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員之間應該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最溫柔、最純潔、最無私的母愛和嚴格的父愛,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教育的力量,從而產生穩定感和安全感,有助於形成獨立、樂觀、自信的人格;孩子對父母的關愛體驗促進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孩子純潔的心靈會逐漸孕育愛的幼苗。他們從小愛父母愛家庭,在學校愛夥伴愛集體,將來也會愛人民愛祖國,成為有愛心有擔當的年輕人。家長要努力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有自豪感、幸福感、安全感,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
(二)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在校學生有2/3的時間待在家裏。家長要給孩子壹個安靜、幹凈、舒適的環境,不要裝修豪華、設備齊全。比如,要為他們準備壹張書桌、壹個書架,設立固定的學習角,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文化學習用品,既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又能方便他們的學習。為了提升學習氛圍,家長和孩子還可以在墻上裝飾壹些字畫條幅、學習計劃、課程表等激發學習。為了營造清新濃郁的文化氛圍和高雅優美的藝術氛圍,可以設立家庭圖書角,觀看健康有益的電視節目,傳播準確科學的信息等等,給孩子以健康的影響。
只要孩子在做正當的學習,家長就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思考。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家長在嘮叨,在教導,自己以為是在督促孩子。朱不知道,這種教育政策不僅破壞了安靜的學習環境,也不利於孩子解悶,影響日後家長的說服教育效果。還有壹些好心的家長喜歡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給孩子吃東西喝飲料,以為這樣可以補充營養,提高學習效率。其實這不僅打斷了孩子的學習思路,吸收的學習習慣也會在溺愛中被“吃掉”。
要避免不顧孩子實際情況,對孩子過度管教、過度監督,尤其是對孩子的教育要求過高。其實每個人的天賦和成長環境都不壹樣,真的不可能處處都是最好的。作為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當然不是壹件愉快的事情。但是,妳再逼他,他只會更沮喪。退而求其次,就是讓他成為壹個認真自信的快樂的人,這比讓他成為壹個抑郁自卑的人要好得多。所以家長要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逐步提高,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信心,這對孩子現在的學習和未來的生活都是非常有益的。實事求是是做人之道,也是教書之道。
還要註意父母的榜樣作用。在業余時間,不僅有利於父母學習業務,或者通過讀書看報提高文化水平,也有利於孩子。這樣既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適應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又能為家庭營造好學向上的氛圍,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動力。要知道,再聰明的孩子,在壹個天天下達喝酒命令,天天打牌的家庭裏,也很難成為人才。
(3)尊重、理解、信任孩子;
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孩子。沒有對孩子的尊重,就沒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對於家長來說,要尊重孩子發展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總是在“妳是孩子,妳必須服從”的僵化思維中思考問題,甚至隨意打罵孩子,完全把孩子當成家長的附屬品。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充分利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微笑著與孩子交談,試圖與孩子討論問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舉動,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時,就會在心理上拉近與父母的距離,這會使他們之間的關系處於壹種良好的互動狀態。家庭教育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總是擺出壹副“家庭尊嚴”的嘴臉,簡單的對孩子說教。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強,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造成與父母關系緊張。
父母應該理解自己的孩子。陶行知說:“教育孩子,要揣摩他們的心理。”我們如何做到這壹點?這和父母對孩子的理解是分不開的。家長要註意了解孩子平時的言行,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了解孩子的優缺點。如果家長對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對癥下藥,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避免和孩子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導致關系緊張。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了解他們的情緒起伏、學習和生活狀況。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孩子,正處於思維發展的活躍期,思維還不夠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容易出現各類問題。所以,父母只有充分了解孩子,才能針對孩子的問題對癥下藥,而不是總是給“壹歲孩子穿的衣服,給五歲孩子穿”。這怎麽能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呢?所以家長要盡量用孩子的想法去看周圍的世界,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加強對孩子的教育。
父母應該信任他們的孩子。有些家長總說:“大多數孩子都是孩子。”他們總是想盡辦法“保護”孩子,為孩子安排好壹切。不知道這樣會讓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變差。所以,父母要敢於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的勇氣,相信孩子的智慧。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打掃衛生、疊被子、洗碗,甚至“創造”各種情景,讓孩子去探索、鍛煉自己的能力。比如學校郊遊等集體活動,就是家長“放手”孩子的好機會,也像壹塊試金石,檢驗家長敢不敢“放手”。只要家長敢於適當“放手”,壹定會發現孩子能發展得更好!而這也非常有利於雙方建立良好的關系。
(四)營造榜樣氛圍:
父母的性格、道德、知識、情感都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要提升自己的人格,不僅要言傳身教,更要以身作則。父母要樂觀進取,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熱愛生活,有高尚的興趣愛好(比如讀書,旅遊,助人為樂),營造榜樣的氛圍。
首先,家長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關註國際政治形勢和國家大事,與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同甘共苦,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懷。如果臺灣省問題成為目前的焦點,那就讓妳的孩子和妳壹起看關於臺灣省的電視、報紙、雜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他們明白臺灣省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雖然也有人從中作梗,但作為中國人,他們有信心、有能力、更有義務將臺灣省帶回祖國的懷抱。每個父母都應該多向嶽飛母親學習崇高的誌向和寬廣的胸懷...
生活中,要自覺按時上班,積極工作;清正廉潔;說實話,做老實事,用榜樣熏陶孩子。
其次,面對層出不窮的文化商品,家長要分清好壞,分清真、善、美、精、假、惡、醜、粗,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多讀書、多看報,了解壹些政治、經濟、天文、地理、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知識。父母的博學會成為孩子進步的動力,會有意識地加強自己的鍛煉,提升自己,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努力。
面對世代青睞的獨生子女,父母也要努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部門壹再重申,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有深層次原因的。現實中,青少年中常見的自殺案件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家長要教育孩子接受批評,正確面對挫折,面對失敗堅持不懈。要幫助孩子分析挫折,和他們壹起歡笑克服挫折,有意識地創設適當的挫折情境,讓孩子在逆境中提前鍛煉挫折承受力,使他們在逆境中經受意誌品質的磨煉。可以讓孩子隔幾天過壹次“苦日子”,吃幾頓粗糧鹹菜,不能對孩子買玩具、做新衣服等要求有求必應。要求他們進行壹些高難度的實驗,有意識地在比賽中安排與強手的對抗,利用寒暑假送他們到艱苦的環境中進行錘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