要有才華,其次要努力,兩者缺壹不可。如果有第三個地方,那就是環境。壹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如果沒有學習音樂的環境,沒有見過樂器,沒有老師教,只是在荒野中呼喊,他就會死去。蘇洵應該是個人才。二十五歲之前,他不想努力工作,喜歡和村裏的年輕人在壹起閑逛。壹方面是他不努力,另壹方面是他父親沒有嚴格監督他。婚後,在賢妻的督促下,他變得勤奮起來,這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果他壹點才華都沒有,腦袋像個疙瘩,程夫人只是把頭發掛在房梁上,經常用錐子刺他。我覺得他培養不出壹個“唐宋八大家”!況且,孩子在家裏說的話,無非是“張嘴就來”,也不必經過深思熟慮。蘇軾成為名人,只為記住他年輕時說過的“豪言壯語”。沒有成為名人的人,他年輕時說的那些“瘋話”,自然沒人提。甚至還有反面的例子:我有壹個朋友,在“文革”中因為堅決捍衛“毛澤東革命路線”,被“革命派”殘酷折磨致死;追悼會當天,他十歲的兒子公開表示:“我長大後壹定繼承父親的遺誌,堅決捍衛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同壹切不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反革命分子鬥爭到底!”因為他是烈士孤兒,黨和政府培養他上了大學,成為縣裏的局級領導幹部。妳的表演怎麽樣?我沒有證據證明他是貪官,但至少是個“庸官”:政績壹般,唯壹喜歡的就是“吃請”。每次被邀請,即使沒有邀請,他也會去。他每次吃飯都會喝醉,每次喝醉都會自吹自擂,甚至胡言亂語。——可見,即使是官員,只要出身好,也不是“有教養”的。五六十年代,他否定“天才”的存在,批判“天才”論,大力“培養”“無產階級作家”。培養的對象,不管有沒有才華,都強調階級背景,實在出不了作品,所以叫壹個著名作家來“輔導”,其實就是幫他寫作。雖然這些“有修養”的作家也出過書,甚至賣得很好,但沒有壹個是真正成功的。其中,個人的獨立思考應該占有很重的比重。獨立思考之後,妳能不受外力影響是壹個很重要的因素。這是妳有沒有決心,能不能守得住晚會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汪精衛不僅是壹位才子,還是壹位“立場堅定”的革命者。為了革命,他曾經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轟炸攝政王。但誰能想到,他會突然失去人格,變成壹個大漢奸?我媽是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她心地善良,從小就教育我“要珍惜自己的東西,不要羨慕別人的東西”,“要盡力幫助別人”。但她迷信,拜佛。我七八歲的時候,我媽帶我去城隍廟燒香。除了排列豬頭鵝,我還燒了很多用錫紙折疊的元寶。我問我媽為什麽要給城隍爺燒銀錠。我媽說那是求城隍爺照顧我,讓我快點長大。我又問:燒紙不給他錢怎麽辦?母親回答:城主上帝不會放過妳的。我立即反駁:黃成勛爵是冥界的郡爺,他的職責是保護郡民的安全;如果妳只在乎那些給他燒紙錢的人,不管那些不給他錢的人,這就是貪官,絕不是城隍之主!我媽壹聽,趕緊用手捂住我的嘴,舉起手來打我...我生長在壹個迷信的家庭,但我從來不相信任何鬼神,包括“偶像”。可見,獨立思考是第壹位的,外界影響包括教育只能是第二位的。對了,蘇軾的母親雖然賢惠,但他的舅舅,也就是程夫人的哥哥,是個沒文化的賭徒,是個混蛋。成夫人把小女兒嫁給了哥哥的兒子,他被折磨得死去活來。這個小女孩就是傳說中的“蘇小妹”。-以下是特別介紹。這就證明了程夫人的智慧不是程先生“培養”出來的。否則,為什麽不更好地“訓練”我們的兒子呢?就算達不到“賢德方正”,至少也不會讓蘇洵痛心疾首,寫詩罵他壹千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