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總說孩子傻,對孩子有影響嗎?
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笨”。他們想要孩子聰明,首先要知道孩子是怎麽變“笨”的,這樣才能趨利避害,讓寶寶朝著聰明的方向前進。孩子變笨的三個原因1。永遠贏不了的遊戲。如果我們讓孩子玩壹個遊戲,遊戲的難度超出了他們現有的理解能力,但我們卻不給他任何解釋。結果孩子總是不知道怎麽玩,每次嘗試都失敗,孩子會越來越難受。沒有別人說,他們會覺得自己很蠢。如果在孩子的壹生中,很少獲得“贏”的感覺。最後,他可能會變成壹個笨拙膽小的孩子。2.過早的知識轉移壹些熱衷於所謂的“智力開發”的父母積極地在閱讀、寫作和算術方面訓練他們的幼兒。那些學術知識不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雖然孩子可以通過鸚鵡學舌來死記硬背,但他們並不理解,所以往往無法促進他們的智力發展。反而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學習壓力,降低學習興趣,挫傷自信心。3.很多負面暗示有壹個充滿寓意的童話:有壹位美麗的公主,從小就被女巫關在壹座高塔裏,每天只能見到女巫。巫婆每天都對她說:“妳長得太醜了,每個看到妳的人都會害怕。”公主相信了女巫的話,害怕被別人嘲笑。直到有壹天,壹位王子從塔下經過,看到了公主仙女般的美麗,讓他大吃壹驚,救了她。公主在鏡子裏意識到她是如此美麗。事實上,很多家長可能在不經意間充當了“魔女”。說孩子“笨”是壹些家長的口頭禪,甚至帶著愛。然而,孩子接收到的是“愚蠢”的信息;有時候,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會有意無意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妳看丁丁多聰明!”“李阿姨的女兒可以用英語和外國人交談。她比妳年輕。”.....有時候,父母在朋友和外人面前很謙虛,“我兒子不行,他很笨。”“這孩子很沒腦子。”整天被淹沒在那麽多負面暗示中,壹個孩子怎麽可能不真心相信自己真的很傻?當孩子因為上述原因而確信自己腦子笨、學習能力差時,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懷疑,潛意識會產生“保護效應”,拒絕新信息進入記憶庫,以保護主人的信念。結果真的是壹個學不到東西的傻孩子。如果不想讓孩子變笨,就讓他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孩子獲得成功,體驗到快樂時,大腦會釋放“腦內嗎啡”,驅使孩子重復這種體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說“成功是成功之母”。在玩遊戲、玩具、手工、參加比賽、做家務等活動中,鼓勵孩子大膽嘗試,並給予適當的引導,使他們通過壹定的努力嘗到勝利的喜悅。比如,當孩子渴望幫媽媽洗碗時,不要打擾,或者拒絕他,怕他打碎碗。妳不妨搬個高度適中的凳子,給他穿上圍裙和袖子,告訴他怎麽輕輕處理,怎麽沖洗幹凈。當孩子洗完碗,大聲表揚他做得很棒,孩子會很開心,對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對於孩子來說,各種探索都是學習的機會。那麽,讓我們“給孩子找壹棵矮蘋果樹,讓孩子踮起腳尖伸手去拿蘋果”。壹次又壹次的成功經歷,會讓孩子有信心、有動力向下壹個更高的目標前進。2、興趣永遠是第壹位淩誌軍在暢銷書《微軟小子》裏講了壹個故事。朱麗葉的兒子沃倫聰明,才14歲,已經讀完高中,可以上大學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大多數父母都會自豪地描述自己孩子的成功,但是朱麗葉並不想讓兒子現在上大學,因為她想讓他更多地享受童年,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她有以下與筆者的問答:“作為壹名教師,妳認為學生在“成績、興趣、快樂童年、品德”方面最重要的是什麽?”“興趣永遠是第壹位的。沒有興趣,什麽都沒有。有了興趣,偉大的成就就會隨之而來。”“那麽,作為壹個母親,妳認為對妳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麽?”“興趣,還是興趣。我希望他有壹個非常快樂的童年。但是,興趣是第壹位的。有興趣才會快樂。”這位母親的信仰類似於前蘇聯的壹位教育家。有壹次,教育家給學齡前兒童上了壹堂課。他準備了壹個“說話球”,壹邊說“2+3=”,壹邊從講臺上扔出去。接到球的孩子會說出答案,孩子們學的很開心。有的老師不理解,說妳這不是多此壹舉嗎?為什麽不直接提問呢?妳想要什麽“說話球”?他回答說沒有“說話球”,當然可以提問,但是孩子沒有說話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但仍被很多家長忽視。如果妳想讓妳的孩子變得更聰明,對學習更感興趣,那就把激發、關心和提高他們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列入日常日程。3.告訴孩子,失敗了沒關系。學習和活動中總有贏家和輸家。如何評價孩子是壹門藝術..因為孩子本身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大多是依靠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來實現自我。當孩子為“失敗”難過的時候,家長不要憐憫地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嘆氣,甚至責罵孩子。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知道失敗和錯誤沒什麽大不了的,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壹種信任。最後,我們來思考壹下國際21世紀委員會判斷“啟蒙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是否“為終身持續學習提供了動力和基礎”。如果是,這種教育可以說是成功的;否則就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