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多數人的建議只是壹個決策模型。

大多數人的建議只是壹個決策模型。

向劉潤先生學習。為什麽大多數人的建議沒有參考價值?

做決定需要有選擇,選a,選b,還是選C…

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人把選項放在妳面前。這個時候,妳需要找到自己的選項。

但不管有沒有選項,征求意見本質上都是壹個決定。

那麽,妳需要什麽來做決定呢?

梁寧老師說得很好,做決定需要兩件事:

首先是信息環境。

二是決策模式。

充分客觀的信息環境是做出正確決策的基礎。如果妳處在壹個信息環境中,存在嚴重的信息丟失甚至信息失真,那麽妳就很難做出正確的決策。

基於充分和客觀的信息環境,妳可以展開許多可能的選擇。

然後,通過決策模型找到最佳選項。

這就是做決定的過程。

決策模型很多,憑直覺拍腦袋是最簡單的壹種。

很多人在向別人尋求建議的時候,只是想尋求壹個確定的結論:告訴我怎麽做就好了。

但是,結論背後有兩個東西: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式。

大多數情況下,您的信息環境是私有的,只有您自己知道。

這意味著在信息環境缺失的情況下,別人不可能給妳壹個確定的結論。

在向別人征求意見的時候,妳不能指望他們給妳壹個結論,因為他們不了解信息環境。

妳只能期待什麽?

妳只能指望對方給妳壹個決策模型的建議。

決策模型的建議是什麽?

如果是1的情況妳該怎麽辦?第二種情況,妳該怎麽辦?如果是第三種情況,妳該怎麽辦?

這是決策模型的建議。

在向別人求教的時候,妳要知道,因為信息環境不充分,所以妳能得到的只是決策模型。

只能給決策模型提建議。

尤其是關於個人選擇的類型。

比如我該不該辭職?我該選擇哪份工作?大學應該學什麽專業?

這些問題的決策模型其實並不復雜,只是特別依賴於每個人的信息環境。

這個時候妳不能說妳應該辭職,妳應該選擇這個工作,妳應該選擇這個城市的這個專業,因為我個人覺得特別好。

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那妳該對他說什麽?

應該說是決策模型。

信息環境越私密,就越應該給決策模型提建議。

比如關於誌願上大學,很多人問我,潤宗,我該報哪個城市?我應該申請哪所大學?應該報哪個專業?如何選擇?

我的答案是:重要性:城市>學校>專業。

至於應該選擇哪壹個,就看妳的情況了。

妳得通過決策模型得到自己的答案。

所以在給別人提建議的時候,信息環境越私密,就越應該給決策模型提建議。

至少我不會。

我通常會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麽做。

比如壹些企業家、創業者平時找我咨詢,我們需要聊很久,期間我會問很多問題。其實就是獲取信息環境。

作為壹名顧問,我滿腦子都是決策模型。

在了解了充分的信息環境後,如果我根據決策模型得出結論,這時,我會對對方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麽做。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在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式之後,其實還有壹個東西叫價值觀。

我是壹個偏好風險的人;而妳可能是壹個厭惡風險的人。

我是壹個比較願意嘗試新事物的人;而妳可能是壹個喜歡長期做壹件事到極致的人。

在同樣的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式下,如果我們的價值觀不同,那麽我們做出的選擇可能會大不相同。

所以“如果是我,我會這麽做”,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有價值觀的支撐。

背後的意思是:這只是我的選擇,供妳參考。

因為我們價值觀不同,所以妳不用和我做同樣的選擇。

對方能給妳的最多是壹個決策模型。

妳需要把妳的信息環境納入決策模型,然後根據妳的價值觀做出最後的決定。

做了決定之後,不管結果如何,都要為自己的決定負全責。

給妳建議是對方的情分,做決定是妳的責任。

記住,不管別人給妳什麽建議,決定都是妳自己的。

最後,只有妳能負責。

大多數人的建議,首先不是直接的結論,而是壹個決策模型,這個情況怎麽解決,那個情況怎麽處理。

有了決策模型,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環境信息做進壹步的選擇,我們要對這個選擇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