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
2005年第40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
山東省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劉振華
陳正,北京地壇醫院社會服務部主任
香港醫院管理局九龍西聯網護理部總經理馮
廣華醫院及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護理總經理
萬旗西藏軍區總醫院護理部主任
王亞麗甘肅省定西市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
陳正,北京地壇醫院社會服務部主任。從65438到0984,陳正在壹個重型肝炎病房擔任護士長。由於傳染病的特殊性,患者受到社會各界甚至家庭的歧視。為了給大家樹立榜樣,陳正帶頭護理危重病人。有壹次,壹個男性肝硬化患者突然大出血,家屬嚇得躲到病房外。陳正忘記擦掉濺在她臉上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血液,立即配合醫生對病人實施搶救措施。病人終於得救了,他女兒搬到陳正說:“妳做了我們孩子做不到的事。”從事傳染病護理,難免會遇到艾滋病患者。上世紀80年代末,地壇醫院收治了首例艾滋病患者。那是個外賓,沈重的心理負擔讓他跳樓導致全身粉碎性骨折。當時中國人談艾滋病色變,醫護人員也缺乏防護知識,恐懼普遍存在。壹名護士甚至辭職了。面對種種質疑,已經是護理部副主任的陳正率先走進病房,與護士壹起為患者進行護理操作,並對院內護士進行艾滋病知識培訓,制定了壹系列艾滋病護理常規。在醫院成立了第壹個關愛艾滋病人的組織——紅絲帶之家後,陳正是第壹個與艾滋病人交談的誌願者,包括餃子和玩遊戲。她的第壹個例子消除了醫護人員的恐懼。如今,紅絲帶之家擁有2000多名誌願者,成千上萬的患者在這裏接受服務,壹批年輕的艾滋病護理骨幹活躍在為全國培養護士的教師隊伍中。面對疫情,非典的消毒隔離已經成為“世界典範”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京肆虐,陳正所在的地壇醫院成為首批非典定點醫院。56歲的陳正,作為醫院防控小組的壹員,醫院護理工作的總指揮,本可以坐在辦公室裏打打電話,動動嘴,但她身先士卒,穿上防護服,壹頭紮進了護理壹線。
四十出頭的林先生是外地患者。患上非典後,他非常緊張,精神壹度崩潰,精神失常。在轉移病人的過程中,為了消除林先生的緊張情緒,陳正壹邊推著輪椅壹邊與他交談,並給他心理安慰。病人聽了她的安慰,真誠地說:“有了妳,我心裏踏實多了。”讓病人驚訝的是,她身後穿著防護服的和藹可親的護士竟然是壹位年過半百的大姐。
2004年,為了培養護理部的接班人,陳正主動讓位,離開了護理領導崗位。在傳染科工作了壹輩子,本可以回家好好享受壹下,但當年6月,陳被聘為該院社會服務部負責人,負責出院病人隨訪、熱線咨詢和健康人群預防門診工作。談及新工作,陳正說:很多人仍然認為傳染病很可怕,很多人甚至歧視傳染病患者和從事傳染病工作的醫務人員。從護理管理崗位到後續服務部門,陳正要做的就是讓患者感受到來自醫院和社會的真情實感。到2005年,社會服務部在陳正的領導下已經運行了整整壹年。陳正和該部門的7名同事為2000多名出院的肝炎患者提供了疾病咨詢,還為3000多名健康人進行了傳染病預防註射。許多患者經常打電話詢問他們的病情,還與陳正討論他們的飲食和日常生活註意事項,他們已經成為了老朋友。“人家說妳現在去醫院,做事壹定要找熟人。我只想做地壇醫院患者的老熟人,讓他們不再覺得醫院冷。”獲獎的演講榮譽屬於傳染病護理領域。
劉振華現任濟南市皮膚病防治院住院部主任。2005年,劉振華被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授予南丁格爾獎,以表彰她以非凡的勇氣和愛心從事麻風病專業護理28年。如果說壹個人的人生經歷是壹本書,那麽劉振華就是在用愛書寫人生,展現她關愛、幫助麻風病人的天使情懷。
1977,22歲的劉振華畢業於濟南衛校。壹份通知讓她震驚:她被分配到了濟南皮膚病防治院麻風病住院部。那天,她徹夜未眠。她知道,麻風病人常常會因為麻風桿菌侵入人體末梢神經而造成各種損傷和毀容,給人留下可怕的印象。最終,是媽媽的鼓勵讓她變得堅強:別人能做到,我們也能。
但是,壹些親友的不理解還是給了劉振華很大的打擊。男友得知她的工作後,決定分手;有壹次去同學家聚會,同學家長了解到劉振華的工作。她走後,他們扔掉了所有用過的茶杯和床單,對家裏進行了徹底的消毒。
是醫院前輩的專業和愛心讓她壹直走下去。當劉振華看到帶她來的王鐘醫生給病人治療時,她會像撥火棍壹樣握住病人的胳膊,耐心地給病人打針,並仔細檢查病人身上的潰瘍。她問王大夫:“妳和病人這麽近,不怕被傳染嗎?”“不,我們有預防措施。另外,麻風病人沒有他們說的那麽可怕。每個病人內心深處都埋藏著壹段痛苦。沒有善良和同情心,他做不好這份工作!”從此,劉振華開始走近心臟病患者。
每天早上,她都去照顧重病患者,小心翼翼地給他們穿上衣服、鞋子和襪子,整理床鋪。忙著護理的時候,她抽空把病人換下來的被子、床單、內衣都擦幹凈,遇到糞便、尿液的汙漬就反復擦。有的病人全身出疹子,看不到血管。輸液時,劉振華不戴手套。首先,他用手觸摸血管,然後他滴下壹根針,讓液體慢慢滴下。
就這樣,28個春秋過去了。醫院的護士換了壹批又壹批,但劉振華還是堅持下來了。
在麻風病人心中,劉振華是壹個傳播愛的天使。每年春節,劉振華都陪在病友們身邊,除夕夜和他們壹起吃飯,第壹天淩晨壹個個送上新年祝福。她給腰腿痛患者買了空氣床墊,給失眠患者買了保健食品,給貧困患者買了保暖內衣,給老人買了電熱床墊,還有各種瓜果食品,自己動手做了各種滋補品。
1994年,單位給劉振華換了壹棟樓,壹家人告別了17年住的小瓦房,搬進了城裏。她老公上班近很多,女兒上學也有保障,但是家離病房遠,不方便聯系病人。劉振華和丈夫商量後,用自己的錢買了壹部手機,放在病房裏給病人使用,以便隨時了解病人的情況。
1998,醫院決定將劉振華轉回門診。沒想到,消息傳開,麻風住院處炸開了鍋。有患者提議寫聯名信,不壹會兒幾乎所有的患者都到了,壹個個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沒有手指的人用殘肢按下紅色印章,表達想留住劉振華的強烈願望。醫院領導左右為難,把決定權交給了劉振華本人。病人的信任和依賴,讓劉振華流下了眼淚,就這樣,她又留了下來。
思考劉振華發表了20多篇有價值的學術論文。她在麻風病防治中探索出壹條“情感支持、人性化綜合管理”的新路子。她的科研成果已在濟南和山東省推廣。
濟南皮膚病防治院的墻上掛著壹條橫幅,上面寫著“白衣天使是模特,不是親人比親人好”。這是患者對劉振華的最高評價。
西藏軍區總醫院護理部主任萬琦。17歲,萬祺告別繁華的“天府之國”的首都成都,只身前往西藏第九醫院,成為壹名邊防衛生兵。這裏平均海拔4500多米,年平均氣溫在零攝氏度以下,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不到內地的40%,被生物學家稱為“生命禁區”。寒冷缺氧導致邊防官兵不同程度出現指甲凹陷、脫發、心血管疾病等癥狀。數十名戰友和官兵親屬因高原反應葬身雪域高原。在壹次次與患者的接觸中,她見證了邊防官兵和藏族同胞缺醫少藥帶來的身心痛苦。壹次,壹個叫紮西的邊防戰士因外傷失血過多,病情十分危急。他在搶救過程中突然失去了所需的血液。當時萬琪剛從內地度假回來,身體還沒有完全適應。妳能眼睜睜看著壹個和妳壹樣年輕的生命被死神奪走嗎?不要!萬祺站起來果斷地說:“我的血型正好,拿我的吧!”在場的醫生和同誌們驚訝地看著她。這個居民海拔超過4500米。我是新來的,更別說抽血了。我連喝水和走路的力氣都沒有。她看著大家猶豫的眼神,很焦慮。她喊道,“不要再猶豫了。救人很重要。我是這裏最年輕的。請抽我的!”瞬間,300毫升的新鮮血液進入了紮西的體內,紮西慢慢睜開了眼睛,萬琪激動的淚水,加上虛汗,頓時像斷了的珠子壹樣掉了下來。
從那以後,萬琪更加堅定了要成為軍中“白衣天使”的決心。1984,她放棄了報考其他軍校的機會,首選填了護理學校。1986畢業時,她毅然放棄了留在成都的機會,主動申請回西藏。萬琪被分配到西藏軍區總醫院。她做出了壹個不可思議的舉動,去最辛苦最累的傳染科工作。很多人不理解:作為壹個城市來的女孩,為什麽選擇了壹個大多數護士都不想去的科室?萬琦認為,當壹名部隊護士的人生價值只能在窮科室體現。面對朋友的善意話語,她壹笑置之。當時的感染性疾病科醫療條件差,醫護人員少,接觸傳染病人的機會多。由於防護措施落後,醫護人員感染率極高,但萬琪壹心只想照顧病人,別人不願意做的事,她總是奮力去做。很多藏族同胞不懂中文,她就帶著藏族同事,逐字翻譯,壹點壹點地給患者講解衛生常識和居家護理方法。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1996年5月,壹個叫廖勇的士兵住進了院外第三科。他因高血壓腦出血和糖尿病昏迷,病情相當危險。萬祺被派去給他特殊照顧。為了照顧好危重病人,她吃住都在病房。手術後,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因為病人抵抗力下降,為了防止交叉感染,病房裏的工作全靠她了。第壹次手術三天後,她值班時發現病人突然變得煩躁不安,兩側瞳孔大小不壹。她及時向醫生匯報,為病人第二次手術成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由於及時的治療和適當的護理,患者在臥床的壹個半月中沒有出現任何並發癥。經過半年的治療和護理,病人恢復了完全的自理能力。
1998年初,那曲地區發生百年壹遇的雪災,多名藏族牧民凍傷,需要緊急救治。萬琦和醫療隊成員壹起,走村串戶,挨家挨戶巡視了兩個半月,給群眾講解防凍知識,幫助他們處理凍死的動物,壹天工作15小時。劇烈的高山反應讓萬琪什麽都吃不下,壹吃就吐,直到吐的都是黃疸水。短短三天,萬琪瘦了近10斤,瘦得跟木頭似的。雪災救災指揮部接到消息後,指示醫療隊立即派人將她接回。萬祺堅決拒絕,說:“老鄉的凍瘡還沒有痊愈,尤其是頓珠需要精心護理,否則,他的腿有截肢的危險。另外,我已經熟悉這裏的情況了。這個時候下山不合適,我舍不得。”半個月後,當萬琪告別已經痊愈的頓珠時,她再也按捺不住,倒在了病床上。來看她的同事們看到萬琪已經變得面色黝黑,眼窩深陷,瘦弱不堪,不禁流下了傷心的眼淚。萬琪強顏歡笑,對同事說:“我沒事,只是累了。休息壹下就好了。”兩天後,她來到海拔5000多米的聶榮縣索雄鄉,奔赴雪災第壹線,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凍傷牧民的工作中。在兩個半月的時間裏,萬琪行程兩萬多公裏,2000多名牧民得到了她和同事們的救治。
萬琪認為,她現在的工作只是壹個平臺,讓她去實踐,去從事,甚至去詮釋護理這個職業。雖然這些年去了藏北、藏南、寺廟,積累了不少臨床經驗,但從這個平臺出發,不斷攀上新的臺階,不辜負自己選擇護理、選擇西藏的熱情,才是關鍵。多年來,萬琪自學了護理學、營養學、病理學、心理學等專業書籍,通過了專科、本科護理專業的學業考試。還不滿足於此,她選擇去軍醫學院深造兩年。回來後,萬琦充分總結17的護理經驗並結合臨床護理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先後撰寫了120篇理論文章。其中《氧療在高原地區體外循環手術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等30余篇學術論文發表在軍隊及國外護理期刊上。同時,萬琦還將理論轉化為臨床實踐,率先開展高原地區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圍術期護理研究等新技術、新業務10余項,取得實效。其中,氧療在高原地區體外循環圍手術期護理中的臨床應用,使患者獲得了最佳的治療效果。這種醫療與護理緊密結合的護理方法,不僅使術後病人提前康復,而且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它開創了西藏高原醫療救護的先河,使此類手術得以順利、安全地進行。
王亞麗,定西市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9月1955日,王亞麗出生於定西市安定區鳳翔鎮。1972高中畢業後,下鄉當知青。1975被推薦到省護理學校學習。從此,王亞麗與神聖的護理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亞麗畢業後被分配到定西市人民醫院腫瘤科。當時腫瘤科24張床位,5名護理人員,人員少,任務重,工作條件非常艱苦。病房是土木結構的平房,沒有自來水。護士每天要去幾百米外給病人打水,用箱子搬運液體,打掃病房,冬天還要給病人拉煤生火。王亞麗總是早早地趕到醫院,幹著臟活累活。有人說她傻,她卻說:“我年輕,體力好,要多幹活。”她把對南丁格爾博大博愛精神的理解,轉化為對病人的深切關懷和同情。有多少次,她從家裏給需要流食的術後患者端來粥,有多少次,她悄悄給營養缺乏的患者端來饅頭、雞蛋等食物,有多少次,她用溫暖的話語驅散了籠罩在重癥患者心頭的陰霾,重新面對生活的陽光。她還發揮專業特長,創辦黑板報,向患者宣傳醫療保健知識,幫助科室制定護理規章制度,規範技術操作。不久,王亞麗的傑出才能受到了醫院領導和同事們的廣泛贊揚。1978,升任病房護士長。從此,王亞麗以更加精湛的技術、優質的護理、熱情的服務,演繹了壹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譜寫了壹曲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頌歌。在王亞麗28年的護理生涯中,她壹直關心和幫助病人。“用我們的愛幫助患者鼓起與疾病抗爭的勇氣,給患者帶來生命的春天,這就是護士的價值。”謙虛平和的王亞麗,在談到護理工作的重大意義時,輕言細語。她已經接近知道自己的命運,壹句半句透露出職業生涯的深深印記,表達出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護理工作無比的熱愛。
9月,1991,王亞麗被任命為護理部主任。她清楚地意識到,護理專業不同於其他服務行業,尤其是在醫學科學飛速發展、人們迫切需要保健知識的今天,只有微笑和體貼的關懷是不夠的。於是她以驚人的毅力考取了蘭州醫學院成人高級護理班,全日制學習了壹年。2002年,47歲的王亞麗報讀了省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護理本科班,並進壹步學習提高。由於她孜孜不倦、思維敏捷、勤奮好學,在《中國護理雜誌》、《甘肅科技》、《衛生職業教育》等雜誌上發表了10多篇論文。
馮是香港第壹位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
34年的護理生涯
馮從1971開始學習護理,在護理崗位上打拼34年。先進的護理技術和服務理念層出不窮,馮感到工作壓力很大。1983,她毅然辭去工作,前往香港理工大學攻讀護理教育文憑。從65438年到0985年,馮繼續回到醫院從事臨床護理和護理教學工作。65438-0990年,香港進行醫改,香港公立醫院聯合組成醫院管理局,非常重視醫院管理,尤其是財務管理和人事管理,護士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這時,馮調到婦產科,成了主管護理管理的高級護士長。因此,馮報讀了MBA課程,以加強她的素質和修養,並於1991畢業。1993期間,馮所在的光華醫院正式成為香港醫院管理局下屬醫院,馮擔任該部門運營經理。作為醫院管理層的壹員,馮再壹次覺得自己缺乏醫療保健管理方面的知識,於是報讀了英國伯明翰大學醫療管理系,讀完了兩年的碩士課程。此後,她主要從事醫療服務的管理和研究。從65438到0997,馮升任醫院護理總經理(護士長)。2002年,光華醫院與黃大仙醫院管理層合並,馮出任兩家醫院的護理總經理。
2002年底,醫院管理局再次改革,7家醫院聯網。這給廣大患者帶來了方便,可以根據居住區域在網絡中選擇醫院,方便看病。因此,馮在香港醫院管理局的九龍西聯網、廣華醫院、東華三院和黃大仙醫院擔任護理總經理三年。
回顧34年的歷程,馮時刻感受著護理工作帶來的壓力。她不斷給自己充電,學習先進的護理服務和管理理念。同時,她也不斷體驗到作為壹名護理工作者,關心病人健康的快樂。
發展專科護理模式
馮說,香港和內地之間存在壹定的文化差異。所以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也是不壹樣的。很多內地患者的起居飲食都是自己照顧,內地患者對醫生的依賴度很高。而護士的工作不僅僅是打針、打藥,還要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從生理到心理,從患者自身到患者家屬甚至社區,協助和指導患者康復。內地護士在壹些方面也要加強培訓,比如護士對患者病情的評估、對患者病情的觀察、藥物管理、治療反應等。香港的醫療比例是1:4。目前內地的醫療比例還沒有達到這個比例。馮表示,結合內地實際情況,內地應發展專科護理模式,充分發揮每個護士的才能,讓護士充分發揮能力,為病人服務。
人才是職業發展的基礎。
談及護理人力資源管理的經驗,馮表示,現在的護士面臨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壹是護士形象不理想,增加了離職率;第二,護理無法吸引最優秀的人才進入該行業。馮認為,所有的行業都應該吸引各方面不同的人才,不斷發展的社會會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和才能。人才不優秀,再多的科技也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人才是根本。護理行業如何與其他行業爭奪優秀而有限的人才,是我們壹直在思考的重要問題。事實上,解決這壹問題最根本的途徑是培養大量優秀的臨床護理工作者和護理教育者,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和護士形象,吸引優秀人才加入護理隊伍。我們應該把當護士這個職業當成壹種榮譽,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
護士核心能力標準
對比香港與內地護士核心能力的標準,馮認為,患者的不同需求決定了對護士核心能力的不同要求。
每個護士的知識水平和操作能力都不壹樣。開發護士的核心能力,需要將其分為不同的等級,對不同等級的護士做出不同的護理工作要求。只有這樣,每個護士才能達到護理標準。
馮說,在香港,非常註重護士各方面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對於非本科學歷的護士,會鼓勵她們繼續深造,並為她們提供相應的機會,直至獲得本科學歷。馮說,我們呼籲政府為護士的繼續教育提供更多的資金。通過這種不斷的學習,可以不斷提升護士的形象,產生工作滿足感和動力。
馮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培養下壹代,讓香港的護理隊伍成功。在簡短采訪的最後,馮真誠地寄語年輕護士:護士是壹個非常高尚的職業。要從患者康復中獲得滿足感,就要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