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業發展前景分析如下。
1.工業旅遊和農業旅遊將蓬勃發展。
在旅遊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主要以遊覽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為目的。隨著教育、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的旅遊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21世紀,人們的旅遊需求正在向多層次方向發展,因此工業旅遊和農業旅遊將成為新的熱點。
(壹)工業旅遊的興起
所謂工業旅遊,就是專門參觀工業企業的生產線、生產工具、產品、工廠。工業旅遊起源於20世紀的法國,當時雪鐵龍公司讓遊客參觀其生產線,欣賞其汽車生產技術。後來,世界各地著名的現代工業企業紛紛效仿,汽車、鋼鐵、飛機、釀造、飲料、陶瓷等行業紛紛開啟生產流程,讓遊客大飽眼福。即使在美國,生產美元的印鈔廠也對遊客開放。對於遊客來說,參觀工業企業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最初是出於好奇。後來在參觀中,他們收獲了很多知識,開闊了眼界,尤其是對專業愛好者,加深了對生產企業的了解。對於工業企業來說,不僅可以獲得壹定的收入,還可以通過旅遊等宣傳,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花錢也能起到廣告的作用。因此,工業旅遊的發展將勢不可擋。
在中國,90年代以前,工業企業很少對外開放,90年代以後,工業旅遊悄然興起。比如神龍汽車、可口可樂等知名企業都向遊客開放生產車間;青島海爾集團和青島啤酒廠、南京熊貓集團、柳州兩面針集團、浙江農夫山泉公司都讓市民參觀。南京還推出了鋼鐵是如何煉成的工業旅遊線路,讓遊客了解南鋼最先進的生產線。
工業旅遊在中國的出現填補了中國旅遊產品的空白,為旅遊業的發展拓寬了思路。通過工業旅遊,宣傳了工業企業的產品和品牌,提高了工業企業的知名度;同時也滿足了遊客對工業品牌的需求,讓遊客對現代工業的內涵有了新的認識。因此,工業旅遊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青睞和歡迎,並將成為新世紀旅遊活動的新熱點。
(二)發展農業旅遊
農業旅遊和工業旅遊不壹樣,兩者差別很大。與工業旅遊不同,農業旅遊側重於參觀和學習,增加現代科技知識。其內涵豐富多彩,不僅包括鄉村風光之旅、山村水鄉休閑度假,還包括親自參加農業勞動、體驗民俗的活動。因此,農業旅遊是壹項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性休閑娛樂活動。
中國的農業旅遊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始於大中城市的郊區。其目的是讓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體驗田園生活和田園風光,放松單調的工作生活形成的壓抑情緒。周末,5月11日的春節和學校實行的寒暑假制度,讓人們的閑暇時間與日俱增。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農業旅遊的隊伍中,推動了中國農業旅遊的發展,成為21世紀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又壹新熱點。
農業旅遊的內涵極其豐富,山村水鄉自然景觀、鄉村生活景觀、民俗風情景觀、農村居民聚落景觀、農業生產景觀等,構成了旅遊的又壹道亮麗風景。正因為如此,21世紀中國農業旅遊將出現以下新趨勢。森林公園熱。它以森林公園鳥語花香的環境、幹凈清新的空氣、美麗茂密的樹木吸引遊客體驗回歸自然的情趣。2.農業公園熱。它以展示種植、養殖和飼養的生產技術和過程為導向。如農業生態園、科教農業園、植物園等。3.民俗與懷舊。它利用具有地域文化、民俗風情、民族風情的村落,讓人們住農家樂房,吃農家飯,幹農活,充分享受濃郁的鄉風民俗文化。這些熱點讓農業旅遊達到了“在農業園裏找田園風光,領略民俗風情,享受田園風情”的效果。
2.休閑旅遊將成為旅遊業的新景觀。
什麽是休閑旅遊?簡而言之,就是休閑旅遊。它更註重旅遊者的精神享受,強調壹定時期內文化創造、文化欣賞和文化建設的存在狀態;它通過人的行為、思想、情感來營造文化氛圍、傳遞文化信息、構建文化意境,從而達到個體身心、意誌的全面完整發展。人們通過身體放松、競技活動、藝術欣賞、科學好奇心和接觸自然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基於旅遊的行為興趣,如休息、娛樂,或學習、交流,或欣賞自然,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即獲得壹種身心的娛樂,追求好奇心,豐富個性等需求。休閑旅遊也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增強愛護和保護自然的意識。因此,休閑旅遊不同於普通旅遊,它將傳統的旅遊概念從內涵延伸到外延。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將使未來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變化。新技術和其他趨勢可以使人們在休閑上花費越來越多的時間,休閑的中心地位將得到加強,人們的休閑觀念將發生本質變化,休閑產業從業人員在經濟和產業結構中的比例將會增加。
從我國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來看,休閑顯然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之壹,成為社會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標誌著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標誌著人們從滿足現實的基本需求轉向向往精神生活;它標誌著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傳統的生產-消費模式逐漸轉向消費-生產模式。標誌著人開始從有限發展到全面發展的歷史階段。
1.隨著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人們開始轉向對文化精神的消費和追求,把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在休閑上,消費的投資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比如買書、接受各種技能培訓、健身美容、旅遊、欣賞等等。以下是對海澱區居民文化消費的抽樣調查。從65438到0998,海澱區居民在以下八大類文化消費項目中的占比情況如下:平均文化消費總額已占家庭收入的28.4%,其中旅遊居首位,占家庭消費總額的45.1%;業余培訓教育位居第二,占比14.1%;收集或集郵等個人愛好占支出的13%;訂閱報紙或買書為7.5%;家庭文化裝飾6.7%,藝術娛樂欣賞5.2%;體能與欣賞為4.9%;獲得的信息為3.5%。據此推測,到2010年,中國的恩格爾系數有望下降到40%以下。人們的行為動機會在更大程度上選擇文化精神生活的享受。
2.“先生產,後生活”的傳統觀念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尤其在中國,傳統觀點認為只有生產才能創造價值,生活和消費不能。所以這些年來,政府的政策導向和資金投入主要在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人民壹直在物質匱乏中掙紮。隨著“過剩經濟”的到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生活”和“消費”在發展經濟中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研究休閑的西方學者曾說“休閑從來都是合理的,因為它有利於生產——如果沒有夜生活和周末,娛樂業就會崩潰;沒有假期,旅遊業就會衰退。事實上,使工業資本主義成熟的是休閑而不是勞動。在這裏,休閑的合理性展露無遺。"
傳統的工作和休閑的概念已經模糊。由於互聯網的出現,傳統的工作觀念和工作的時空界限被根本打破。在未來社會,休閑將成為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人們既在工作,也在休閑;它不僅是勞動價值的體現,也是勞動價值維持的實現。托夫勒早就指出:“大量勞動者長期從事平均每周只有3-4天的有償勞動。他們用半年或壹年的時間接受教育或自娛自樂。壹旦我們意識到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生產他們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上,舊工作和空閑時間的區別和界限就會消失。”[2]正如成思危教授指出的,辦公時間可以靈活掌握,辦公地點也可以設在家裏,這樣會提高效率,同時也有更多的閑暇時間去旅行。
註:中國聯合市場研究網(我在做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