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有人知道中國騎兵的歷史嗎?

有人知道中國騎兵的歷史嗎?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在馬背上作戰的軍隊。它的優勢在於機動性強,打擊能力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騎兵的國家之壹。春秋以前,中國主要以戰車作戰,步兵只起輔助作用。運兵車的數量成為軍事實力的象征,基本沒有騎兵。當時戰爭是用陣法比較的。比如周朝滅商的牧野之戰,雖然商軍是周軍的10倍,但是商軍中的奴隸臨陣脫逃,導致商軍大亂,兵敗。當時戰爭非常沈悶,軍隊每走十步就停下來重新編組,步伐非常緩慢。到了春秋時期,步兵開始興起,軍隊車步並重。少量騎兵混編在各國軍隊的戰車步兵中,只是微不足道的輔助力量。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戰術的多樣化以及與北方遊牧民族戰爭的需要,騎兵作為壹個獨立的兵種正式進入戰爭舞臺。

騎兵的起源?

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後,戰爭已經從早年戰車戰術的僵化的正面戰爭,轉變為更加靈活的作戰方式。騎兵作為壹個獨立的兵種出現。當時秦國、趙國等各大國都建立了騎兵部隊,都號稱“車騎萬馬”,軍隊也逐漸從步騎轉變為車騎並重。最大的變化是由趙首先做出的。趙地處北方,與婁煩、匈奴等少數民族相鄰,深受其擾。然而,趙的傳統車輛和步兵在對抗北方少數民族靈活快速的騎兵時非常不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富國強兵和趙武靈王在國內進行了“胡夫騎射”改革。他宣稱“現在我要騎馬射殺胡夫來教導人民”,減少軍隊中的戰車,增加騎兵;要求將漢族寬袍大袖的傳統服裝改為北方少數民族的緊身服裝,便於騎射。從此,騎兵在中原各國的地位逐漸提高,成為軍隊中的壹支主要力量。因為這支強大的騎兵,趙國在戰國末期成為了可以與秦國抗衡的強國。?

戰國時期,大量騎兵用於作戰。趙以騎兵攻、婁煩,“略遠千裏”,李牧以萬余騎配合戰車,粉碎匈奴殲敵65438+萬余。秦國也因其優秀的騎兵而聞名。長平之戰,秦國將領以五千精騎截斷了趙國軍隊,對長平之戰殲滅四十余萬趙國軍隊起到了關鍵作用。楚漢戰爭時,劉邦為了對抗項羽的騎兵,也曾起用秦國的統帥李泌和羅嘉為隊長訓練騎兵。韓信還在背水陣破趙之戰中,用兩千輕騎偷襲敵營,立刻扭轉了戰場局勢。在電影《楚霸王》中,項羽和劉邦大戰天下的戰場場景中,萬的騎兵沖鋒陷陣依然占據了廣闊的空間。光榮公司的老遊戲《劉香紀》也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的戰爭面貌。?

戰國秦的騎兵裝備了齊全的馬鞍,但是沒有馬鐙,對馬上作戰非常不利。所以當時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戰鬥以騎射為主。使用了少量的青銅劍和戟(劍在劈砍時容易折斷,以戟為主),這時出現了專門的馬甲(用於保護戰馬的鎧甲)。從出土的兵馬俑可以看出,秦軍當時已經采用了它們。在這個時期,騎兵的使用也在戰爭藝術中被討論。《孫臏兵法》曾說,“險大於騎”。??

騎兵發展的時代?

進入漢朝,迎來了中國騎兵發展的黃金時代。由於與匈奴等遊牧民族作戰的需要,騎兵迅速壯大,軍事作戰由騎乘並重轉變為騎兵取代戰車,騎兵成為決定性力量。?

說到漢代騎兵的發展,應該說塔爾坎。匈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所有的人都擅長騎射。漢初匈奴號稱“控弦大師”,有30萬人,時時刻刻威脅著漢朝北方。匈奴是典型的亞洲輕騎兵。作為遊牧民族,他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擅長騎射。他們有著出色的馬術和出色的射擊技術,只穿著輕型皮甲也非常靈活。漢朝的晁錯曾在《論軍事》中說,匈奴有漢軍無法比擬的三大優勢:壹是上下山到大阪,出入川流不息,是中國的主宰;二是險路累,飛奔射擊。中國的騎行是有福的,也是。三、風雨停,饑渴不困,中國之民有福也。這也指出了騎兵相對於戰車的更大優勢。戰車只能在平原上發揮威力,騎兵也可以在狹窄的地形上作戰,比戰車更靈活。?

漢朝為了改變與匈奴作戰的不利被動局面,大力發展騎兵。到漢武帝時,654.38+萬騎兵已經可以主動進攻匈奴,與匈奴的戰鬥持續了幾十年。中國名將衛青、霍去病多次率領數萬騎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敵後等方法,攻破匈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9年,武帝與衛青、霍去病各帶騎兵五萬人進攻,調動輜重步兵數十萬,戰馬65438+10萬余匹。霍去病的部隊深入匈奴兩千多裏,在許山(在今蒙古)上破了敵人的封印,還了回來,這是千古佳話。?

這個時代的壹個重要成就是官馬制度的建立。為了對抗匈奴,發展騎兵,韓建立了餵馬制度。漢代文景年間頒布“馬服令”,以免役的方式鼓勵民眾養馬,並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專門的馬政機構。中央任命了壹個仆從來管理,地方上由馬成掌管。這些官員負責飼養軍用馬匹。從漢初到漢武帝有40多萬匹穩定的馬。這壹制度保證了漢朝對抗匈奴時大量馬匹的消耗。

到了漢代,騎兵發展起來,成為軍隊的主要軍種,取代了戰車的地位。漢代兵種有輕騎兵和重騎兵。輕騎兵基本不攜帶武器,武器以弓箭為主,裝備較短的戰馬,重騎兵有盔甲。武器為戟、矛、環刀等近戰武器,高馬裝備沖鋒。隨著漢代冶煉技術的提高,出現了環柄長鐵刀,更適合即時作戰。刀脊厚實,刀刃鋒利,是騎兵的重要武器。壹般來說,漢代騎兵的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弩)等。這壹時期,騎兵作為機動力量的戰術也得到了發展,漢軍在與匈奴的戰鬥中大量使用了長途突襲和迂回作戰。?

當騎兵技術和馬匹數量達到漢朝匈奴的水平時,匈奴的末日就來了。漢軍普遍裝備鎧甲和鋼刀時,匈奴不產鐵,他們的箭都是用牛馬骨或魚骨制成的。國力的懸殊導致匈奴勢力退出亞洲(直到南北朝時期,匈奴才在亞洲徹底消失)。?

騎兵成長時代?

這是壹個戰爭的時代,戰爭非常頻繁,沒必要講三國歷史。尤其是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大量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即民間流傳的五胡亂華),騎兵的使用達到了更高的高峰。交戰各方(主要是北方)大規模使用騎兵,騎兵成為戰場上最重要的兵種。中國的騎兵也發展到了重騎兵時代。?

總的來說,北方的軍事實力強於南方,北方大多數國家都是少數民族政權。最初的部隊是騎兵,發展後步兵數量逐漸增多,但軍隊的主力仍然是騎兵,並有相當壹部分騎兵用於參戰。比如前秦的苻堅,用27萬騎兵南下;北魏吳泰入侵宋朝時,帶著60萬騎兵渡過淮河,直逼長江。梁、魏、之戰,魏軍80萬中有24萬騎兵,可以說這壹時期的騎兵作戰規模遠遠超過前代。?

這壹時期的壹個重要發展是馬鐙的發明,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馬鐙出現在西晉。馬鐙可以說是劃時代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在軍事上,馬鐙的出現使騎兵更容易進行近距離作戰(借助力量),有利於騎兵的長途行軍,可以更有效地發揮騎兵機動性好、沖擊力強的優勢。在西方,馬鐙的發明導致了中世紀西方重騎兵和騎士的出現。這壹時期騎兵以重騎兵為主。當時的重騎兵都是身穿重甲,威力極大,對步兵的沖擊很大。當時騎兵遠程武器還是弓箭(不管什麽年代,這始終是東方騎兵的主要武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騎兵長矛作為長兵器,而戟則逐漸被淘汰,成為壹種禮儀性的裝飾。短刀也成為騎兵的標配武器。與前代的環首刀相比,這壹時期的刀身有所加寬,刀身由斜方改為鋒銳斜背,更適合實戰。?

騎兵的強大時代?

隋唐五代時期,騎兵已經在軍隊中確立了地位。在這個時代,騎馬和走路同等重要。雖然各國的騎兵規模不如南北朝,但騎兵仍是壹支重要力量。?

唐朝是用武術建立的,唐太宗李世民本人就擅長使用騎兵。他著名的六匹馬被稱為昭陵六馬。因此,唐朝(尤其是初唐)也非常重視騎兵的建設。唐從建軍之初就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馬政,用於軍事。唐在邊疆設置了更多的牧戶,屬於仆役管理。5000個以上的牧羊人由監工監管,3000個由監工監管,以下由監工監管。?

唐朝的騎兵是最強大的。盛唐時期,唐騎兵完全可以對抗突厥騎兵,而且勝率極高。這與唐代盛行的劍俠風氣是分不開的。總的來說,隋唐五代的騎兵裝備和戰術沒有大的發展,不像南北朝以重甲騎兵為主。雖然軍隊中仍有裝甲騎兵,但以輕騎兵為主,主要發揮騎兵作為機動力量的優勢,正面攻防比步兵更懶。?

五代十國戰爭後的宋金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大量湧現,對漢朝形成威脅。這些少數民族軍隊的精英主要是騎兵,騎兵的發展也再次轉向高潮。?

首先,宋朝。宋朝是我國歷史上壹個武功極差的朝代。因為唐末五代崛起的少數民族占據了西北的產馬區(河套平原等。).所以宋朝無論是在邊境買馬、換馬(使用物資)還是興辦牧業,都無法滿足騎兵的需求,所以壹直沒有強大的騎兵。到了南宋,更是雪上加霜。甚至殿前五分之壹的騎兵(也就是皇帝的皇軍)都沒有馬可用。宋代講究陣法,基本上是在壹個大規模的步兵陣周圍布置騎兵,配合或者掩護側翼。比如宋太宗的“萬平榮全陣”,就是把步兵主力和戰車結合起來,在中間排成密集的隊形,騎兵分前、後、左、右四個方向排列,作為警衛和掩護,承擔防禦敵軍騎兵的任務。宋的戰術類似於歐洲早期的騎兵:以步兵方陣為主力,以騎兵鞏固兩翼。其實在這種陣型中,騎兵已經成為步兵的輔助力量,克敵制勝的核心就是步兵陣。歸根結底,這也是缺馬的無奈之舉。?

北方先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有比較強大的武力,騎兵是軍隊中的主力。遼金軍隊非常註重騎兵的機動作戰,壹般軍隊中的正規軍都是幾經戰鬥才配備的。遼軍壹個正規軍三匹馬),機動力很強。如遼宋幽州之戰,遼軍憑借當地地勢平坦,騎兵的推動力,接連擊敗曹彬、潘美。金兵還擅長騎兵,擅長野戰。歷史上說“這是自晉初以來,天下最強之事”。晉國著名的“拐子馬”在平原上對抗宋軍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它以軍隊為正面兵,以“拐子馬”為兩翼突擊。騎兵這個時代,北方少數民族以騎兵為主,主要作戰武器是弓箭、馬刀,還有狼牙棒等特殊武器(晉人好像很喜歡這種武器,宋代就有民謠:它有武功,我有嶽元帥;它有“綁架馬”,我有麻刀;它有權杖,我有王冠。)。當時騎兵開始輕裝上陣,身穿少量鎧甲,以獲得更大的力量,但各國仍有重甲部隊,如西夏的騎兵“夏萍鐵凱特”(其步兵被稱為“橫山步跋”),以戰鬥力強著稱。?

由宛南河邊崛起的蒙古人,將騎兵技戰術發展到冷兵器時代的巔峰階段。在這個時代,蒙古騎兵在人們眼中已經成為恐怖的象征:騎兵的長途奔襲、迂回包抄等優勢被發揮到了極致。?

蒙古人實行百戶千戶制,全民皆兵,軍官世襲。他們“上馬備戰,下馬聚牧”,戰時自帶武器裝備外出,和平時期是普通牧民。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蒙古人經常通過大規模狩獵來鍛煉部隊。對於孩子來說,從小就有專門的騎射訓練。再加上成吉思汗、木華黎、蘇布太、拖雷等優秀戰術家的指揮,蒙古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征服了前所未有的遼闊土地,東滅宋、金、西夏,西擊花剌子模(阿富汗),征伐俄羅斯草原,以及如果蒙古大汗沒有在這壹刻死去,恐怕整個歐洲都會臣服於蒙古的鐵蹄之下...?

蒙古軍隊前期基本是騎兵,後期的野戰部隊是騎兵。蒙古騎兵機械力量優越,1士兵往往有6匹以上的戰馬,經常可以輪換著壹天前進近百公裏。在征服波蘭的戰役中,蒙古人進行的戰略迂回對歐洲人來說是壹種夢幻般的機動性。蒙古騎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多年騎射的蒙古人能拉強弓。蒙古人的弓由木頭和骨頭混合制成,穿透力強,射程遠。能在高速機動中準確射擊的蒙古人(甚至在撤退時開槍還擊)在短時間的戰鬥中能給敵人很大的傷害。因為蒙古人經常自帶武器,除了箭和馬刀,士兵還會帶上自己喜歡的武器如矛、錘、套索(用於套馬,也可以在戰場上套人。)等等。在護具方面,蒙古人主要使用皮甲,皮甲輕便堅固。雖然不如真正的裝甲,但贏得了更大的機動性。另外值得壹提的是,蒙古馬雖然體型較小,但沒有阿拉伯馬、雅利安馬跑得快、高,適應性強,耐粗飼料,容易增重,壽命長。他們非常適合長途行軍和沒有後勤支援的戰鬥。這些馬到處都能找到食物。他們可以在草原地形上壹天行軍50到100公裏,全年都可以服役。而且重要的是,蒙古馬的母馬在飼養期可以產奶300到400公斤,成為長期在外作戰、沒有後勤保障的蒙古軍隊的重要食物來源(另壹個食物來源是掠奪)。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他們的民族生長在壹個苦寒的地方,對惡劣的天氣有很強的忍耐力,對物質要求不高,有著普通農耕民族無法比擬的戰鬥力。?

從隋唐到蒙古時代,中國的騎兵達到了頂峰。特別是蒙古人不僅革新了騎兵戰術,甚至蒙古馬也取代了內陸漢人土生土長的馬。但從宋代開始,火器被正式引入兵器行列,拉開了騎兵衰落的序幕。?

騎兵的衰落?

明清以後,火器蓬勃發展。隨著專門的火器部隊和火炮的出現,騎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曾經是明朝以後主要戰略力量的騎兵也逐漸衰落。?

明代騎兵主要配合其他兵種作戰,並配有火器。著名軍人戚繼光創立了車英,這是壹種步、騎、騎協同作戰的方式。這種策略在車英的合著者孫明成宗那裏得到了進壹步的研究。這壹時期還發展了火器(火炮、火槍)轟擊(火力準備)、騎兵沖擊、步兵跟進的戰術。類似的策略直到拿破侖時代才在歐洲出現。?

到了清朝,清朝以為是弓馬立國。女真建國時還是傳統意義上的騎兵,沒有什麽發展。再加上我們沒有重視火器,所以我們的國家最後陷入了列強任意欺淩的境地。那時候是火器時代,騎兵的地位更低。直到機槍和戰壕組成的陣地戰出現,騎兵基本失去了在軍隊中的地位,逐漸退出軍事舞臺。直到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出現,騎兵才成為歷史,只在壹些禮儀場合使用。?

縱觀中國騎兵發展史,從誕生之日起就壹直領先於世界。騎兵戰術及其武器裝備的發展直至衰落,都在印證著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明朝打敗以步兵為主的元朝,恰恰說明了中國火器研究和應用的巨大成就。到了明朝,其軍隊的火器配置不僅超過了日本,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歐洲各國。禦林鐵衛的魔營(火槍手部隊)人數是騎兵的數倍,就連號稱“流氓”的李自成軍隊也裝備了大量火炮和火槍。?

不幸的是,封建王朝的統治和壓迫,先進科學技術的緩慢發展,以及清末“騎兵傳統”的頑固和自滿,最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時至今日,這個巨大的遺憾仍然留給我們在現代科技方面與西方相比的巨大不足。

軍隊中騎馬執行任務的部隊和單位。妳可以騎馬和步行作戰。通常負責正面突擊、迂回包圍、追擊、攻擊等任務。其行動輕巧敏捷,受地形氣象影響較小。歷史上,騎兵曾經是陸軍的主要作戰兵種。從中國戰國到清朝以及整個西歐中世紀,騎兵迅速發展成為陸戰的主要兵種,在作戰中往往成為迅速消滅敵人、扭轉戰局的重要力量。關於古今戰爭的小說、電視、電影中經常可以看到騎兵的角色。馬奔騰的景色真令人激動。在國外,17的30年代戰爭期間,參戰國40%到50%的軍隊是騎兵。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法、俄都有騎兵集團軍。二戰期間,蘇軍有17騎兵部隊,80多個騎兵師。中國歷史上騎兵的鼎盛時期是元朝,騎兵部隊主要裝備弓箭、馬刀、標槍和戰斧。民國時期,最多時有20多個師的騎兵。從192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壹支騎兵部隊成立到解放戰爭後期,全軍已發展到12個騎兵師。目前邊防部隊只保留了少數騎兵部隊。

隨著技術裝備的發展,特別是軍隊的摩托化、機械化,騎兵逐漸失去了原來作為兵種的地位。目前許多國家的軍隊只保留少量騎兵,主要用於巡邏、警戒和運輸。有些國家還稱騎駱駝和大象的軍隊為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