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心理教育體驗

心理教育體驗

心理教育的體驗:五篇散文集

有了壹些收獲,可以記錄在經歷中,可以給人努力的動力。那麽問題來了,我應該怎麽寫我的經歷?以下是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5條經驗,僅供參考。讓我們來看看。

心理教育體驗1心理健康教育體驗1

我認為,作為壹名學生,心理健康意味著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態度;有正確的自我主體意識;能夠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同學關系融洽,與群眾融為壹體;能夠很好地適應環境...心理咨詢是指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知識,通過提問來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惑。心理咨詢其實就是幫助來訪者重新實現心靈成長的過程。那些認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會去心理咨詢的人是錯的。簡而言之,心理咨詢是指對心理適應出現問題的來訪者,運用心理學方法,為其帶來心理幫助,並尋求解決的過程。

通過這學期大學心理學的學習,我對心理學知識有了必要的了解,首先是心理學的歷史,然後學習了壹些團體活動的知識,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很多生活的知識。在集體活動中,大家互相敞開心扉,用心參與群眾活動,再壹次體現了群眾的力量…

在心理咨詢的活動課上,我體會到了人內心脆弱的壹面。有時候,推心置腹的交流能讓人感受到交流的快樂。對我們心理咨詢的模仿,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是作秀,但每個人真誠的內心都忍不住被感動。第壹次讓我感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活動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氣氛,真正達到育人的效果。讓學生在真實、積極、生動、創新的活動中接受教育和啟發,促進知行結合。

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激發了自己的感情,明白了道理,也凝聚了自己的感情,形成了信念,接下來就需要用行動來表達自己。這時,教師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向外投射健康高尚的情感,給他們帶來表現行為的機會和場所。這個學期,我還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心理協會——秦心港,這是壹個溫暖的家庭。大家都在壹起努力,不僅學到了很多心理學知識,也給其他同學帶來了心理服務。性格深受今年5.25活動的觸動。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親密交談使學生,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在那裏我可以把我在心理學課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這樣我就可以學以致用了!在完成大學心理學的學習後,對自己的大學四年生活有了初步的規劃,對未來的職業生涯也有了初步的規劃。很明顯,心理學給了我們大學生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在生活、學習、交流中運用這些知識。我對這門選修課很感興趣。我有壹種感覺,在不強迫自己專心聽課的情況下,我會不由自主地被老師吸引。可見心理學真的有它的魅力!我的心理學選修課雖然結束了,但是心理學知識的學習還沒有結束。也許心理學與我未來的職業無關,但心理學知識會對我有很長壹段時間的幫助,甚至是終身的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2

我有幸參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對我來說,這次培訓意義重大,對我以後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在這次培訓中,我認真聽了很多專家的理論課,以及課與課之間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本次培訓活動後,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和思考。

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過這次學習,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和考試焦慮、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際交往障礙、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嚴重、對新環境不適應等。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不正確的註意會造成壹些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更嚴重的後果。心理健康教育應以預防為主,針對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應有各自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不應簡單理解為增加學生負擔的學科,而應具有促進學生各方面健康成長的獨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妳生搬硬套理論,我們教師也不是要怕,而是要講究藝術,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模式應該是各種各樣的問題,應該時時刻刻註意。

二,教師自身心理教育與培訓的重要性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教師也有煩惱,會遇到各種壓力和苦惱。但是,要想成為壹個受歡迎的老師,無論如何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進課堂,不能在課堂上生氣和挖苦。而是要學會良好的情緒控制。在進入教室之前,我們要告訴自己,“壹定要微笑”,把自己最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展現給學生,從而感染他們的學習情緒。沒有壹個學生願意看到壹個生氣的,準備發火的老師。教師樂觀、積極、穩定的情緒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提高心理健康的時效性。新形勢下,小學生在不同階段表現出自己的心理特點和需求,這就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第壹,大壹新生的適應期。在這壹階段,采用心理測評系統建立小學生心理檔案。目的是通過分析評價,了解每個學生的氣質、性格類型、興趣愛好、情感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質和個體心理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樹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時,有助於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的角色轉變,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二是學習生活的迷茫期。在這個階段,小學生正處於兒童身心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這壹階段,第二信號系統的活動日益發展並初步占據主導地位,其口頭和內部言語能力不斷提高,但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表現出自制力差,社會道德表現為短期性和自我中心判斷。

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訓練等豐富多樣的方式解決學生的學習焦慮、人際關系不良、多動癥、學習障礙等心理問題。同時,通過心理健康指導,開發小學生的潛能,樹立新的心理健康觀,塑造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促進全面素質教育的實施。

心理教育的體驗2 21世紀是壹個充滿競爭的世紀。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競爭、善於合作、富有創造性是21世紀對人才規格的基本要求。所有這些素質都與良好的心理素質密切相關。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心理素質不僅是重要的壹環,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制約作用。它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在《關於素質教育的再思考》壹文中,柳斌同誌談到了素質教育的三個要素。他指出:“素質教育的第二個本質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另壹個是心理素質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用什麽樣的心態看待社會問題,這很重要。”壹個學生的精神狀態是否正常健康,對家庭關系、同學關系、學習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是否正確,往往會影響到壹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關系到壹個學生能否成為健康人的重要問題。因此,心理健康是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和基礎。相反,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會得到提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密切相關。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世界,適應社會,發揮潛能。德育是教育者根據壹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培養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的活動。兩者都是育人,在統壹的教育活動中,各自都能發揮獨特的作用,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心理教育對道德教育有壹定的影響。心理教育適當拓展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心理教育為提高道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術;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對整個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

壹項對475名高中生的研究表明,學習成績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因素,優等生(成績高於智商預期)、壹般生(成績等於智商預期)和差生(成績低於智商預期)之間的差異與人格特征有關。績優者有良好的工作習慣,對學習感興趣,按時完成作業,關心學習成績,做事認真負責,有計劃。低成就者在自律、自我調節、沖動、貪玩、貪圖近利、與同齡人關系差、不合作、自私、不太尊重權威和傳統、不太善於社交、在學校和家裏不太快樂、經常為自己辯護、怨恨他人、對挫折和壓力不知所措和悲觀。普通團上下之間很正常。可見,培養積極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意誌品質及人格特征,可以促進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於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展也有賴於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特別關註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識,包括對自己形象的觀察、概念和看法,關註自己的外貌、體力、運動機能等,經常將自己的形象與理想標準或同齡人進行比較。比較結果,或滿意或自卑,如果不正確對待,也會對身體發育產生負面影響。以上說明,健康的心態是身體健康的心理條件。通過心理教育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是提供這種心理條件的重要措施。

不僅如此,良好的心理素質對身體素質的發展和體能的充分發揮也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造型美、活力美等身體美的要素,還是力量、速度、耐力、敏捷等身體素質。這些素質的發展都需要相應的心理條件。比如,外向的人適合強而快的活動,內向的人完成目標的動力強,適合精準的任務。同時可以通過運動技能的提高來發揮身體潛能。運動技能是後天獲得的能力,表現為快速、準確、流暢、熟練的身體動作。運動技能包含任意成分,與智力技能相關。運動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無意識的、反射性的動作,也不是像搖頭這樣簡單的肌肉反應。它受內部心理過程控制。因此,提高運動技能,充分發揮人的身體潛能,必須依靠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

第四,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質是形成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心理修養,審美修養是不可想象的。此外,許多優秀的心理素質不僅是內在美的表現,也是審美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條件。比如,壹個人能夠正確認識現實,客觀、全面、公正地對待問題,正確正視現實,熱愛學習和工作,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有自知之明,正確評價自己,舉止得體,這些都是理性美的表現。再比如學習和工作中的慈悲、真誠、正直、公正、愛玩、勤奮、細心、主動、高傲、自律、自信、謙虛、自尊,這些都是美好人格的表現。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出來的這些優秀的心理素質,不僅是精神美的組成部分,也是審美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壹項艱巨而偉大的工程,是壹個充滿活力的新課題,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

心理教育的體會第三部分:學習了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我學到了很多。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是培養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徑,實踐是運用知識、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將所學的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材是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料,既濃縮了前人的各種寶貴經驗,又具有社會性,應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興趣特點進行編寫。我們教師要認真發掘教材中具有心理素質教育內容的因素,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鍛煉。比如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零鈔》壹文,通過人們收錢的優秀品質,讓學生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和諧需要每個人去維護。

除了與同齡人的交流,在校學生之間最重要的交流就是師生之間的交流。除了課後,師生之間的交流主要集中在課堂上。課堂上的交流主要表現在提問、評價、關註等方面。教師應掌握對學生的提問策略,如多使用詢問或期望,少使用命令。同時註意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用表揚和肯定,盡量不用否定。也要積極關註每壹個學生,真誠期待自己的學生變得強大。

課外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可以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活動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讓學生發揮才能,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的品質,提高心理素質。和諧社會的建立首先需要人的心理健康,而小學心理健康是成年心理健康的基礎和關鍵。同時,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其教師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密切相關。因此,應關註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培養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上周五同事說下周要代表語文組匯報學習心得,學習教育心理學的經驗。我沒有多想,就同意了。但是沒想到答應了,也真的很難做到。

我的想法是把那些年畫的句子整理壹下。但是暫時不行了。當時畫了800條,要整理出來會很麻煩。而且時間極其有限。決定把它組織成第六章。結果真的整理到第6章,已經是周二了。詹老師說周四東西壹定要出來。因為周日出去了,所以周二上了六節課。所以回到家,我整理了四十多條,就睡覺了。我周四要去聽壹個講座,是青浦講座,所以周四的課降到了周三,又是六節課。但是數據還是沒出來,但是身體受不了,十壹點左右開始睡覺,睡到十二點,起床工作到四點。節選完畢。其間,老婆打來電話,表達了自己對擅自購買躺椅的憤怒。

星期四上午有兩節課。第三節結束後,我挑了幾個菜,和同事匆匆趕到人民廣場,還是遲到了十分鐘。五點半回上海,到家快七點了。我放松了壹會兒,決定先去睡覺。寫完作文,睡到壹點,然後起床寫演講稿。寫到六點。上學了,把三國釋放給孩子,自己繼續寫。第壹節課不是我寫的,也沒有電腦。接下來的三節課會好很多。到了午飯時間,稿子終於寫好了。據說是3453章,但是我發現第五章整理不出來。吃完午飯,我就埋頭做ppt,只為了第壹節完就能出來。人家累死了,自己寫的稿子什麽都不知道。快速反復看壹遍。兩點壹刻,教室裏壹片混亂。管理者不知道它在哪裏。

我講了半個小時,還不到壹點。只講了預設的壹半。只說了壹個字,學習。說實話,下面懂的人絕對不超過五個,包括華師大的兩位專家。同誌們沒興趣,我說的是壹大堆術語。同誌們給面子,保持沈默。但是真的看不出互動的感覺。後來,教授做了簡單的評論。

感覺還行,至少復習了壹遍。其他人不評論,根本不聽,也沒興趣評論。把自己想象成快樂的。

說完,我心裏的壹塊石頭落了地,輕松了很多。今晚看電視,看小說,睡覺。

今年暑假看了《教育中的心理效應》,但看到標題,我以為是壹本心理學上很難讀的書。但打開目錄,我壹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虎頭豹尾——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不要等墻塌了才建——忘掉曲線;小考挺好,大考就廢了——詹森效應;想吃肉就要先吃青菜——普雷馬克原則;去年的今天,在這扇門裏,人的臉和桃子相映成紅——情景相似;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頭腦風暴效應;真實的謊言——羅森塔爾效應;雷聲大雨點小——預期的效果...

打開書,仔細閱讀,細細品味。

在序言中,劉如德老師用壹個生動的童話《魚就是魚》講述了原本晦澀難懂的建構主義。“有壹種魚很想知道陸地上發生了什麽,但是因為只能在水裏呼吸而無法實現。它和壹只小蝌蚪交了朋友。當蝌蚪長成壹只青蛙時,它跳到了陸地上。幾周後,青蛙回到池塘,向魚報告了他所看到的壹切。青蛙描述了陸地上的各種東西:鳥、牛和人。魚根據青蛙對壹切的描述,在腦海中形成這些動物的畫面。壹切都有魚的形狀,只是根據青蛙的描述稍作調整:人被想象成用尾巴走路的魚,牛是有乳房的魚,鳥是有翅膀的魚。魚只能重新組合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構建對新知識的理解。本來經常看到關於建構主義理論的討論。說實話,我真的沒看懂。壹個小故事讓我明白了建構主義的核心要義。

正如劉儒德先生在《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序言中所說,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的故事、有趣的實驗、生動的案例,闡述了科學而嚴肅的心理規律、效應和規律。在閱讀本書第二輯《教育中的心理效應》時,有趣的實驗、生動的案例、精辟的分析,讓我耳目壹新,眼前壹亮。

《來自母親布衣的啟示——依戀心理學》壹文講述了心理學家哈洛研究幼猴對母親依戀的實驗。幼猴旁邊是兩只母猴的模型:壹只用鐵絲做的猴子和壹只用布做的猴子。研究發現,小猴子喜歡能給他柔軟感覺的布猴。後來心理學家賦予母布猴越來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體內放壹個燈泡,把布媽媽設計成可以晃動的。母布運用的母性特征越豐富,小猴子就越喜歡她。但是母布不能和真的母猴相比。在蔔媽媽身邊長大的小猴子,成年後有不同程度的行為偏差,類似於人類精神病的行為。動物實驗得出的結論令人震驚:孩子需要什麽樣的愛?而我們家長和老師真的給了孩子需要的愛嗎?看完之後,不禁心生警惕。壹個只關心孩子物質生活的父母,壹個總是忙於工作卻不肯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的父母,更多時候只是充當了自動洗衣機、自動售貨機、ATM機的角色。孩子應該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安全感和親情並沒有得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只能無奈的對父母說:說愛妳不容易。難怪父母總是不理解:我們為孩子付出了那麽多,為什麽孩子越大,離我們越遠?同樣,作為老師,如果妳只關心孩子的學業,而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妳永遠不會真正贏得孩子的認可。

“帶著光環行走的人——光環效應”:當我們感知他人時,人們往往會根據少量的信息將人分為好壞。如果有人被認為“好”,就會被好的光環籠罩,被賦予壹切好的品質;如果妳認為某人“壞”,妳就被籠罩在壹個壞的光環下,被賦予了所有壞的品質。在對壹個人的某些特質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傾向於推斷這個人的氣的特質,這就是光環現象。“光環效應”告訴我們,教師要防止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教師要實事求是,全面掌握學生信息,切忌壹葉障目。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才能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生,避免因為對學生的不公平評價而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同時,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暫時的落後。

《獎勵的藝術——扇貝效應》提醒我們的老師,壹定要註意克服扇貝效應帶來的不良影響。在壹種新行為和習慣的初始階段。連續和固定的加固是必要的。當學生的學習或行為達到壹定程度時,強化的間隔時間應不斷延長,直至最終取消強化。《為了更好的明天——延遲滿足》從另壹個角度提醒家長和老師,要重視孩子自制力的培養,讓孩子在延遲滿足中學會期待、珍惜、克制。

《絕望體驗——習得性無助》以壹只狗的實驗為例,證明了動物和人類在經歷多次挫折後,都會表現出絕望和放棄。其實,很大程度上,壹些暫時落後的同學之所以總是揮之不去,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嘗到了太多的挫敗感。反復的打擊讓他們最終放棄了掙紮。這無疑提醒我們,壹定要給失敗的孩子更多的鼓勵,給孩子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盡量避免給孩子制造“習得性無助”的原因——挫折。同時也提醒我們老師要教會孩子正確對待挫折,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酸葡萄和甜檸檬的心理學從另壹個角度告訴我們,孩子要學會欣賞自己手中的檸檬,哪怕是酸的…

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南風效應”告訴我們,觸動我們心靈的人是冷漠的,勸導往往比勸導更好,和風細雨有時比暴風雨更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顆糖》的故事,就是南風效應在教育中應用的典型例子。“禁果效應”提醒我們,處理問題壹定要註意方式方法。不提倡的事情不要明令禁止,要註意說服和溝通。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壹本值得老師讀的好書,也能讓妳讀壹遍就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