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目前,沈陽大學是在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重組的過程中,由多所學校組建發展起來的。其中沈陽工業學院、新民師範學院前身為1906成立的奉天工業學校、新民公學。百年辦學歷史中形成的“創新求新”的開拓精神,“開民智,實業報國”的愛國情懷,“興學育人,英才輩出”的品格,“勤政廉潔”的良好校風在長期辦學中得到了有效傳承。從65438到0997,學校順利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開始進入規範化建設和穩步發展階段。2003年,學校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首批3個碩士專業點立項,提高了辦學水平。2005年6月,新壹屆黨委提出了“把學校建設成為壹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綜合性地方大學”的目標。2006年7月,學校黨委審時度勢,適時提出了“狠抓內涵建設”的要求。從此,學校進入了全面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辦學水平的新階段。
[編輯本段]辦學條件
學校有王華南街-聯合路、小河沿、崔雯路、新民(獨立校區)四個校區,其中前三個校區占地面積5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0.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65,438+00,202,670元;學校圖書館占地面積22600平方米,擁有紙質圖書1,447,000冊。建成沈陽大學總面積7.07萬平方米的室內體育館和室外運動場;學校現擁有137多媒體教室和114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學校秉承“敬德好學,誠信勤奮”的校訓,秉承“青春、健康、和諧、奮進”的理念,舉辦了文化節、科技節、運動會、社團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並先後榮獲“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遼寧省文明單位”、“遼寧省文明校園”。
[編輯此段]學科和專業
學校有10個碩士專業,52個本科專業。有經濟學院、政法學院、師範學院、體育學院、外國語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理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國際商學院等16個本科學院和外語、社會科學兩個基礎教學部。
[編輯此段]教學人員
學校有1,031專任教師。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3.3%。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93人,省市“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2人,遼寧省高校傑出人才支持計劃人選2人,榮譽傑出專家1人,優秀專家3人,百名科技創新專家7人,全國模範教師1人。寶鋼優秀教師7人,省市優秀教師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人,遼寧省名師1人,遼寧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8人。
[編輯本段]科學研究
“十五”以來,學校承擔科研項目47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0項(含973計劃1、863計劃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5項),省部級項目293項,橫向項目307項。科研經費總額達5956萬元,其中2003年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86位,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6位。“十五”以來,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學術成果獎15項。發表學術論文5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300余篇;出版各種書籍507本。學校還設有科技研究中心,下設8個研究所,包括1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2個省屬高校重點實驗室。建立了中國第壹個清代文化研究院和二戰盟軍沈陽戰俘營研究室。
[編輯本段]人員培訓
辦學規模逐步擴大並達到基本穩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繼續教育和國際教育並舉的多類型、多層次辦學格局。截至2007年8月底,學校有65,438+05,764名全日制學生。招生區域已覆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源質量逐年提高。十五以來,學校已培養畢業生3萬余人,成為沈陽、遼寧乃至全國的生力軍。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湧現出了壹批又壹批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總經理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英凱;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獲得者宋立秋等壹批優秀畢業生。三年來,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
[編輯此段]外匯
學校註重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新西蘭、日本、韓國、臺灣省和香港等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所高校和教育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在遼寧省率先建立國際商學院,與西俄勒岡大學、威爾士大學等10多所國外高校合作。在過去的三年裏,有500多名外國專家來這裏參觀、教學、講學或進行科研合作。學校先後派出22名訪問學者和教師出國留學、合作科研,培養各類留學生548名,促進了學校教學和學術水平的提高。
[編輯本段]部門設置
經濟研究所
沈陽大學經濟學院創建於1998,是沈陽大學比較穩定的學院之壹。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沈陽財經大學的經濟貿易系、國際貿易系、金融系、計劃統計系,成立於1985。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已成為沈陽大學辦學層次最全、學生人數最多、重點學科和碩士學位較多、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成果顯著的主要學院之壹。學院設有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統計學(含統計學和國民經濟管理)5個本科專業;沈陽大學校區有產業經濟和金融兩個碩士專業;校級研究基地--沈陽大學城市經濟研究所。該學院是沈陽大學招生規模較大的學院之壹。學院下設五個系:經濟系、金融系、金融系、統計系、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和壹個專業外語教研室。現有教職工70人,其中專任教師53人,其中教授職稱8人,副教授職稱24人,博士學位7人,在讀博士學位6人,占60.4%,865,438+0.1%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65,438+02具有碩士研究生導師。學院還聘請了壹些國內和省內著名的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師。學院有先進的資料室和教學設備。資料室有4000多本專業書籍和50多種期刊。有計算機、語音實驗室、空乘化妝實驗室,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政治科學和法律研究所
政法學院設有法學、思想政治教育、法律事務專業(專科)。醫院有34名教職工。現有教師2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講師10人,助教2人。博士3人,碩士14人,3人在讀碩士。在教學中堅持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並重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註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深入分析問題和正確處理問題的能力。近年來,法學專業為公安機關、企事業單位、律師、公證等部門輸入了大量法律專業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批教師、公務員和企業管理者。
師範學院
2005年7月,師範學院由原沈陽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原沈陽大學師範學院小學教育分院及大部分教育部門組成。目前,師範學院有66名教職工和997名學生。教職工中,教授3人,副教授34人,博士1人,在讀博士2人,碩士17人。它有四個專業:學前教育、初等教育、應用心理學和教育學。五個系:教育系、學前教育系、小學教育系、心理學系、教師技能教研室。基本完善了教師技能培養體系,建立了六個教育實習基地。我院小學教育專業在全校54個專業中入選5個試點專業,連續兩年獲得學校* * * 20萬元資助的專業建設專項支持。從2005年9月開始,學院先後成立了教師劇社、書畫社、李新芳心理社、藝韻大學生藝術團、陽光網絡社、文學社、體育健康社、禮儀社、挑戰者棋社等9個學生社團。師範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科學、民主、開放的教育;以“敬德知行,親民敬物”為指導,以“學高為師,為人師表”為己任;堅持“技術性、學術性”原則,體現師範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特色。面向地方教育發展,結合我院實際,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本科教育為基礎,加強管理,開拓創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辦出學院的人才培養特色。
體育學院
體育學院擁有壹支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敬業精神強的教師隊伍。教職工89人,其中教師75人,教輔和後勤管理人員13人。教師隊伍中教授4人,副教授48人;有1個博士,7個碩士;2名客座教授。國際級教練2名(健美操),國家級教練3名,國家級裁判7名。學院承擔表演專業(體育藝術表演方向)、體育教育(師範學校)、體育服務與管理等專業教學和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在校公共體育教學任務以及繼續教育。學院非常重視體育理論研究的前沿和應用。學院教師結合工作實踐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名教師參與了國家“十五”和“十壹五”體育健康研究項目,全院教師每年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學院組織的校運動隊在參加國家、省、市體育比賽中成績斐然。學校男女板球隊獲得全國板球錦標賽(沈陽賽區)第二名,其中女隊3名隊員入選國家女子板球隊,赴馬來西亞打亞洲杯。健美操隊獲得全國健美操錦標賽第六名;東北三省健美操比賽獲冠軍;獲全國萬人健美操運動標準比賽最佳團隊獎;獲得遼寧省第九屆運動會大學生專業組健美操冠軍。我院田徑隊在遼寧省和沈陽市春季全國長跑比賽中獲得男女團體冠軍。獲得沈陽市大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第壹名;學校田徑隊獲得省大學生運動會第三名;我院大學生散打隊獲得遼寧省大學生散打比賽團體冠軍。學院下設公共體育、體育、社會(人文)體育三個系,學院辦公室、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場館管理中心四個辦公室、九個教研室。還建有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心和體育專業解剖學、生物化學、生物力學綜合實驗室。學院擁有可容納3000名觀眾的文體館1個,綜合訓練館3個,國際標準田徑場館1個。南、北、東共1個運動場地,其中網球場1個,籃球場21個,排球場17個,簡易田徑場2個,足球場2個。
音樂學院
沈陽大學音樂學院成立於1985,是沈陽市中小學音樂教師職前教育和職後培訓的重要基地。是遼寧省培養各類藝術人才的集散地。沈陽大學音樂學院位於風景秀麗的南雲河畔,毗鄰小河沿公園,校園綠樹成蔭,寧靜祥和。音樂學院擁有獨立的鋼琴樓,近百個琴房,功能齊全的音樂廳,寬敞的教室,合唱排練教室,先進的MIDI教室,多媒體欣賞教室,通俗唱法教室。資料室裏有管弦樂器、民族樂器,還有多年積累的著名演奏家、歌唱家、指揮家、著名管弦樂隊演奏的大量書籍、音像資料和不同歷史階段的音樂作品,保證了教學、科研、排練、演出的順利進行。沈陽大學音樂學院設有鋼琴系、聲樂系、理論作曲系、器樂表演系、學院辦公室、學生處,現有教職工26人,其中50%的教職工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包括壹名國家壹級演員、壹名獲得文化部文化獎和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聲樂教授、壹名音樂理論博士生。此外,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和韓國的客座教授定期在我院授課。20多名在省內享有盛譽、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編輯、演員長期從事日常教學,使沈陽大學音樂學院成為真正的沒有圍墻的精英大學。沈陽大學音樂學院以現代的思維和理念、高科技含量、高信息知識和高質量的音樂作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教育人才和適應社會文化市場需求的各種藝術人才。沈陽大學音樂學院的教學分為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兩個專業。沈陽大學音樂學院調整固有的傳統教學模式,開設交響樂團排練、合唱排練、迷笛制作、舞蹈作曲、表演、化妝、流行唱法等具有特色的新課程,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沈陽大學音樂學院提倡科研驅動教學,所有老師都認真學習政治理論,鉆研業務。自學院成立以來,編著音樂教材3部,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專業論文2篇,在省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獲得教師個人獎勵10人次。沈陽大學音樂學院也講究“最近請進來,走出去”的辦學方針。壹方面,教師被派往國內著名的音樂學院深造,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另壹方面,加強與兄弟高校的學術交流,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授課或講學。並與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等國家的音樂教育專家保持長期友好交流。
[編輯此段]組織
黨委和校長辦公室是黨委和學校行政的綜合辦公室。辦公室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積極發揮領導助手、部門綜合協調、決策監督檢查的作用,服務領導、服務部門、服務基層。
組織部是學校黨委負責組織工作和幹部工作的職能部門。主要負責學校黨建和幹部工作。
統戰部實行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黨對民主黨派的方針政策;組織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關於統壹戰線的方針政策;對開展全院統戰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
工會主要負責民主管理、組織宣傳、校園網維護。組織評選表彰優秀分工、優秀工會工作者和工會積極分子。做好勞模推薦工作,以及“三育原則”、女工、青工、家建、體育、社區工作、福利、安全生產監督檢查、活動室管理等工作。
教務處組織制定教務處年度和學期工作計劃,並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負責教學組織、教學研究、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組織各種教學改革和研討會,促進教育教學的深入發展。負責教學基本建設、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積極開展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全面落實學校的專業發展建設規劃。
[編輯此段]研究中心
沈陽大學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於2006年3月。是學校直屬的科研機構,獨立於沈陽大學校園,是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作為沈陽大學的特殊科研區,實行新的組織形式,本著“開放、流動、競爭、享受”的原則,享受學校為中心發展提供的相關政策。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培養和儲備優秀科技人才,培育新興和交叉學科,組織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目前,中心由汙染環境生態修復與循環利用技術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先進材料制備技術重點實驗室(省屬高校重點實驗室)、裝備制造業綜合自動化實驗室(省屬高校重點實驗室)、漿體輸送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所、管理科學與工程實驗室、綜合測試中心(待建)等研究機構組成,擁有專職和兼職人員60余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5人,教授15人,副教授9人,博士25人。承擔國家973計劃1、國家863計劃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科研項目40余項。
[編輯本段]研究機構
沈陽大學基本形成了以自動焊接、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環境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建築工程、軟科學研究為主體的科研格局。結合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學校組建了以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和科技骨幹為主體的多個研究所或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智能自動化研究中心、焊接設備研究中心、信息工程研究所、焊接自動化研究所。
生物技術研究所資源與土木工程研究所高效燃燒技術與設備研究所東西方文化研究所管理科學研究所
特種焊接材料研究所近終成型研究所漿料輸送研究所新型減速機研究所
[編輯本段]科技成果
1,對稱球面扁鋼肋角焊機;2.大型鋼結構成套自動焊接設備;3、水隔離渣漿泵;沈陽大學體育館4、3片式紙漿閥;5、冷焊抗裂高爐閥門堆焊焊條;6.高效長壽命超硬刀具復合塗層:7、鯽魚飼料配方及餌料;8、利用油頁巖生產高標號水泥;9.負氧離子槍式電子接種器;10,復合光合細菌;11,高性能SiC-YAG陶瓷復合材料;12,微電腦智能堅果劈刀;13,新型CaO坩堝的制備工藝;14,高效節能旋風排渣燃燒器;15,分流式熱式氣體流量計;16,含油工業廢水處理技術與設備;17,滾子凸輪減速器;18和SYR系列啤酒過濾罐的傳動裝置及成套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