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應河南省博物館邀請,河南省地質局物探隊利用磁法和電阻率法對固始縣後古堆古墓進行了定位,並經發掘證實[6]。
1981年底至1982年初,安徽省滁縣文物保護研究所與文化部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對開封西郊南正門村壹處地下古城墻遺址進行了電阻率測試,勘探結果與鉆探驗證結果相當吻合[5]。
1982年,文化部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與安徽省滁縣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合作,利用電阻率法成功發現安徽省亳縣古墓,經發掘證實為磚墓[7]。
1982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利用磁法、電阻率法、化學法對秦始皇陵[1]進行了汞探測。對墓葬的深度和範圍有壹定的了解[8]。
80年代初,地礦部主動向國家文物部門介紹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初步達成國家大型考古活動中可邀請地球物理勘探隊參與相應工作的諒解。之後,中國的考古部門與壹些物探單位合作開展了許多考古工作,壹些文物部門和下屬單位成立了自己的物探考古部隊。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地球物理勘探在古墓葬和遺址中開展了壹系列工作。主要是1987年,安徽省楚縣文物保護研究所利用電測深對安徽鳳陽程門遺址進行了勘探[7]。1987期間,地質礦產部地球物理與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對河南安陽殷墟王陵區及宮殿進行了電磁法和熱釋光測汞工作。電磁法異常與熱釋汞異常基本壹致,反映了這些探測對象[1]。1987期間,北京地礦局地質研究測試中心利用甚低頻電磁法對北京延慶善榮墓葬進行勘探,發現多處異常,經初步核實其中壹半為古墓葬[4]。1987期間,Xi地質研究所利用磁法和電法對秦始皇陵進行了工作。1988年,鐵道科學研究院等單位采用中間梯度剖面和五極縱軸測深的方法,對新疆拜城基齊爾千佛洞隱藏石窟進行了勘探,發掘後證實地下有壹洞穴[1]。198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利用高精度重力和淺層地震對北京明陵進行了勘探,得出了地宮的推斷模型,為以後的發掘提供了依據[1]。1989年,中國地質大學利用探地雷達對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進行勘探。探地雷達繪制的老洞穴投影與考古發掘的基本壹致,但略有不同[1]。
1989至1992,中國地質大學和河南省文物利用磁法對河南新鄭戰國-漢代古墓進行了勘探,結果得到鉆探證實。1991年,中國地質大學和荊州博物館利用磁法、電法剖面和電測深對湖北江陵楚都魚臺楚墓進行了勘探。除了墳墓上已知的異常,還發現了新的異常。1991年,河南登封縣宋嶽寺地基經鐵建院等單位采用中間梯度法和探地雷達勘探,確認開挖後有細土填充的地穴。1994上半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日本田中地質株式會社等單位在重慶雲陽縣貓河嶺(三峽大壩工程淹沒區)開展了電法CT、探地雷達、甚低頻電磁法、磁法工作,隨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礦部物探研究所在該區開展了地震、磁法、電法、化探等工作[6544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地質大學用磁法圈定了河南登封的古窯址和古井址。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利用高密度電阻率法對河南商丘東周時期宋國地下古城墻遺址進行了勘探,與考古鉆探結果[11]吻合較好。安徽省滁縣文物保護研究所利用磁法和電法對五代-北宋時期安徽南嶺古銅礦冶煉遺址和安徽績溪縣瓷窯遺址進行了工作[2]。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室利用旁側聲納、磁法、淺層地震在遼寧省綏中縣找到古沈船位置[1]。中國科學院長沙構造研究所利用氡測量和探地雷達對長沙楚墓的完整性進行了評估[9]。用地礦部物化探所用的地震面波法對北京附近的壹座戰國墓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該方法與文物部門的鉆探結果基本壹致[1]。
在文物保護方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陜西省文物保護中心與德國巴伐利亞文保局合作,用超聲波法對陜西賓縣大佛石窟的風化狀況和加固效果進行評估。鐵道部科學研究院鐵道建築研究所等單位用微電測深法對四川樂山大佛表面的風化程度和噴灑防風劑的效果進行了檢測。在陜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新疆基齊爾石窟、南越王墓等重點文物保護中,也進行了噴灑這種風化抑制劑後加固效果的檢驗[1,10,12]。
據有關方面提供的資料,陜西省周元-鳳翔地區的西周墓葬、甘肅省張掖市的西漢墓葬、河南省戰國時期的古陽城、甘肅省黑水國古城、河北省永清的古戰路、北京故宮的奠基等也進行了地球物理勘探。還開展了尋找周口店埋藏的史前洞穴、發掘浙江紹興蘭亭禦碑等文物內部破損等工作。
因為我們國家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還是壹項非盈利事業,整個工作都是在國家文物部門的指導下進行的,基本上有些工作是在有考古活動的指定地段進行的,采取的方法多是輕經濟的。地球物理勘探與考古相結合的規模比地球物理勘探的其他應用領域要小得多。雖然近年來已有大量工作,但仍屬於地球物理勘探的新興應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