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西部有哪些需要開發和保護的旅遊資源?

西部有哪些需要開發和保護的旅遊資源?

中國西部旅遊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研究

壹、西部旅遊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壹)旅遊業的形象日益明顯,呈現出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旅遊業在創匯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在西部地區日益顯現。各級政府不同程度地更加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全社會的旅遊意識不斷增強,產業形象逐漸清晰。旅遊業作為新興產業,生產率快速提高,產出水平大幅提升,產品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旅遊業開始從“酒店業”向“經濟產業”轉變。國際和國內旅遊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甚至壹批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偏遠貧困地區,也通過大力開發當地資源,走上了穩定脫貧的道路。

(二)資源開發初具規模,旅遊產品基本形成並具有壹定影響力。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壹些比較成熟的旅遊線路。以Xi安為例,Xi安分為東線、西線、南線、北線和市區五條線。每條線都有自己的特點。東線以秦始皇陵兵馬俑、地宮、華清池為主,以秦文化為主;西線包括鹹陽博物館、茂陵、乾陵、昭陵、霍去病墓、楊貴妃墓、法門寺,以古墓為主;南線包括興教寺、季翔寺、杜甫寺、翠華山、南五臺、甲午臺風景名勝區、柞水洞、藍田猿人遺址、水陸寺、湯峪、金魚溝、樓觀臺、草堂寺、仙遊寺、太白山等。,主要是自然山水。北線包括三元城隍廟、藥王山石雕、耀州窯博物館、黃帝陵、司馬遷廟、壺口瀑布、延安等。它主要是壹種古老的中國文化。市區包括城墻、陜西歷史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大雁塔和慈恩寺、小雁塔和建福寺、半坡博物館、大清真寺、xi安明城墻、鐘樓、鼓樓、清流寺、八路軍辦事處等根據遊客的時間和財力,旅遊方案有多種選擇。比如Xi安三天兩夜遊是東線+市區,四天三夜遊是東線+西線+市區,六天五夜遊是黃帝陵+東線+西線+市區,七天六夜遊是延安+壺口+黃帝陵+東線+西線+市區。

(三)旅遊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服務體系初見成效。

“八五”和“九五”以來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旅遊硬件設施和旅遊景點的環境質量。最突出的成就是交通條件的改變,比如高等級、高速公路。對於遠離經濟中心和旅遊市場的西部地區,航空設施的建設尤為重要。不僅昆明、成都等大城市和旅遊中心城市新建、擴建了機場,增加了航線,各大旅遊點也新建或準備新建、擴建機場,如麗江、九寨溝、西雙版納等。旅遊服務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具有壹定檔次和規模的旅遊飯店服務體系。“住宿難”問題解決後,酒店業由旅遊主導型行業轉變為基礎型行業,反映了旅遊市場競爭的加劇。此後,旅行社的地位和職能得到加強,其外聯和內部能力不斷增強。

(四)旅遊業發展總體水平仍然較低,區域發展差異較大。

欠發達省份開放滯後,旅遊業起步晚。目前,西部地區旅遊業整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高速度與低質量、新產業與舊秩序、結構性與功能性失調並存。產業規模小,占全國份額低,與其突出的資源優勢不相稱。各省、各地區旅遊業發展差異很大。陜西和雲南更發達,在該地區占有更大的份額。四川和重慶的旅遊資源開發較早,現在已有相當規模,但與陜西和雲南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區域差異還表現在旅遊熱點高度集中,集中在少數旅遊線路、旅遊中心城市及周邊地區,而廣大西部地區旅遊資源開發程度普遍較低或處於待開發狀態。

(五)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主要問題。

1.資源整體開發不夠,產業結構和質量不理想。西部大部分旅遊景區綜合開發不夠,供給內容比較單壹。文化和自然觀光構成了主要的旅遊形式,其他需求難以滿足,忽視了參與性、休閑性、趣味性和民俗風情旅遊產品的開發。很多景點沒有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不註重景點的歷史、故事、功能等文字資料的介紹,或者過於專業化,只能看風景,無法滿足大多數普通遊客的需求。由於部分景區只註重數量擴張,旅遊產品重復,人工景點和資源風格不協調,且由於建設部門分割,目標分散,難以成為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系列。

2.大旅遊產業的概念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交通等設施的缺乏仍然是限制因素。旅遊結構仍處於不完整、不深入、不對稱的初級工業化階段。有許多部門參與旅遊業的運作。壹方面是管理重疊,另壹方面是管理有空白,給旅遊活動帶來阻礙和不便。旅遊業經營混亂,市場治理困難。西部地區雖然有壹些旅遊硬件設施,但由於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指導,存在著過剩和不足兩個問題。特別是在旅遊旺季、旅遊熱線和山區交通不便的地方。旅遊業對交通的影響非常敏感。目前交通還沒有形成現代化的立體網絡,機場、航線、火車臥鋪都很少,導致旅遊旺季進出困難。旅遊商品的生產經營缺乏統壹管理,旅遊市場的要求在商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中難以體現,造成旅遊商品檔次低、品種單調、缺乏競爭力。旅行社行業規模不合理,內部利益機制沒有理順。旅遊管理人員素質差,缺乏旅遊院校和旅遊培訓基地。

3.缺乏統壹規劃和配合,難以形成“合力”和整體優勢。各省市縣企業之間缺乏合作,缺乏維護更大區域整體利益的觀念。產品分布高度分散,各自產品分區域,沒有形成聚集中心。多頭外國的情況在各地相繼出現。沒有聯合促銷,競爭性低報價使市場反轉,導致旅遊中競爭性低報價的惡性循環——旅客爭奪低價,服務水平下降,旅客不滿意度上升,產品綜合經濟效益下降,爭取客源再降低報價。

二,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條件和機遇

(壹)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資源

西部地區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頗具特色,與東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其資源的綜合優勢如下:

1.旅遊資源類型全、品位高、特色強、壟斷性強。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形式多樣、氣勢磅礴的西域。多樣的氣候類型和完整的生物系統與東部地區有很大不同。西部地區地處長江、黃河的源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有著悠久、豐富、燦爛的古代文化遺產。千百年來,西部地區的許多民族和睦相處,各自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和民族氣質,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民族歷史,豐富的民族民俗景觀。雲南沿邊旅遊資源也為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在西部地區的旅遊景點中,有壹批世界級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旅遊王牌景區。因此,西部地區的資源種類不僅比東部和中部多,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2.旅遊資源分布廣泛,自然和人文景觀相得益彰。西部省份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和集約,條件優越。強大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往往融為壹體,相互依存,相互對比,為特色旅遊區建設和多目標綜合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空間分布和組合強化了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下,旅遊業發展前景光明。

旅遊業是壹個產業鏈長,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更符合偏遠地區勞動力素質低的實際。因此,旅遊業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抓手。建設旅遊景點還可以保護資源,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西部待開發的景區基本集中在欠發達地區或貧困地區。為了進壹步促進這些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國家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壹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國家首次決定從2000年發行的國債中安排8億元用於旅遊配套設施建設,包括旅遊道路、步行道路、供電供水、汙水排放和垃圾處理、景區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景觀保護設施、環境管理、旅遊展示、咨詢服務和安全保障設施等。

(三)市場前景廣闊,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1993以來,全國旅遊業發展迅速,旅遊市場火爆。國際市場穩步擴大,國際旅遊外匯收入從1986世界第20位上升到1997世界第9位,接待遊客數量世界第5位。旅遊收入超過6543.8+00億美元,進入國際旅遊收入世界第壹集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旅遊業也發展非常迅速。1998國內旅遊收入是國際旅遊的兩倍,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國內旅遊業發展迅速,西部旅遊市場前景看好,正在迎來內陸旅遊高潮。21世紀旅遊業的發展機遇在西部。

三、西部地區旅遊業發展戰略與布局

發展戰略

依托資源優勢,抓住機遇,拓展思路,跳出以往的模式和框架,大膽創新,尋求西部旅遊資源開發的新途徑。旅遊業要從相對發達的近西部地區逐步向資源豐富的縱深地區推進,盡快把旅遊業培育成為西部地區的重點產業和支柱產業。

壹般來說,以觀光產品為主,特色產品為輔,在常規旅遊難以到達的雪山邊緣、沙漠腹地等特殊區域,以特色旅遊、特色旅遊為主要方向。在深化自然、歷史、文化觀光、尋根祭祖、宗教朝聖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科研探險、民族民俗、生態休閑、文化考察、體育培訓、邊境跨國等休閑性、參與性和“新、奇、險、特”旅遊活動,大力發展周末娛樂、療養度假、商務旅遊、會議旅遊。

(二)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旅遊區。

1.川西自然生態旅遊區:九寨溝-黃龍旅遊區開發松潘古城文化旅遊、牟尼溝觀光旅遊、若爾蓋草原觀光旅遊、雪寶頂山徒步旅遊、丹雲峽觀光旅遊、露營旅遊產品;盡快建成九寨溝機場。四姑娘山將建設臥龍、蜂桶寨自然保護區,開發三江漂流、皮劃艇項目,小金、丹巴文化旅遊產品。海螺溝冰川公園已建成中國最大的熱礦泉養生旅遊基地和世界大型高山溫泉旅遊目的地。

2.四川盆地巴蜀文化景區:樂山-峨眉山旅遊景區有能力為國際國內市場提供全套的文化和自然觀光產品。自貢-珠海旅遊區是中國獨特的自然和歷史風景區。近期和中期,將開展恐龍園的籌備工作,並啟動珠海度假村的建設。從中長期來看,恐龍園和珠海度假村將得到密集開發。

3.滇東江湖東風奇觀旅遊區:在積極發展國際旅遊的同時,開發適合國內遊客的湖泊、森林、田野。

田園農家樂等回歸自然的休閑、周末度假、避暑度假等旅遊產品,被打造成為遊客重遊率最高的旅遊區。

4.滇西雪山、火山、河流、峽谷風光旅遊區:在雪山峽谷、三江並流、地熱火山、少數民族風情觀光等旅遊產品的基礎上,開發高山滑雪、休閑度假等休閑旅遊產品。

5.西雙版納熱帶民族風情旅遊區:開發豐富的熱帶動植物資源,突出傣族風情,增加參與性、體驗性強的民族風情旅遊項目,向度假旅遊方向發展。

6.重慶三峽旅遊區:發展生態文化旅遊、峽谷風光旅遊和特色旅遊產品(科考、探險、民俗、漂流品味)。

四。旅遊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壹)建立“旅遊特區”,走多渠道投融資的道路。

在旅遊資源開發的特殊條件下,旅遊開發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組織協調的部門和環節太多。要有選擇地設立“旅遊特區”,在特定區域采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在投資、管理、稅收等方面給予壹系列綜合優惠政策,解決發展中的棘手問題,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

旅遊業的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更高,西部地區旅遊業的發展應走多渠道投融資的道路。首先,要積極設立旅遊發展基金,建立相對固定合理的引導資金渠道,每年保證壹定的投入強度,用於重點精品項目建設。堅持“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齊抓共管”的原則,廣泛調動全社會發展旅遊業的積極性。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和良好服務,吸引各類投資。比如允許外國投資者租賃景點、開發資源和建設基礎設施。

深化旅遊體制改革,推動大型旅遊企業集團的形成。

推進體制改革,著力推動旅遊企業向集團化發展,通過加強旅遊企業橫向聯合,建設和形成壹批具有區域乃至全國意義的可以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企業集團。旅遊集團不僅可以從事旅遊業,還可以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或以旅遊業為主導的優勢產業。要引進和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高旅遊行業隊伍的素質和服務水平,從容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提高規模效益和整體效益。

(三)強化大旅遊理念,堅持旅遊六大要素協調發展

在統壹規劃的基礎上,加大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景區水、電、路、環保、接待服務設施建設,樹立旅遊六要素(行、遊、住、吃、購、娛)配套發展的理念。

(D)促進區域合作,建立旅遊網絡系統。

要樹立大區域觀念,形成西部地區的集聚優勢。建立旅遊網絡體系,將各省區融入區域、全國、國際旅遊環線,推出各具特色的綜合旅遊產品,提升競爭力。同時,加大信息溝通交流,實行連鎖旅遊管理,建立大旅遊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