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易經太極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易經太極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懂易經的都知道易經之上有太極。人們都知道李逸揭示了陰陽關系,但什麽是太極呢?什麽是陰陽?誰也說不清楚。我從思維的角度去探索太極及其奧秘,陰陽及其變化,發現它並不神秘,但它確實很深奧。

眾所周知,《易經》詮釋了陰陽關系。太極給人的感覺是壹個“神秘”的詞,而這個“神秘”的詞給人壹種永遠無法掌握的深不可測的含義,讓人望而卻步,很少有人涉足。如何能從思維的角度深入太極,發現它的奧秘,後面會講到。在這裏,我將直接討論太極的原理和陰陽的真諦。

首先,太極的旋轉和神秘。

易經中的陰陽變化是陰陽互相追逐,陽極歸陰,陰極歸陽,周而復始,永不停息。氣候上的四季是周期性的,是典型的陰陽變化。太極是陰陽對立造成的反復運動,稱為太極紡紗機。由於太極旋轉機對事物影響深遠,為了區分陰陽對沖旋轉機的膚淺圖形理解,古人用“玄”字代替“玄”字,以揭示太極旋轉機的深刻性。所以《太極玄機》比《太極紡紗機》更側重於這種機制對事物的深刻影響,而《太極紡紗機》則側重於陰陽對沖本身的旋轉機制。《易經》陰陽變化運動的動力來自太極的陰陽對立,所以《易經》的變化是由太極的旋轉決定的,是太極奧秘的壹部分。為什麽陰陽對沖?這個問題將在《陰陽真諦》中討論。

“太極”是什麽意思?“極”就是終點,不能再多了。“太”的意思是從極點往下,上面什麽都沒有,下面的壹切都和這個極點有關。太極的意思是宇宙萬物的運動都和這個陰陽對沖有關,其他的什麽都找不到。換句話說,在東方文化中,太極揭示了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動力之源!西方人想不通地球自轉的初始動力從何而來,就開玩笑說是上帝把它踢來踢去的。現代科學還沒有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但是中國古人的太極原理已經揭示了這壹點。可見東方人的思維真的很深刻!

二、太極的原理和真諦。

我們從太極圖的旋轉可以看到,有兩個紅黑交織的“小豆點”,紅代表陽,黑代表陰。它的旋轉可以是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也就是說時間可以向前向後流動。因為運動是以時間為標誌的,所以逆運動就是時間的逆。

看太極圖,紅頭上有黑點,說明極紅是黑的開始,黑頭上有紅點,說明極黑是紅的開始。這種內涵被稱為陰陽易,從而產生了易學。中國古人在易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導致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數學中的深刻應用。所以易經上有太極。李逸在太極旋轉的陰陽圖中,無視其陰陽對沖,專註其追求陰陽,失其旋,得其變心。李逸是太極的靜觀。他看到的不是太極的旋轉,而是陰陽的變化。

然而太極的真諦在於她的動態觀,即他的紡紗機。從動態的角度來看,太極的紅點和黑點是“相擁”的意思,與李逸的意思完全不同。太極的運動是陰陽的碰撞,這是她運動的形式,但她碰撞的目的不是要和對方分手,而是要互相擁抱,這是她運動的屬性。就像兩個久別重逢的戀人,壹見面就相見。這個動作叫做“陰陽碰撞”。他們見面的目的是“擁抱”,而不是分手。相遇是它們的運動形式,相擁是它們的運動屬性,也就是它們相遇的行為過程的運動意義。這種戀人之間為了“相擁”而“碰撞”,是壹種具有最美屬性的運動過程。“相互包容”的含義是和諧、融洽、融合。因此,太極紡紗機不僅具有外部的碰撞和旋轉,還具有內部的環抱特征,意義重大。太極的碰撞促進了事物的運動,太極的擁抱凝結了事物的形成。所以太極揭示了有壹種力量主導著宇宙萬物的運動和凝聚。這種力的特點是與陰陽“對沖”產生運動變化的力,與陰陽“擁抱”產生相互依存、共存的關系,具有萬物最佳的運動特性。任何東西的運動都能找到讓它運動的太極紡紗機。後面的討論會有很多案例分析,這裏就不細說了。

在這裏我想指出的是,既然事物運動的背後有阿泰智紡紗機,為什麽人類的文化和物質還在腐化?其實人類歷史上對太極的認識只是從太極的靜態觀出發,根本不知道太極紡紗機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們得到的只是太極運動的“形式”,而不是太極運動的“本質”。當事物的運動只有太極紡紗機的形式,而沒有太極紡紗機的特征,只有太極的功能,但事物的運動永遠有運動屬性,事物的運動會受到太極的制約,但沒有太極的制約,就會產生大量的運動屬性,這些運動屬性不是很美,很美,甚至很差。這種不好的體育屬性的外在表現就是我們看到的文化和物質的腐敗。

如果不了解和掌握太極紡紗機的真正含義,太極的奧秘就會被神秘化。所以人類歷史上對太極的認識總是認為“既玄又玄”總是不著邊際。對太極的迷戀是人類文化和物質腐敗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見,太極玄寂的意義是如此深遠,太極玄寂的內涵是如此廣泛!

太極出,李逸退,這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易易的健忘在於他太極的不完整,他不講運動本質的理論缺陷決定了他也是壹個成、存、壞、滅的理論。太極原理壹出,易經理論就失去了意義。太極以其完美的運動原理,必將推動人類社會走向光明的未來。未來人類文化可能會有成功、住房、發展不好的周期,但不會再有“滅絕”了。太極不失文化,而且會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因為它有最好的運動特性。

第三,陰陽不分論

現代人無法理解陰陽的真正含義,因為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古代定義陰陽的人完全不同。現代人問陰陽,總會問“陰陽是什麽?”“陰陽的物質構成是什麽?”壹直想搞清楚“陰陽是不是壹種未被發現的最終粒子,可以構成壹切?”其實這些問題在理解陰陽的意義上完全跑題了。說得更嚴重壹點,他們根本“不相幹”。

眾所周知,所有物質都有物理性質。鋼鐵堅硬,瓷器易碎,棉花柔韌...這些都是物理性質,但都是個別的或範疇的物理性質。這些物理性質是物質本身所具有的,反映了物質之間的功能差異。事物總是在運動的,運動最基本的表現就是成對之間的相對動作,以及事物運動的性質(如速度、力度、高度等。)都在這種比較中顯露出來。在茫茫大海中行駛,如果沒有航標燈、其他船只、島礁等等作為參照,妳根本感覺不到自己的船在高速行駛,很多坐過船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也就是說,帆船運動中如果沒有參照物,就無法表現出自己船的快慢運動特征。這種比較運動的方法叫做“相對性”,“陰陽碰撞”就是這種相對性的思維方式。

陰陽是對立統壹的。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陽就沒有陰。就物質而言,有硬的物質就會有軟的物質,這與軟正好相反。如果所有的物質都是同樣的硬度,沒有軟的東西可以與之相比,那麽就不會有硬和軟的概念。換句話說,物質的軟硬只有在比較中才能顯現,陰和的概念只有在消極事物和積極事物的比較中才能成立。

事物的陰柔與陽剛並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而是在各自屬性的比較中的交叉引用差異。比如比較鐵、木、火,把鐵扔在木頭上會對比鐵的強弱和木的強弱的相對關系,把鐵扔在火裏會對比火的強弱和鐵的強弱的關系。在陰陽的概念裏,強的是陽,弱的是陰。鐵在前壹種情況下是正的,在後壹種情況下是負的,並不固定為絕對的正或負。所以,事物的陰柔和陽剛不是固定在事物上的,只能在兩個事物相互作用的對比中建立。利用相對性原理,我們可以把陰陽看作壹種坐標系來分析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們是浮動的或者虛擬的坐標系。這個坐標系出現在事物有兩兩對比的時候,沒有事物的兩兩對比就不存在。

這種陰陽坐標系是對事物運動中兩者的對比所反映出來的事物的屬性進行度量和分析,與事物本身的屬性有關。鐵和木的陰陽分析反映了鐵比木硬的紋理特征;火與鐵的陰陽分析表明,火可以改變鐵的功能特性。在陰陽的定義中,陽剛是事物強、剛、動、上的物理象征,陰柔是弱、柔、靜、下的物理象征。比如物質和精神的陰陽屬性,精神是無窮無盡無形的,屬於陽剛,物質是固定有形的,屬於陰柔;精神裏面,堅強的意誌是積極的,怕艱難困苦的是消極的。這些都說明陰陽的確定與事物本身的特性有關。

陰陽系雖然是壹個虛擬的坐標系,但是因為是虛擬的,沒有實際的邊界,可以在物質和精神之間浮動,所以可以測量和分析物質和精神的運動,這是陰陽思維和分析的最大優勢。在東方文化中,我們經常看到中國古人總是把物質和精神混在壹起,比如“天人合壹”、“人體是小宇宙”、“病從心起”,因為中國古人的思維是物質分析,而不是物質分析,他們看到的是物質和精神的* * *特性。現代人用物質分析思維去理解中國古人在物質分析思維下的觀點,當然是看不透的,因為思維方式相差甚遠。

眾所周知,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其實這是陰陽原理的體現。為什麽消極和積極會相遇相擁?換句話說,太極為什麽不停的旋轉?這是由陰陽的特性決定的。陽性是事物湧動的象征,陰性是事物收縮凝固的象征。沒有陰性的束縛,陽性就會消失,沒有陽性的激活,陰性就會死亡。所以兩性對對方的特點都有需求,這種需求就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所以陰陽相擁是陰陽特質相互需求的本能反映;陰陽碰撞是陰陽擁抱激發的動作;陰陽的旋轉是陰陽互相擁抱的平衡力量的結果,不突出,不收縮,不離位,所以是正圓旋轉。具體來說,從太極圖來看,紅點和黑點是分開的,不是重疊的;從兩個“小豆穴”呈現的流體運動來看,紅色從尾尖向圓頭運動,黑色從尾尖向圓頭運動,方向相反,方向錯誤。另外,紅點和黑點之間“擁抱”的吸引力告訴我們,這種運動會產生旋轉。

四五個元素讓李逸完全偏離了太極。

金、木、水、火、土被古人稱為五行。五行也講性,不分好壞,是劃分陰陽過程的五個層次:火為極陽,金為陽中之陰,土為陰陽混合,木為陽中之陰,水為極陰。五行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易經》的太極含義,把太極的陰陽對立運動變成了五行互擾運動,大大削弱了《易經》中太極旋子的運動制約,只留下了《易經》中太極旋子的壹個表面圖式,太極旋子和太極玄機已經消失。

五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和文化特征。因為五行在陰陽兩極是分層次的,壹方面,人們更難看到陰陽的碰撞運動,看不到事物運動的原因和本質。另壹方面,人的思維局限於五行,走不出五行。如果妳走不出五行,妳就忘記了陰陽的本義,看不到陰陽的真諦。看不到陰陽的真諦,就看不到太極紡紗機。從中國數學的方法可以看出,六爻、奇門、六壬、太乙、八字、指南針等。都滲透了五行和天幹地支。天幹地支從“天”“地”的大分類來劃分五行,天幹支配地支。從天幹地支的關系中,還是能看到太極紡紗機的影子,只是太隱晦了,不容易看出來。人們註重天幹地支的含義。因此,五行使李逸偏離了太極的奧秘。五行被廢也是必然的歷史趨勢,因為五行在文革中被徹底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