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壹戰線中實施“凝聚工程”,可以更好地團結不同黨派、民族、階級、群體和各界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廣泛支持;能夠更好地兼顧不同社會成員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可以最大限度地團結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可以進壹步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把統壹戰線的廣大成員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
在統壹戰線中實施“凝聚力工程”,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凝聚人心和力量,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基礎,以中華文化為紐帶,努力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級關系和海內外同胞的和諧, 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實施“凝聚力工程”的任務。
(壹)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多黨合作的政治準則,加強中國* * *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建設,鞏固和發展中國* * *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格局,實現中國政黨關系的長期和諧;
(二)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團結奮鬥和各民族繁榮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使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離不開彼此的思想深入人心;(三)認真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妥善處理信教群眾、不信教群眾和信教群眾的關系,抵禦境外宗教滲透,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四)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壹切積極因素,激發各方面的創造活力,堅持充分尊重、廣泛聯系、加強團結、熱情幫助、積極引導的方針,切實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工作,引導他們愛國、敬業、誠信、守法、奉獻,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五)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不斷增強廣大港澳同胞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密切同臺灣省同胞的聯系,贏得臺灣省民心,共同努力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鞏固和發展兩岸和平穩定關系,實現祖國和平統壹;匯聚海外華人的心、智慧和力量,努力實現海外華人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增強海內外全體華人的團結和凝聚力。
要積極打造“凝聚力工程”的有效載體。在繼續用好光榮事業、智力邊疆支教、溫暖工程、“祭掃黃陵墓”、“海外遇見中國”等有效活動和載體的同時,按照地方中心工作要求,堅持體現自身優勢、突出地方特色、體現統壹戰線特色的原則,積極探索和打造新的載體。要組織和支持統壹戰線成員發揮各自優勢,探索建立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新載體;探索建立有效加強統壹戰線成員思想引導、形成和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載體;探索建立激勵統壹戰線成員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積極扶貧、奉獻社會、建立和諧勞動關系的新載體;探索在壯大愛國力量、反獨促統、贏得臺灣省民心、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發展、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等方面建立新的載體。
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在凝聚力工程中的作用。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基,倡導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理解包容等統壹戰線文化理念,堅定統壹戰線廣大成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鞏固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倫理道德,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海外華文教育,切實增強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的向心力;支持和保護優秀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豐富和發展多元壹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引導宗教界挖掘和弘揚宗教文化的有益內容,形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宗教文化;鼓勵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要求各級統戰部門切實加強對“凝聚工程”的領導。要精心策劃,精心組織,運用多種方法,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凝聚工程”的社會影響力,使之成為統壹戰線的品牌工程;要加強對“銜接工程”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支持,探索建立長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凝聚工程”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