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前八景
客家贛南在古代經濟繁榮時期,素有“三營前唐江之首”的美譽。“頭塘江”是指塘江鎮是除贛州市區外,與鄰鎮貿易往來最多,與梅觀古道聯系最深的古鎮。其北端與吉安遂川、南康龍牧、橫市、馬尚、十八塘來的古驛道相連,西與桂東、上猶吳誌鋒、錢瑩、東山、南康龍華來的古驛道、水路相連,可沿水路使用。方圓方圓百裏內有數百個村鎮,數十萬個家庭和商戶,這自然就奠定了唐江鎮作為第壹商業中心的突出地位。“錢瑩”的商業地位在第三位,既有水陸縱橫、四通八達的地理優勢,也有其歷史原因——錢瑩鎮自盧光疇時代、晚唐乾州節度使時代起就是軍事重地,王陽明時期在此建有軍營和蔡家城,由此產生了“錢瑩”之說。
營前古稱迎西。唐朝末年,盧光厚部在此駐軍開墾土地後,開始與商人有了商業往來,並隨著經貿的發展,在軍營前形成了綿延的攤點。從此,這片西接項楚,北接遂川,南接唐江,乘船到寧杭的“攤子地”成了軍民趕集的地方,軍營前的“營市”也由此得名。1957年,鬥水湖形成,淹沒了壹些古代市場,然後延伸到它的南面,在今天的集鎮形成了壹個新的“錢瑩市場”。這壹部分保存下來的營前市場被營前前輩稱為“營前的營前”,意為今天的營前鎮之前的營前市場。這條古街,有著濃濃的客家韻味,類似贛州陽明路壹帶的騎樓。呈現出明顯的南粵建築風格,瓦當青磚,木門窗,臨街的吊腳樓,作坊,店鋪裏的房子或後院,庭院很深,有很深的客家風情。歷史,興盛於明代,興盛於清代,衰落於民國中期的錢瑩市場。第二、第五、第八個集市日,每次都有3萬多人逛集市,熙熙攘攘的景象讓人不購物卻也被它的景象迷住。據說,當時的店鋪很多,有萬壽宮、賭廳、煙廳、酒館、茶館、旅館、妓院(床鋪)、錢莊、碼頭、驛站、金銀加工店、鹽鋪、當鋪、棺材鋪、染坊、照相館、南雜鋪、自制紙鋪、鞭炮鋪、豆腐鋪,但每到趕集日,店鋪林立。
其實最讓人感動的不僅僅是營前的商業繁榮,而是人人老少都能侃侃而談的營前“八景”文化。由於蘇東坡和楊曉原居上猶,在石樓吟誦“八景”詩,創造了“八景文化”,上猶實際上追求高雅,成為贛南八景文化影響最廣泛、最深入的縣,幾乎每個有文化的人都會吟誦幾首八景詩。毫無疑問,八景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最大的發展和傳承,而《營前八景》就是最好的代表。與清代贛州八景同時形成的八景,有三、四種版本。比較普遍接受的有:仙巖中的古松,美妙音樂的鐘聲,塔下的琴聲,書香裊裊的峰,嶺上下棋,塔山風景,夜月的浮潮,芭蕉夜歌。
仙巖古松。據說從古遺址往桂東方向距離石碣路8公裏處有壹個仙人洞,洞上有壹個古松。這條古老的東西向道路是聯系江西和楚國經濟文化的紐帶。以前,人們走在石頭街上,經過“石頭人誕生於西施河”的神奇石像後,遠遠就能看到站在仙巖上的矯健的古松,這條路其實是有風景相伴的。今天,石頭街被禁用,石頭人已經消失,古松已經去世。只有不朽之石還在守護著這條古道。
美妙的音樂鈴聲。廟樂寺,建於明代,位於市場以東約1 km的雲水河岸上,邊上有壹座通往李嬌崇義的長橋,1957被洪水淹沒。妙樂寺曾有壹副頗為著名的對聯:“奇景從何而來?無聲、無色、無視;哪裏開心?有鐘,有鼓,有文章。”既巧妙地嵌入了“妙樂”的名字,又輕松地表達了古寺中寧靜的聖地和僧人的情懷。據說對聯是由原清代進貢學生、時任江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的圓明大師(又名狗子和尚)所寫。妙樂寺與文峰塔隔河相望,南與巨靈形成三角形。當時,妙樂寺鐘的梵音每次響起,其美妙神秘的聲音都能傳到幾十裏外。
蛟龍漁父唱。讓人想起“漁舟唱晚”的古老意境果然,位於妙樂寺下遊的文峰塔,是雲水河九曲曲折折最精彩的地方,就像在贛州八景臺上看“楚潭小經”壹樣。這裏江面寬闊清澈,夜晚點起漁火,蕩著船的漁民唱著仙歌,輕拋著網,壹幅漁民享受悠閑安逸的生活場景生動呈現。直到今天,這壹幕依然存在。可見這種來自自然、生活的詩意意境是不能隨意消除的。
塔下的鋼琴聲。資料顯示,龍於天寶四年來到大營,贊嘆此處美景後,感嘆東方文峰低矮幽僻,主張兩姓集資在東2.5公裏處的東山山頂建塔,以求繁華。塔建成後,村民覺得對不起龍宮的建議,就把塔叫做龍宮塔、文峰塔。龍宮塔高25米,七層樓高。沿著城墻有100個石磚臺階,每層有三個洞穴。登上塔,可將營前蜿蜒的景觀盡收眼底,這裏“雲水飄帶玉帶,琴瑟擊鼓或與雲水之聲相鬥”,故有“寶塔滿樂水”的美談。文峰塔建成後,營地的前身文薇拔地而起。最著名的壹次是在清朝嘉慶二十四年,進士兼翰林的蔡佳·王幹外出。
書的巔峰是美好的。樹峰是營地前的最高峰,位於距老市場4-5公裏處。山體雄偉,高聳,美麗,山丘拱起,形似筆桿。唐朝末年,我們前州的使臣盧廣厚在山上建了“太傅書院”。幾年前的“字紙塔”舊址還留著,村民們至今還在贊嘆。每個節氣都要祭祀。地理先生每次作品都要用書的巔峰來定方向,企圖沾染壹些書的巔峰的光環。山上住著幾戶人家,其中壹戶有壹塊巨大的磚沈入水底,附近還有巨大的楓樹和紅葉,學院舊址深深地隱藏在深深的高草中。
現在起壟下棋,是充滿神話意識的壹幕。巨陵,高857米,位於舊市場東南10公裏處,是崇(界壩)和遊()的界碑。鞠菱腳下平坦如琴臺,宛如草原。其中有壹大塊平石,石筋縱橫,圖形很像棋盤。相傳有兩位仙人在此下棋,故稱牯嶺,後稱牯嶺。有詩在贊:“舉山青煙,威武利劍,氣勢十足。”懷疑蓬萊第壹仙會是蓬萊第壹仙。“山上有戰場痕跡,營地前輩常與清朝義軍何阿四有關,在崇義有活動。整個上猶大境內,流傳著“楊仙女助何阿四起兵”、“劍試”、“竹結藏兵”、“石鼓鑼鼓助”、“獅山生皇”等傳說。
塔和山。指的是營地前的蔡家城南門。在清晨、黃昏和夜月下觀察營地前的景觀,呈現出不同的景象。自然,早上看日出炊煙,黃昏看落霞落雁,晚上看月色溶桂花,不同時間的場景各不相同,精彩紛呈,樹峰、巨嶺等山川會在三種時空裏變換成五彩斑斕的壯麗。蔡家城的南門就在今天的錢瑩中學的大門前。錢瑩中學內有壹座清代遺留的文廟,也是蘇聯時期紅軍西路軍教導隊的防守區(至今仍有大量紅軍標語)。如今,蔡家城早已被摧毀,南門成了壹個普通的地方。只有做白日夢,才能讓“塔和山”的景色復活。
夜月的浮潮。漲潮是壹種奇觀。在老市場往南0.5公裏的上灣村,有壹棵根系發達的巨型榕樹。古時壹枝伸至河對岸,行人以其根為橋,水漲根浮,總可載行人。所以這個地方被稱為“浮橋”,後來又被錯誤地稱為“浮潮”。浮根橋方便了行人,卻擋住了成排的船。惱羞成怒的船工先從中間砍,根很快長起來,於是船工從兩頭砍,浮根橋斷了。那棵樹也變成了壹棵普通的榕樹。跨過浮橋20多米,有壹口寬1.5米、深80厘米的小井,異常清晰。據說有壹次壹位將軍路過井邊,驚訝地發現當天有三個月亮溶解在井裏,十分神奇,讓所有官兵都很欣賞。從此,這個地方被稱為“浮橋上的夜月”。
如果說,古風猶存的營前“八景”是壹種繁華,壹種文化,那麽,營前“九獅拜象”(古代指高中官拜見朝丞相)就是壹場大型的花燈舞,傳遞著濃濃的客家風情。這種燈舞不僅華麗,而且深刻。整個燈會由壹龍九獅壹麒麟,加上若幹燈籠、鑼鼓、彩亭組成。龍族多為朝九晚十壹節,最多99節,表演者最多可達萬人。樂隊由民間演奏音樂和打擊樂組成,曲調渾厚、熱烈、悠揚。客家先民的營前情懷、營前風俗、營前客家文化底蘊、客家先民保存的古代中原文明,在贛南首屈壹指。因此,象征萬象更新、九州歡樂、歡慶和平的“九獅拜象”大型花燈舞,以強大的力量激蕩著濃郁的客家風情,陶醉了無數客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