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比亞迪為滴滴定制了網約車D1。車企真的會成為出行平臺代工廠嗎?

比亞迪為滴滴定制了網約車D1。車企真的會成為出行平臺代工廠嗎?

滴滴D1給汽車行業敲響了警鐘。這款車不僅改變了產品定義,還拋出了出行服務平臺和制造業平臺的矛盾。誰將是未來的主導者?

2018年4月,滴滴在洪流聯盟願景中提到“聯合開發新壹代專為享受而設計的汽車,推動規模化運營”。

2020年6月,11,滴滴與比亞迪合作發布首款定制網約車D1。

937天後,射出的箭終於折回。

滴滴和比亞迪,壹個出行服務平臺,壹個制造行業平臺,第壹次以聯合開發的形式醞釀D1車,其實對行業觸動很大。

滴滴D1是什麽車?

車長4390mm,軸距2800mm,軸距與車長之比達到63.8%,充分發揮了純電動平臺的獨特優勢。

寬度1850mm,高度1650mm,視覺上“寬,不細”,也屬於電動車的典型形態。

車廂內的空間可以最大化,空間是網約車的核心訴求。

滴滴是產品設計需求的提供者,因為他們擁有海量的數據,能夠站在司機和乘客的場景需求角度思考問題。所以滴滴D1的產品定義很排外,壹切為了* * *。

駕駛座黑色,耐臟,堅硬,有腰撐和肘撐,註重支撐,緩解長時間駕駛的疲勞。

乘客的座椅是白色的,幹凈的,柔軟的,舒適的,換來的是乘客的好心情和舒適的體驗。

在中央扶手處,司機特別配備了壹個便攜式公文包,方便存放壹些物品,比如文件、藥品、紙巾等。

對於後排乘客來說,前排座椅的背板上有杯架、掛鉤和USB接口,包括壹個帶影音娛樂功能的顯示屏,和航空座椅的設計非常相似。同時腿部空間和頭部空間都相當寬裕。

這款車的右後門是推拉門,不僅鼓勵用戶坐在後排,還鼓勵用戶通過右後門上下車,而且非常方便,由駕駛員控制,享有壹定的尊嚴感,不會急於開門,與闖入的自動擋汽車、電瓶車發生碰撞。

在窗戶前面,會有壹個“接待燈”。當司機接單時,乘客將收到壹個匹配顏色的提貨燈。所以網約車來了,不用問司機是哪輛車,也不用盯著車牌找車,司機也不用濫用雙閃燈。這是非常典型的用戶思維。

後排乘客座椅具有加熱功能。最重要的是,乘客可以遠程設置車內空調的溫度和風量,開啟後座的加熱功能。這是壹個很暖心的冬天叫網約車的設計。

當然,這款由滴滴和比亞迪聯合開發的汽車,其汽車系統來自滴滴,叫做DIIA系統。設計初衷是為了讓駕駛者擺脫對手機支架的依賴。理論上,司機可以通過語音交互完成壹些操作,而不需要點擊屏幕。

滴滴實現了司機和乘客的“痛點需求”。在現有量產車型無法解決的前提下,聯合開發壹款專為* * * *設計的車型,可能是最合適的方式。

▎為什麽是迪迪?

從安全問題的泥潭中,跋涉而來的滴滴今年做了兩件事。

先是6月底,在上海舉辦了壹場自動汽車駕駛的央視直播;二、10月底,165438+發布了這款定制的網約車D1。

圍繞出行市場,滴滴的布局越來越清晰。

滴滴有後置的橙視系統,可以采集駕駛場景信息,然後通過算法篩選,將實際場景導入仿真引擎,進行自動駕駛算法訓練。

隨著D1定制網約車的出現,橙視系統由後置變為前置,滴滴可以更深入的參與壹些場景應用。

比如滴滴可以根據車輛當前的續航裏程,有針對性的發送訂單。當車輛續航裏程不足時,還能為駕駛員規劃最佳路線,實時監控車輛健康狀況,減少不必要的拋錨事故,變相提高運營效率。

隨著技術的發展,自動駕駛的普及成本會越來越低。滴滴決心在自動駕駛領域找到領先地位。無論是技術輸出還是技術合作,都將是新的盈利點和制高點。同時有了深度參與的自己的“硬件”,替代和應用會更加直接和暢通。

總之,滴滴D1為自動駕駛提供了壹個子結構,空中樓閣不是沒有基礎的。

站在今天,滴滴有新能源的承諾。預計十年內推廣新能源汽車10萬輛。按照這個節奏,每年有654.38+0萬輛的置換缺口。滴滴D1是第壹步,未來會有更多D系列車輛加入。

滴滴的主要出行業務最終還是服務業。滴滴D1真的要提升滿足司機和乘客的雙重需求,這也成為了產品定義的初心。

這裏有三個主要原則:

1,優化體驗和第壹部分提到的場景設計都是出發點。

2,保證安全,橙視系統內外都有視頻,爭議有理有據。各種駕駛輔助系統減輕駕駛壓力。

3.在這裏建立壹個新的商業模式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滴滴D1可能以租賃的形式運營,嘗試按裏程付費。進壹步思考,裏程付費可能會以梯度的方式實施,引入更多的獎勵機制。

車輛還是重資產,但是這個重資產會分散。司機不用承擔車輛資產。每天開車就像上下班壹樣,賺的是每公裏的差價。當車輛達到壹定的使用年限,或者達到壹定的利潤預期,甚至可以進入回收渠道。

畢竟作為商用車,電池是最需要更換的,但是其他部分可以用很長時間。滴滴可以勇敢嘗試,當然相關法律法規需要更新。

▎為什麽選擇比亞迪?

在很多分析觀點中,其實忽略了壹個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比亞迪。

在滴滴的聯盟中,有很多主機廠,但只有比亞迪願意為滴滴定制車型,有能力生產量產產品。

毫不誇張的說,比亞迪是作為供應商最有潛力的車企。這並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而是顯示了比亞迪技術能力的完備性和靈活性。

比亞迪的e平臺本來就是開放的。妳不僅可以自己造車,還可以靈活的為其他角色造車,包括滴滴和豐田。

以前汽車是純粹的機械集合體,所以“硬件集成商”非常重要,形成了以車企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汽車公司會建立壹個品牌,並在該品牌下銷售商品。

但未來汽車的屬性將從“硬件”向“硬件+軟件+服務”轉變。顯然,硬件不再是中心,而將退居“水貨供應商”的地位。

那麽,誰來跳出來整合資源呢?可能是壹如既往的汽車品牌,他們代表的是制造業平臺,也可能是滴滴這樣的出行服務平臺,可以提出非常定制化的場景用車需求。

爭奪焦點的鬥爭將會繼續,無論是公開的還是不公開的。

比亞迪其實看得很清楚。圍繞汽車的市場不超過兩個,私家車市場和網約車出行市場。

目前私家車市場絕對占主導地位。但是我們可以從長計議。當自動駕駛越來越可靠,成本越來越低的時候,我們還需要那麽多私家車嗎?

不管多久,市場份額的天平最終都會傾向於網上約車,或者* * *準確的說。我們壹直在等待壹個商業模式的落地。送車主上班後,壹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會被改造成* * *網約車,在路上發揮最大的價值。

聽起來很美,但不可能,但這不就是我們所努力追求的高度智能高效的社會嗎?既然這蛋糕這麽好吃,為什麽不帶頭呢?如果妳有實力提供定制化的硬件服務,妳還用在乎誰占優勢嗎?

▎在結尾寫道

未來汽車產品的演進方向是從聯網到線上,最終實現賦能,通過數據的有效利用,實現汽車能力的質變。基於這個判斷,未來汽車行業將誕生出行行業平臺公司,出行服務平臺和制造行業平臺將被打通。

前者連接海量用戶,聚集生態夥伴,打通碎片化、孤立化的出行需求;後者集成智能制造系統,完成大規模私人定制,打通“設計-生產-服務”全鏈條。

出行服務平臺和制造業平臺誰來主導?就看誰能全面開放,把大量用戶和生態夥伴連接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出行服務公司的機會比較大,滴滴走在前面,而傳統汽車廠商雖然面臨困境,也在努力轉型。

硬件服務也是未來汽車產品的關鍵部分,術業有專攻。比亞迪作為制造業平臺,其實是很透明的。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