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防災科技學院簡介防災科技學院隸屬於中國地震局,是中國唯壹壹所以防災減災高等教育為主,學科門類齊全的綜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學院成立於1975。學院面向全國招生,全日制學生8000余人。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特色立校、人才強校、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和“優化結構、深化改革、強化特色、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思路,逐步形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為主體、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工業技術培訓等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的現代辦學體系。
學院服務國家防災減災發展需求,堅持內涵發展;以學科建設為支撐,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本科專業30個,其中防災減災核心專業:地球物理學、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地質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公共事業管理(應急管理)等。防災減災支持專業:工程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通信工程、地理科學、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應用心理學等。防災減災專業:金融、投資、會計、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英語等。涵蓋理、工、管、文、經五個學科。
學院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列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單位,招收碩士研究生。被教育部批準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工作單位;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為“國家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有國家級特色建設點、省級防災減災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地、省級重點學科、省級重點發展學科、省部級重點建設實驗室、國際合作實驗室等各類“質量工程”項目。建成了壹批高水平的實驗平臺,形成了地震前兆背景場、巖土工程抗震、城市防震減災規劃、城市震害預測、地震地質災害、地震觀測信息處理、地震前兆觀測儀器、災害風險與應急管理等八個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防震減災科研體系。
學院服務防災減災的整體實力不斷加強,承擔了防震減災規劃等行業技術服務和社會服務項目100余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公共效益,為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學院深入參與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魯甸地震、九寨溝地震的現場救援、科學考察、災害損失評估和中小學房屋受損情況調查,為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做出了重要貢獻。汶川地震期間,學院專家向中央有關領導和到災區視察災情的教育部領導提出了《國家校舍安全工程建議書》,被教育部等相關部委采納。之後,壹場聲勢浩大的“校安工程”在全國鋪開,成就了壹座劃時代的豐碑。
學院擁有壹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其中“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1人,省部級教學團隊8個),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科研計劃、“863”計劃、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地震科技星火計劃等多項高層次應用型R&D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學院教育教學設施齊全,擁有現代化圖書館、網絡信息中心、室內體育館、遊泳池、高標準運動場等設施。生均教研儀器設備價值達到3.25萬元;圖書館藏書87萬冊,電子圖書77.5萬冊,數據庫28個,建立了現代化的圖書信息系統和完整的文獻保障體系。校園網絡系統的全面覆蓋能有效保障教育教學、師生工作、學習和生活需求。學院擁有地震科學、工程地震、土木工程、信息技術等多個實驗中心。,各類實驗室86個,擁有國內高校最先進、最齊全的地震監測儀器;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超過100個,有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省級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院充分發揮學科和專業優勢,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積極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素質高、具有壹定研發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近年來,大學生獲得各級各類學科獎項500余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30余項;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項目200多個。本科生就業率保持良好,考研率保持較高水平。學院作為全國防震減災基礎人才培養的核心基地,為地震系統和社會培養了近4萬名畢業生。畢業生以紮實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勇於擔當、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他們中的許多人獲得了各級科技進步獎和國家和省級勞動模範的稱號。地震監測系統70%的壹線人員和80%的地震臺(站)畢業於大專。因此,該學院被譽為“地震系統中的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