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交互分析理論的基本原理

交互分析理論的基本原理

根據伯爾尼的理論,當兩個人相互交往時,他們會采取三種心理取向中的壹種,稱為自我心態。這些自我心態包括父母、成人和孩子的心理狀態,人們可以使用其中的任何壹種。

父母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簡稱P)代表著父母的價值觀和勸誡,是父母在教導孩子的人生態度和是非善惡標準時形成的孩子的標準。表現出保護、控制、關心、批評或引導的傾向。他們會照抄政策和標準,並做出類似這樣的評論:“妳知道規則,湯姆。規則必須遵守。”

成人自我狀態,簡稱a .它反映了對環境要求的客觀評價,是兒童能夠將父母灌輸的概念與自己經歷過的概念區分開來,建立思維概念的結果和過程。在形成的初期是嘗試性的,通過“試錯”的方式慢慢摸索經驗,確立自己的認知態度。表現出理性、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情緒化的行為,通過尋找事實、處理數據、估計可能性和討論事實來嘗試更新決策。

兒童自我狀態反映了童年經歷形成的感受。可能是本能,可能是依賴,可能是創造,也可能是叛逆。像真正的孩子壹樣,有孩子心態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更喜歡直接的獎勵。妳可以從情緒化的語氣中分辨出這種心態,就像壹個員工向他的主管提建議時說:“妳總是在找我的茬!””說話的語氣慣了。

這三個自我與精神分析有本質區別。區別在哪裏?博文所說的自我人格的三個組成部分,其實是可以觀察到的。對於壹個成年人來說,他的壹個表現是基於父性自我,還是成人自我,還是兒童自我,都是可以清晰觀察和判斷的。當壹個成年人可能高興得手舞足蹈,也可能痛哭流涕的時候,那是在壹個孩子般的自我的控制之下。如果他很嚴格,要求很高,可以說是被壹個父母般的自己控制著。如果他冷靜得體,就被認為是在壹個成人般的自我控制之下。伯恩認為人的自我是實際觀察到的,而精神分析中提到的本我、自我、超我是主觀的,他認為這是不同的。但是,壹般認為他們還是有關系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提法解釋了精神分析的本我和超我這壹實際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因為父母對超我的表征、成人對自我的表征和兒童對本我的表征之間仍然存在壹定的關系。在健全成熟的人格結構中,自我的三種形態P、A、C應該占據同等的權重,它們之間相互聯系,沒有重疊。他的人格特點是身心均衡發展,社會公認的是非標準,獨立判斷,性格坦率,感情溫暖。鮑文認為,在壹個正常人身上,這三種成分並存,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得當。如果壹個人在適當的場合不能表現得適當,說明有心理汙染。

心理汙染的形式:

p汙染

壹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受其父性自我控制,父性自我在成人自我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P侵犯了a的領域,這種現象也叫偏見。他的人格特征是:無視事實和事物的邏輯,盲目地以先入為主的觀念為依據,以完全不相幹的論點為論據來維護家長式自我的地位,固執而固執。

汙染

這是兒童自我中形成的情緒或舊經驗在當下表達不及時造成的成人自我的汙染,也就是C汙染a的領域,這是因為過去痛苦的人際經驗形成的恐懼還沒有消除,導致了排斥和不信任他人的態度。感覺就是在極度的壓力下,曾經經歷過的貶義、失意、批判等事情重新出現,甚至是在“無人”的情況下,導致無視現實,白日做夢,這是外界壓力導致的壹種逃避心理。

p汙染A,C缺乏。

父母自我汙染了成人自我,排斥了兒童自我。這類人的典型特征是工作上責任心強,童年被嚴厲負責的父母壓制,童真的自我中很少有快樂的童真自我出現。這種人有很強的成就欲、道德感和責任感,過於冷漠、嚴肅、難以相處,給人壹種冷漠感。

c汙染A,P不足。

孩子的自我汙染了大人的自我,排斥了父母的自我。這種人因為父母早逝、離異或缺乏他們的愛,又沒有人教他社會生活所允許的行為準則,遭受了很多打擊和失敗,使他體驗到生活的殘酷和無情,懷有壹種仇恨,沒有羞恥感、遺憾感、尷尬感或負罪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a不工作

表現就是排斥成年人的自我。這種人通常是精神病患者,成年的自我不起作用,所以脫離現實,直接出現父親的自我和童年的自我,喜怒無常,搖擺不定,無原則,情緒起伏很大,行為完全受當時刺激的影響,任性孤僻。1.父親自我狀態的線索:

(1)語言線索:只此壹次,妳應該...妳不能...妳必須...;我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永遠記住…我告訴過妳多少次了?如果我是妳的話...在評價別人的時候,常用的短語有:愚蠢,調皮,搞笑,討厭,壞,荒謬,無厘頭,可悲,不,寶貝,懶,妳怎麽敢?好極了,好吧,好吧,怎麽回事?不會了。等等。

(2)身體線索:皺眉、撅嘴、用食指指指點點、搖頭、“驚訝”的樣子、用腳點點、雙手叉腰、雙臂交叉在胸前、緊緊握手、嘆氣、拍拍人的頭、豎起眉毛、清壹清嗓子作為警告、擡頭看天壹副不以為然的表情。

2.兒童自我狀態的線索:

(1)語言線索:我希望,我想要,我不會,我會,我不在乎,我猜,長大了,越大,最大,越好,最好,我不知道,我不在乎。

(2)身體線索:流淚、嘴唇顫抖、撅嘴、發脾氣、尖叫哀嚎、翻白眼、聳肩、垂眼、顫抖、揶揄、開朗、大笑、舉手要求發言、咬指甲、摳鼻子、不安地轉動、傻笑等。

3.成人自我狀態的線索:

(1)語言線索:為什麽,什麽,在哪裏,什麽時候,怎麽樣,個人想法是...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個人的意思是...通過什麽手段,相對的,真的,假的,可能的,客觀的,我想,我懂等等。

(2)肢體線索:在聽別人說話時,每隔三五秒眨壹下眼睛,可以通過面部、眼睛、肢體的不同動作來識別,表情坦誠。

總之,P代表了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要麽是高壓命令,要麽是收買脅迫,利誘等。使對方屈服;c代表孩子的天真、好奇、優柔寡斷、任性、依賴、率直、無助等。,而他們不敢給出明確的答案或反抗,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沒有清晰的認識;a的特點是自省,客觀,公正,講道理,為他人考慮,考慮因果,綜合各種條件,條理清晰,能發現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頭腦冷靜,不沖動,踏實。通過以上線索,可以分析判斷來訪者的主導自我狀態,客觀了解其人格結構的特點。1,平行傳播的特點是:P-A-C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互補的,只要刺激和反應是平行的,箭頭的方向就無關。這種形式的人際交往和諧順暢,要麽意見壹致,要麽壹個願打壹個願挨,交往可以無限進行下去。

並行通信的類型

PP vs PP:即雙方都以壹種有序或任意的方式評價和判斷事物。《出埃及記》刺激:我想壹下子徹底解決這件事。反應:應該是!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

AA對AA:雙方理性對待。例句:看起來要下雨了。回應:天氣預報是這麽說的。CC對CC:雙方都在抱怨自己的感受,並不是出於理性判斷。【舉例】刺激:父親是導演。反應:有什麽大不了的?我父親是導演。

PC對CP:壹方以長輩和權威的態度對待另壹方,另壹方也能欣然接受,相處融洽。舉例:怎麽了?這種小事我都做不好!回應:對不起,對不起,都是我的錯,以後不會了。

AC對CA:壹邊是幼稚,壹邊是理性。老公:這次崗位競爭很激烈。我真的很想放棄。老婆:仔細想想,想想自己的優點。

PA對AP:壹方雖然理性,但擔心自己控制不住,所以要求對方扮演P的角色,時刻監督防範。壹個丈夫準備戒煙,對妻子說:“如果妳發現我再抽煙,就把它扔掉。”妻子發現丈夫又抽煙了,壹邊說不能抽,壹邊把煙扔了。丈夫不好意思地笑了。

2.交叉通信

特點如下:在P-A-C互動圖中,刺激和反應處於交叉狀態,甲方發出信息後乙方的反應出乎甲方意料。這種形式的人際交往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情緒,關系緊張或交流中斷。

交叉溝通的類型

PC對AA:壹方希望別人理性對待他,但另壹方必須高壓或命令對待他。學生:這次,評價是三好。我有資格嗎?老師:妳學習成績差那麽多,還想評三好?

CP找AA談:壹方講道理,踏實,另壹方喜歡有氣質,感性。榜樣領袖:生活中有哪些困難?員工:得了吧,虛偽,什麽形式主義?

PC對PC:壹方以命令的方式對待另壹方,另壹方不服氣,以同樣的態度返回。丈夫:妳做的飯很難吃。妳需要改進妳的烹飪。老婆:妳什麽都不做,妳也沒有權利說閑話!

CP對CP:雙方都比較感性,喜歡吹牛和炫耀,喜歡和對方爭論,幼稚,溝通有交叉。學生:這個講座太差了,我不喜歡。老師:我要走了。自己來上課。

3.改善溝通

從交叉互動到平行互動的轉變

(1)用自己的A態激發對方的A態,形成AA交流。

(2)第壹,用平行溝通緩和矛盾(比如用自己的P態安慰對方或者用自己的C態迎合對方等。),然後用自己的A態刺激對方的A態。

例1:學生:老師,我有資格做這個評價嗎?(AA)老師:這次妳連評三好都不用想了!(PC)學生:這次評價三好的標準是什麽?(AA)老師:這次三好的評判標準是...(AA)

腳本分析

劇本分析是讓來訪者表演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分析,了解自己的人生態度、人生劇本、接受愛的方式和內容,進而對癥下藥,樹立健康的人生態度,讓自己快樂自由地生活。

互動分析療法述評

壹是理論和方法中使用的術語通俗易懂,定義明確,技術簡單實用,適用於個人咨詢和團體咨詢;第二,它可以讓來訪者意識到並理解他們在童年時因為內化而做出的早期決定。互動分析的理論和方法很容易與其他咨詢理論結合,如格式塔療法、行為療法等,效果不錯。

互動分析療法因過分強調認知的作用而受到批評。此外,雖然互動分析療法也強調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互惠關系,但與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不同。在實際的咨詢過程中,來訪者仍然無法擺脫咨詢師的操縱,交互分析理論也很少對咨詢過程中咨詢師的個人素質給予必要的關註,這也是交互分析療法的不足之處。

參考資料:心理咨詢理論與方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