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的古建築——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簡介: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宮闕寺,集中體現了元明清時期中國漢族世俗建築和宗教建築的建築藝術成就。古建築位於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山麓,在明代逐漸成型。其中,武當山的道教建築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它融合了精美的建築結構和精湛的雕刻藝術,充分展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來中國漢代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湖北省武當山古建築群於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湖北宜昌的古建築——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的建築特色:
計劃
武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建築。武當有中國最大的道觀建築群。據記載,朱迪動用30萬工匠修煉武術,歷時12年,寺廟約有8000座。武當山寺廟內的雕像、供品、器物、珍寶、聖帳等設施,多為皇室傳世,富麗堂皇。當時盛傳武當山道場是壹個“金銀”的世界。後來由於不斷擴建,武當道教建築多達兩萬座。
武當山建築根據真武大帝的修仙神話布置,按照政教合壹的意圖建造,體現皇權和道教所需要的“莊嚴”、“威武”、“神秘”、“神奇”的氛圍。從山腳到山頂天柱峰金殿,壹條70公裏長的“神道”由單色青石鋪成,神道兩旁建有八公、二官、36安堂、72巖寺、39橋、12亭等龐大建築。12年來,朱迪始終關註善談,前後頒布了60多項詔令,大到派遣人力,小到審批設計圖紙,大到處理建築余料。朱迪壹再敦促他順從自然,不要對山脈做任何改變。這是武當道教建築的又壹特色,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武當建築充分利用雄偉的山峰和險峻的巖洞,將每壹座寺廟都修建在峰與洞之間合適的位置,使之與周圍的樹木、巖石、溪流相融,相映成趣,猶如壹幅自然畫卷。
武當山作為道教名山,至今仍在燒香。它滄桑的宮觀,悠揚的道樂,豐富的神話傳說,加上那些虔誠的香客,傳遞著壹種古老的文化氣息。
雖然很多寺廟都成了廢墟,但現存的建築依然雄偉精致,有很多奇妙之處令人嘆為觀止。比如壹棟五層樓的建築,有壹個獨壹無二的傑作,壹根柱子支撐著十二根橫梁;九曲黃河墻可以傳聲,類似北京天壇的回音壁。轉廟裏的大鐘,打時無聲,寺外鐘聲清晰可聞;山頂的金殿,銅鑄鍍金,是工藝珍品。它的周圍有幾處奇觀,其中之壹就是雷火殿。在古代,金殿沒有防雷設施。雷雨時,金殿四周經常閃電,火球翻滾,場面五彩繽紛。每次雷擊過後,金殿不僅完好無損,而且光亮如新...這些都讓人對古人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
從唐代貞觀年間開始,武當山上道教逐漸興盛,修建了許多道觀,但到了元末,武當山上的古建築大部分都被士兵破壞了。山上的大多數宮殿都是明朝建造的。明朝永樂年間用了近十年的時間,修建了玉虛宮、紫霄宮、於震宮、太和宮等33座大型建築。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形特征,布局巧妙,各具特色,相互呼應。
官方投資興建武當山道觀始於唐代貞觀年間,壹直延續至今。但現在的道觀,以安唐七十二巖廟為代表的八宮九觀,大多是明朝(公元1368-1644)所建。
從靜樂宮到天柱峰,武當山共有33組大型建築。這些建築都是按照等級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布置的。相傳天柱峰主殿金典是真武統率天下的地方,所以采用了建築等級中的最高等級——重檐寺、九步鬥拱、黃色。
偌大的道觀宮殿也采用了皇室特有的建築規格。大雄寶殿為單檐或雙檐山,上檐七拱,下檐五拱,彩繪橫梁,天花板。於震宮大殿和太和殿都在壹個屋檐下。在建築組合上,強調主軸,尤其是開臺上的大宮殿和平地。“皇權中軸線”的指導思想非常明確。比如玉虛宮,幾乎完全按照皇家宮殿建築“三朝五門”的格局建造,有外羅城、紫禁城、內羅城三面墻,就像故宮的三朝壹樣,五門是按照皇帝的禮儀建造的。
湖北宜昌的古建築——武當山古建築群
太和宮
太和殿:位於天柱峰南側,占地8萬平方米。古建築20多處,建築面積l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典:明代青銅鑄造的仿木宮殿建築,位於天柱峰頂部石臺中間,面積約65,438+0.6平方米,方位為南偏東8度。大殿寬深三間,寬4.4m,深3.15m,高5.54m..周圍有65,438+02根柱子,有重疊的框架,額頭,柱子上有雙斜和單斜的雙拱形拱門,分別支撐上下檐,形成雙檐的底廳屋頂。鑄造在主脊兩端的龍相互面對。
四貼滿灰泥的門,四面墻安裝在柱子之間。廳頂采用平棋吊頂,線條柔和流暢。地面鋪滿紫石紋,水洗拋光。屋頂的特點是“推山”。殿內後墻屏風前設壇,雕真武大帝像,左邊金童捧書,右邊玉女捧寶,水火二將持旗執劍守護兩廂。
壇下有壹尊玄武像,是金與萬的結合體。在神壇前,有壹個香案和壹個供品。祭壇上方懸掛著壹個金匠的額頭,上面鑄有清聖父艾辛喬羅·葉璇親筆書寫的“金光妙相”字樣。殿檐上掛龍桶蒸餾金牌,上面豎鑄“金殿”二字。寺廟的所有部分都是用失蠟法鑄造的,所有部分都是用黃金蒸餾的。無論是瓷磚還是木頭,都有著嚴謹的結構和精密的接縫。雖然歷經500多年的冷熱變遷,但依然輝煌如初,顯示了中國鑄造業的高水平,堪稱現存古建築和鑄造技術中的壹顆璀璨明珠。
湖北宜昌的古建築——武當山古建築群
紫霄宮
紫霄宮位於武當山東南的戰旗峰腳下,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9-1125),重建於明永樂十壹年(公元1413)和明嘉靖三十壹年(公元2003年)
紫霄宮始建於北宋宣和年間,元代重建,建於明朝永樂十年(1412),賜名“太宣紫霄宮”。嘉靖三十壹年(1552),寺廟806座。建築的布局充分利用了地形。在縱向陡峭寬敞的地形上,建造中軸線建築,層層遞進,逐層上升,形成三向院落。龍虎殿、碑亭、唐世芳、紫霄殿、父母殿自下而上依次修建,兩側有附屬大殿、東西宮、東西道園,主次分明,莊嚴肅穆,極具皇家道場風格。
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最完好的宮殿,其主體建築延續了590多年。進宮的第壹個大殿是龍虎殿。大殿兩側供奉的青龍、白虎造像高達十余尺,造型精美,技藝高超,有元代遺風。當妳離開龍虎殿,妳可以爬上樓梯,這是崇拜大廳,也被稱為唐世芳。大殿後面是壹個有青石墩的院落,中間是宮殿的正殿——紫霄殿。
紫霄殿是全山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結構建築。坐落在三層裝飾柱丹湧沖臺之上,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落差,使其更加雄偉壯觀。正殿為九脊雙檐山頂,琉璃瓦頂,在空闕蘭。全堂重檐,雕梁畫棟。它宏偉壯觀,家具齊全。供奉道教神仙和各種器皿、器具。它工藝精湛,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