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校東臨徽州大道,南臨合肥壹中,西臨易慧路,北靠紫雲路。乘坐BRT線到達市中心僅需40分鐘,交通便捷順暢。新學校占地165畝,綠化率54%,環境優雅宜人,總建築面積65438+萬㎡。古樸的風格與現代的氛圍相得益彰,名校的風格與壹流的設施相得益彰。新學校按照國內壹流的標準,建設和配備了教育教學和學生寄宿生活所需的各類設施設備。
三棟教學樓共有68間教室,可容納3400名學生,每層之間由走廊相連;辦公樓面積4355㎡,科技樓面積4468㎡,實驗樓面積7240㎡,學生食堂面積6407㎡。各類設備室按部頒標準配備齊全,有多媒體和計算機教室、物理、化學和生物實驗室、階梯教室、語言實驗室和勞動、藝術和音樂教室、科普活動室和書法和地理教室,還有兩個可容納近400人的現代化學術報告廳。7807㎡綜合大樓,內設健身房、舞蹈室、校園電視臺及各種功能教室;3000㎡圖書館,1座位,配有現代化的電子書庫和各類圖書;有標準的400米塑膠跑道運動場,10室外籃球場、羽毛球場、排球場;學生公寓3套,可容納2800名學生,4人壹套,每套27㎡,配有衛浴、空調、電話及各種網線,每層配有開水間、洗衣房、公共廁所和學生活動室;兩個餐廳,可同時容納3600名學生;學校還將修建體育館和體育場看臺。
健全的管理機制
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下設辦公室、教務處、政教處、總務處、郵局五個職能部門,以及工團、婦團、隊等群眾組織。1994期間,學校實行內部體制改革,職責明確,工作效率高。所有教師實行雙向選擇性聘任制,每年聘任壹次,三年壹個周期,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為進壹步深化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增強辦學活力;從2000年開始,實行全員聘用合同制,競聘上崗,優化組合,真正做到教學、管理、服務育人。
優秀的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242人,其中在編教師196人,生活指導教師29人,黨員教師85人,高級職稱67人。截至2008年8月底,本科學歷教師173人,碩士1人,合格率100%。學校將充分整合原四十六中、師範高中部的優秀教師,面向全國選拔年富力強、品學兼優的優秀教師加入,建立壹支高素質的優秀班主任和生活教師隊伍;目前有老中青結合的學科帶頭人和相對穩定的專任教師。他們專學精教,治學嚴謹,師德高尚。
學生在學術上有天賦。
學校現有60個教學班,4300多名學生,其中團員900多人。優良的校風和嚴謹的教風,必將促進學生文明守紀,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多才多藝,全面發展,必將受到社會和家長的好評。
突出辦學特色
從1984年開始,學校的中考成績逐年提高。從1986-91(1992年以後,該市未排名第二)連續六年蟬聯合肥市第壹。學校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嚴管理、輕負擔、高質量、重特色”的辦學思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註入了活力。1999 8月17日,中國教育報在“素質教育專題報道”欄目中,以“活水來自源頭”、“創新是壹個民族的靈魂”為題,報道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情況。經過深刻的反思和論證,在專家的指導下,中民結合學校實際,提出了新的辦學目標、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培養高素質人才,辦特色學校”;新課改實施以來,學校大力開展校本教研活動,以教育科研促進學校質量,以教師成長促進學生發展,突出科普特色,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每壹個學生都有個性化的發展空間;2003年被確定為“合肥市科普示範學校”,2005年首批命名為“合肥市特色初中”(全市只有兩所中學)。
學校表現
歷年中考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2004年,張被評為市第壹名。2004年、2005年合肥壹中理科實驗班錄取人數全區第壹,合肥壹中錄取率10%以上。2004年、2005年學校連續兩年獲得廬陽區教學成果壹等獎(全區僅有兩項)。2006年,中考壹、六、八聯考升學率達34%,省級示範高中達標率達63%,居合肥市首位。2007年、2008年,在搬遷至濱湖新區的特殊歷史時期,繼續保持了高質量的辦學水平。在第七屆全國電腦機器人大賽中,學校有壹個項目獲得國家金獎,壹個項目獲得國家銅獎。信息學、科技創新、計算機機器人大賽多次獲獎,連續多年位居合肥市第壹,實現了合肥市和安徽省的歷史性突破。乒乓球連續22年獲得初中男女團體冠軍。
特色教育成果
信息學(計算機)競賽
連續四年獲得合肥組壹等獎,個人第壹名。200146年有19人獲得市級以上獎項,其中2人獲得省級獎項。2002年有17人獲得市級以上獎勵,沈大獲全國壹等獎,Theway等6人獲全國二等獎。2003年有18人獲得市級以上獎勵,學校獲得安徽組三等獎。2003年,包括程鵬在內的五名學生在全國賽區聯賽中獲得壹等獎。2004年6人獲得市級壹等獎,學校獲得安徽省初中組第二名(合肥市歷年最好成績)。2005年,程鵬在安徽省的比賽中獲得初中組第壹名,這是合肥市歷史上的零突破。市教育局專門給學校發了賀信。
科技創新大賽
2002年、2003年,我校學生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幻想》、《幻想》專題科普節目,分四次播出。在18 19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四項二等獎。2005年,王浩勛等3人獲第二十屆科技創新大賽壹等獎,獲省二等獎。程陽等2人獲得市三等獎;在市科學幻想繪畫大賽中,劉吉等5名同學分別獲得二、三等獎;2006年,我校獲得合肥市科技創新大賽壹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王彥博和李毅分別獲得省科技創新大賽壹等獎和二等獎。王彥博在澳門舉辦的第21屆全國青年創新大賽中獲得二等獎,還獲得“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國家青年科學技術獎”(全國只有10名學生),被評為“江淮十大好少年”。2006年10,該生獲得第四屆市長科技創新獎。
教育教學取得顯著成績。
在新的辦學理念的指導下,通過全體教職工的努力,學校的特色建設取得了成效。順應自然,強化基礎,發展特色,本校學生升學率、鞏固率、畢業率穩定在100%。歷年中考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畢業生普遍受到上級學校的歡迎。他們認為該校學生發展潛力大,學習方法靈活,具有創新精神。合肥168聯合升學率等指標均在合肥前列;在合肥,示範高中特長生招生總數和錄取率均居同類學校之首。2009年,合肥中考冠軍由46級8班的胡嘉欣獲得,成績763分。各級各類比賽更是碩果累累。比如信息學奧賽,連續四年獲得合肥組壹等獎。2006年4月,壽、梅、孫、在安徽省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壹等獎。其中,壽作為安徽隊的壹員參加了2006年在四川綿陽舉行的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並獲得了全國團體冠軍。
在創建特色學校的過程中,教師中湧現出了壹批科普教育帶頭人。19名教師獲得省、市級“教學新星”稱號和優質課評優壹等獎,3名教師獲得“市長獎”,50多人獲得“教學新星”稱號和區級優質課評優壹等獎。四位老師在全國教學比賽中獲得壹、二等獎。中央電視臺播出了許多反映我校師生科技創新活動的節目。
學校因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成績突出,多次受到市、區教育主管部門表彰,先後被評為合肥特色初中、合肥市文明單位、合肥市壹流管理學校、綜合治理示範單位、綠化先進單位、雙擁模範單位、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先進單位。
在某方面取得輝煌的【偉大的】成就。
中考成績:
1981年以來,我校教育教學成績穩步提升,特別是從1986到1991年,連續六年獲得合肥市中考第壹名(92年後全市未排名第二)。
三年來,省市示範高中成功率在85%以上,多次獲得教育主管部門表彰。
搬到濱湖的第壹年,中考成績喜人。進入壹中、六中、八中的學生達到372人,獲得“包河區教育教學成果優秀獎”。
2001畢業的,2004年畢業的張,2009年畢業的,都是中考狀元。
教師獲獎:
楊泉、徐祖祥、、於、謝璐璐五位老師分別獲得全國優質課競賽壹、二等獎。
趙國權等7名教師獲安徽省“教學新星”稱號。
25名教師獲得市“教學之星”和優質課評比壹等獎。
50多人獲得區級“教學之星”、優質課評比壹等獎。
張誌剛、高辛、劉敬之、蔡威、王軍先後獲得科技創新大賽導師“市長獎”。
近年來,教師獲獎或發表教育教學論文千余篇。
特色教育成果:
乒乓球連續23年獲得合肥初中男女團體冠軍。
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連續五年獲得合肥市壹等獎。
50多人獲得全國計算機機器人大賽、科技創新大賽壹、二、三等獎;在省市級電腦機器人競賽和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壹、二、三等獎200余項。
2005年,程鵬在安徽省青少年信息學競賽中獲得初中組第壹名,首次代表合肥市成為安徽省信息學隊的壹員,並獲得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銅牌。市教育局為此發來賀信,稱我校信息學奧賽的輝煌成績是“新的突破”。
2006年夏天,王彥博參加21全國青年創新大賽,獲得二等獎。同時獲得“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國家青年科學技術獎”。值得壹提的是,這個獎項的獲獎者只有10人。
2007年,全國電腦機器人大賽獲得壹枚金牌和壹枚銅牌。
2010年7月,在第十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中,鄭、張、劉分別獲得初中組和VEX挑戰賽(銀獎)二等獎,其中鄭、張獲得壹等獎,與全國金牌僅差壹位。
2010合肥機器人大賽六名少年獲得壹等獎。
著名校友
《神雕俠侶》中楊過飾演的青年演員陳曉。
明確學校目標
總體目標:深入貫徹“嚴管理、輕負擔、高質量、重特色”的十二字辦學思想,培養高素質人才,辦特色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註重全面發展,突出科普特色,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科學精神帶動全過程管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把我校打造成省級乃至全國壹流的初中,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多層次合格人才奠定基礎。
階段性目標:開好頭,在新的起點上抓住學校新壹輪發展機遇,順利實現二次創業;三年之初,成績斐然,五年之內,輝煌無比;成功創辦安徽特色初中,努力把我校打造成省內壹流初中乃至全國知名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