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無常:生則死,聚則散。這只是事物的常態。強大還是弱小,接受還是反抗,生活還要繼續。在繁榮中,在廢墟中,生活繼續。
3.修行是壹種能給自己帶來快樂的精神品質,比如培養善良、寬容、謙遜、與人為善等。也就是說,我們要關註其他生命的福祉,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讓其他生命感到舒適和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壹是為其他眾生著想,二是以實際行動改造內心。
4.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門、皈依佛門、皈依和尚:
皈依佛門,就是把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以及阿彌陀佛、藥師佛等其他十位第三代佛,作為自己修行道路上唯壹的導師,不去尋求和皈依除了佛以外的任何其他導師。
皈依法是釋迦牟尼佛為利益壹切眾生而傳下來的八萬四千法,全部作為自己的方法和路徑來學習,包括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教的所有教法,不求其他方法和路徑。
皈依和尚就是在自己的修行道路上,以釋迦牟尼佛教導下的和尚為道友,不求其他道友。具體來說,在小乘佛教中,四個以上的和尚可以稱為和尚;在大乘佛教中,開悟的和尚或家人也可稱為和尚寶。
皈依三寶後,正式入佛,成為真正的佛教弟子。
5.離經叛道,菩提心,才是我們皈依時應該有的。如果妳皈依的時候,妳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財富完善,家庭和睦,事業順利等。,這樣的動機已經偏離了皈依和學佛的正道。
6.蓮花生大師說:“想知道自己的前世,就看看自己的現狀;如果妳想知道妳未來的生活,看看妳現在的行為。”
7.放松,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安身立命就好。這真的是最重要的練習。
1,我們拒絕和別人交流,通常是因為我們認為那些人不會理解我們。我們排斥別人的東西,其實反映了我們排斥自己的東西。如果妳覺得別人不會理解妳,那妳根本就不想理解別人。如果妳討厭別人的貧窮,妳害怕的是自己的貧窮。如果妳排斥別人的淺薄、狹隘、冷漠,那說明妳不想在自己身上面對這些東西。所以,我們只有不排斥別人,才能接納自己。
2.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相處的人。親密有兩層含義:壹是對自己身體、語言、心靈的壹切活動坦誠相待,二是對自己溫柔。善良,悲傷,喜悅,放棄,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誕生的。
3.菩提心不是壹個空洞的概念。它建立在善良、悲傷、快樂和放棄的無邊無際的心靈之上。“願壹切眾生永遠快樂幸福”,願壹切眾生幸福。這就是慈悲。通常我們都是從自己做起,希望自己快樂,然後以壹種快樂的心情,逐漸把友善延伸到我們愛的人,親朋好友,陌生人,我們討厭的人,壹切眾生。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和感受,我們會逐漸明白什麽樣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快樂,什麽樣的行為給我們帶來痛苦。為了讓自己快樂,我們會學會謹慎選擇身心的行為。
4.為他人的成功、健康、善良、幸福等感到高興。就是開心。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的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的不滿。
5.從菩提心誕生到完全開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有力的方式持持自己的言行,幫助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是做菩提心。
布施:本質是放棄貪欲。把自己不想要或者不看重的東西送出去,不管有沒有價值,都不是純粹的付出。給予是壹個人力所能及的。如果我們有別人需要的東西,我們會給他們;任何時候放棄妳擁有的,滿足於妳沒有的。這是最好的付出。
紀律:指適當的行為。守紀律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目的是不傷害壹切眾生,包括妳自己。
忍辱負重:準確的行為意味著我們必須保持正念,不要輕易判斷和反彈情況。內心是靈活開放的,可以無所畏懼的包容壹切。
勤奮:學習需要壹生的時間,所以我們會快樂地走在壹生學習的路上,不會因為路途艱辛漫長,似乎看不到盡頭而焦慮沮喪。
冥想:意思是放棄雜念。如果妳能平靜地生活,保持清醒,那麽所有的行為都可以是冥想。
智慧:清晰,寬廣,不固執,不死板,不拒絕,不期待,不纏綿。壹切皆有可能。
6.壹個合格的上師至少應該滿足以下條件:第壹,要有無瑕的菩提心;其次,他精通教法,能根據弟子需要,充分傳授某壹解脫法;第三是紀律純潔性。判斷壹個修行者是否有資格成為孔大師,首先要把他的密戒的清凈性放在第壹位。壹個人會值得遇見什麽樣的上師,不僅取決於個人的動機和與上師的因緣,還取決於同時代眾生的同輩力量。
無論妳身在多遠或多近,只要妳與上師保持心照不宣的交流,理解、領悟、銘記他的教誨,深深體會他的功德和仁慈,妳就會受到上師的加持。這就是跟著上師學佛,靠上師解脫。
7、修行對於妳來說,是二線,是平凡而具體的,每天做壹些事情,像吃飯睡覺。品格是實踐的基礎。沒有它,練習就像空中的蓋樓。善良可以說是學佛者的核心人格。善良是世間壹切功德的源泉。
8、放生,顧名思義,就是把動物從屠刀和籠子裏解救出來,讓它們活下去,放它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