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武漢吉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姆智能)和國內其他汽車零部件企業壹樣,經歷了疫情肆虐的“陣痛期”。據吉姆智能CEO程建偉介紹,雖然疫情在國內得到初步遏制,但歐美疫情防控形勢仍不樂觀,海外訂單持續減少。如何在後疫情時代繼續開拓市場,是汽車零部件企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環球雜誌:據統計,到3月底,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地超過120家汽車及零部件工廠處於停產狀態。吉姆智能60%以上的電子元器件需要從海外進口。壹旦海外供應鏈被“切斷”,勢必影響復工復產。面對這種情況,如何應對極端智能?
程建偉: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行業的壹些關鍵電子元器件需要從海外進口。例如,70%的核心芯片從美國進口,而大部分電容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如果海外供應商停止出口,我們應該考慮更換原芯片品牌,但芯片更換涉及到我們自己的產品設計更換和車廠的進口驗證。更換周期很長,最快也要1年才能完成。
鑒於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春節前我組織分管供應鏈的同事進行了銷售預測,從海外及時足量備貨關鍵電子元器件。此外,在國內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後,我要求銷售同事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重點跟蹤更換受疫情影響的上遊設備,確保能夠滿足客戶第二季度的發貨需求。目前疫情是否在全球範圍內繼續蔓延還是未知數,需要繼續觀察供應鏈情況的變化。
這次疫情暴露出的壹個突出問題是,我們的芯片自主性不夠,過於依賴國際半導體芯片。未來要在芯片的國產化和自主化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要受制於人。
環球雜誌:隨著國內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企業逐漸復工,但對於有外貿需求的企業來說,來自海外的訂單可能會減少。極限智能是否也有這個問題,有什麽對策?
程建偉:這個問題確實存在。春節到3月份這段時間,我們跟海外客戶簽的訂單進度比較慢,主要是國內疫情,公司不能及時復工。但是,這些訂單並沒有取消,只是延遲了交貨。3月以後,疫情在中國境外迅速蔓延,壹些國家也采取了“封城”、停產等措施。此外,由於內部流程和物流因素的影響,壹些海外客戶取消或終止了部分訂單。
隨著武漢的“解封”,公司也進入正常生產狀態。所以在此期間,我們也及時與海外客戶溝通,特別是在產品優化和新功能開發方面,與客戶協商,提高產品在海外的競爭力。我相信,只要我們的產品質量太高,來自海外的訂單就會越來越多。
目前,鑒於海外市場暫時受阻,我們將把重點放在國內市場,尤其是國內壹些大汽車廠商的預裝市場,這是我們下壹步布局的重點方向。
環球雜誌:有壹種觀點認為,這次疫情對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妳怎麽想呢?
程建偉:我覺得這次疫情給了汽車零部件企業壹個重塑自我的機會。以前我們的檢測工作大部分是在現場進行的,但是在武漢“封城”期間,根本沒辦法出門。如果有需求,客戶應該怎麽做?因此,我們開發了許多遠程服務工具,利用這些工具,我們可以繼續為客戶服務。例如,我們幫助國內兩家卡車廠(徐工重卡和三壹重卡)測試了GB/T33577-2017和JT/T883-2014的智能運輸系統,並在武漢完成。
另外,這次疫情也是企業應對突發事件的壹次很好的鍛煉。當時,壹位重要客戶定制了吉姆智能的壹款硬件產品。按照春節前制定的開發進度,2月5日拿到供應商組裝的產品,2月20日要在武漢調試好樣機交付給客戶。時間很緊。該產品的供應鏈遠在長三角,時間點與武漢疫情非常嚴重的時期重合。於是,我們迅速啟動了珠三角的供應商,同時聯系了深圳的合作夥伴,協助我們湖北省的工程師進行遠程調試。終於在2月23日完成了樣機調試,只比約定時間晚了三天,客戶非常滿意。
汽車是壹個非常重視供應鏈的行業。此次疫情將使大部分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公司加大上遊供應鏈的分散布局,以降低風險。從這個角度來說,是極智的新機會。
環球雜誌:有媒體報道稱,目前企業難以應對疫情給汽車零部件行業帶來的困難,後疫情時代需要政府和行業共同努力抵禦風險。站在企業的角度妳同意這種說法嗎?
程建偉:汽車是壹個10萬億規模的大產業鏈,但高端汽車電子產業壹直被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核心公司所控制。在疫情的沖擊下,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損失巨大,僅靠企業自身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產業發展。
從企業的角度,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加快推動國產零部件進入國產車廠的進程,構建國產汽車及零部件的生態圈和產業聯盟,對國產高端汽車電子零部件,尤其是智能駕駛領域的核心技術產品,實行類似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的補貼,加大對上遊汽車電子芯片的支持力度。同時,作為企業家,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抵禦“黑天鵝”事件的能力。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