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學生,讓學生了解體育課?
新課程標準認為,體育與健康課要激發體育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它要求充分照顧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需求,保證學生享受運動健康的樂趣。興趣是人們在認識或實踐中對外部環境中的某些現象和事物的心理傾向。遊戲是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壹種心理傾向,是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直接興趣。因此,體育教學中的遊戲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滿足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需求,使學生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但是很多同學不太喜歡上體育課,主要是以下現象:1。學生喜歡上體育課卻不喜歡老師認真聽課!尤其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喜歡玩。學生對體育之外的運動感興趣,不感興趣的事也不想做。2.學生的體育知識面窄,很多是無知的,老師很難講解;3.雖然學生喜歡踢足球、打籃球,但大部分學生連最基本的犯規和違規都不知道。體育欣賞水平較低;4.“自由活動”期間,學生的活動內容單調得可憐:男同學不僅打球,還打球,而且是在鬼混!女同學除了跳橡皮筋,扔沙袋,就是扔手抓雞,有的同學無所事事;5.在教授壹些高難度動作時,僅靠老師的講解和示範,學生很難理解,老師也不可能反復示範某個動作,學生學習起來很困難。基於以上認識,那又如何?我的做法和體會是:壹、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建立和諧的情感氛圍。和諧的師生感情,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與學生講道理,動之以情,絕不用過激的言語和挖苦來搭建師生之間的情感橋梁,從情感上給學生“減負”。二、用有趣精彩的語言,巧妙引入新課。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也是變“厭學”為“學習快樂”的關鍵。導入新課是壹堂課的主要環節。我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和體育教材的特點,采用課前語言吸引興趣,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精心設計壹個“開場白”,使之“有趣”。低年級學生對老師有壹種特殊的依賴感和信任感。我用他們的“童心”、“童趣”、“童言”、“童行”來引導學生,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註意力,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鍛煉身體,變“我要學”為“我要學”。心理上進行運動的“減負”。比如剛入學的壹年級孩子,會互相擁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會因為焦慮而尖叫。針對這種現象,我把四個縱隊的學生分別組織成“小鴨隊”、“小黃狗隊”、“小白兔隊”、“小花貓隊”,給每個學生壹個號碼,讓孩子們在心理上願意接受。再次見面,再加上老師的表情和語言提示,孩子就能進入角色,逐漸養成良好的組織紀律性。第三,選擇適合個性發展的教學內容。由於小學生的年齡跨度大,在教學中必須關註學生的年齡特點,這就要求教師熟悉教學業務,拓展知識面,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需求”中探索發展。童話可以用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小貓,兔子,小狗,猴子,小雞,蜜蜂等。,孩子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編成故事內容進行教學。比如用“老貓”教“小貓”技巧為主線,用扔羽毛球、雞皮和紙飛機代替扔沙袋和壘球,這些內容既讓學生產生練習興趣,又完成了教學任務。第四,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教”和“玩”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教學作為壹門學科,和其他課程壹樣,也有其固定的教學內容和壹定的教學方法。但是,體育教學不同於其他課程,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獨特的教學方法。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將“教”與“玩”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之壹。1,“教”與“玩”相結合的基本方法(1),收集與分離相結合。就是在體育課上,老師集中教授壹段時間的理論知識和練習規範,然後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體育遊戲的形式去應用。比如,在教授完身體平衡技巧的知識後,將學生分成幾組進行單腿站立、單腿跳躍、單腿跳躍接力等比賽,將“教”與“玩”結合起來。(2)、課間穿插。即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壹些有趣的遊戲,以活躍體育課堂氣氛,激發學生運動神經的活動。比如在教體操的時候,可以在課間放壹段歡快的音樂,讓學生根據音樂節拍嘗試以舞蹈的形式做體操;在隊列練習的時候,插入壹些小技巧,等等。這些都能使體育課生動、輕松、有吸引力,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3)、命題發揮。即教師在教授壹定的體育標準後,統壹命題,提出運動量和鍛煉目的,然後學生自行設計體育活動,自行組織體育遊戲。(4)、內外聯系。就是把學校裏的體育教學和學生校外的體育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校外按照壹定的體育規範去玩,實現“校外玩”為學校裏的“教”服務。2.“教”與“玩”相結合的原則需要(1)和服務中心。即以服務於教學改革這個中心,把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相結合的出發點和歸宿。(2)、教育在“玩”。“玩”通常有兩種,壹種是純玩,即不帶要求和目的的帶興趣的玩,壹種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帶要求的“玩”。雖然兩種玩法都是以肢體動作為主,但實際意義完全不同。在體育教學中,“教”與“玩”的結合,就是把“玩”作為教學指導的手段,幫助學生,促進實踐,即在“玩”的過程中體現教學意圖,實現教學目的。(3)循序漸進。從引導和歸納的角度看,由淺入深,由簡入繁,“教”與“玩”的形式和內容在漸進的過程中日益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按照體育課的要求循序漸進地開展各種“玩”的活動,如在低年級學生中練習躲閃能力,組織相對簡單的“老鷹抓小雞”遊戲活動等。高三要組織躲避球等有難度的活動。(4)、活得不亂。“玩”是幫助“教”的壹種手段。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教”與“玩”相結合的方法時,必須註意分寸,把握尺度,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實際需要,組織必要的“玩”,防止出現偏“玩”的問題。3.“教”與“玩”(1)相結合的實際效果,增強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教”與“玩”的結合豐富了體育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滿足了學生的興趣特點和心理需求,實現了教師與學者的情感融合。因此,在體育課上,學生們精力充沛,性格開朗,自覺積極地參加各種體育活動。(2)加強學生體育鍛煉。在體育教學中,由於穿插了壹些體育遊戲,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使學生的運動量增加,達到了運動負荷。通過“玩”,達到了學生的運動量,增強了學生的體質。(3)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教”與“玩”的結合為體育教學創造了壹個相對自由、民主的寬松環境,賦予了學生壹定的自主權力,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主觀意願選擇適合個人愛好和體質的體育活動,培養健康的興趣,鍛煉堅強的意誌,促進學生個人性格和氣質的發展。(4)促進學生智力的提高。“教”與“玩”的結合,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接觸更廣闊的知識世界,促進學生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調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促進思維、判斷、記憶的增強,為學生智力的提高創造條件。第五,形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組織形式,用遊戲和競賽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要充分發揮體育委員和小組長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自己創造的具體情境中,發揮自己向往的作用,能夠展示自己的長處和能力。修行形式多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比如“大魚網”這種遊戲,剛開始會讓孩子覺得有趣,後來開始覺得單調乏味,就不再吸引他們了。為此,我把遊戲改成了“聰明魚”,然後精心設計了場地。創造了“海”的場景,跳箱當“巖石”,席子當小魚、水草、漁網的家,老師當漁夫,學生當海裏的閑魚。在遊戲中,他們受到啟發,如何避免被漁民抓住,如何通過大家的智慧拯救被抓住的小魚。再加上老師的面部表情和動作,會給孩子帶來壹定的情緒色彩。雖然這是壹個有壹定強度的跑步遊戲,但是在遊戲中,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表情中看出他們興奮歡快,忘記了疲勞,想到了樂趣。甚至有壹些平時不活躍的同學對我說:“再來壹次吧!”實踐形式是活的,氛圍是活的,讓學生在充滿興趣和收獲的中學階段,培養他們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做到“我要學”、“我要學”、“我會學”、“我愛學”。總之,小學體育不僅讓學生愉快地去上體育課,還能增強體質,培養自己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教師,要用高尚的情操,廣博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優美的示範,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學而優則仕”。全面掌握教材內容,每節課準備充分,責任心強。因為是快樂教學,學生是主體,壹切從學生的興趣、要求、愛好出發,時刻關註學生的安全;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靈活適度地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享受“減負”後的樂趣,真正喜歡上體育運動,愛上課堂上的體育課。教師的潛移默化,會直接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培養對體育的興趣,讓他們在這個桃李芬芳的家園裏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