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離不開想象力。可以說“人類沒有想象力,就像鳥兒失去了翅膀”。人類社會不可能進步。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壹切,推動了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的話提醒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但在很多地方,舊的語文課程無情地扼殺了學生的想象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僵化、僵化、沒有生氣。針對這種積累的弊端,新課標明確提出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無疑給枯燥的語文課堂註入了壹股清風,以其生動的生命力紮根於語文課堂。語文學科無疑是壹門時空想象力極強的學科。作為壹名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各種機會,采取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何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我認為可以嘗試以下方法。第壹,利用多媒體展開學生想象力的翅膀。眾所周知,想象力是以表象為基礎的。充足的意象儲存是學生成功想象的必要條件。表象的缺失,可供想象的素材越少,其想象也就越窄越淺;表象越豐富,想象的材料就越多,想象的範圍就越廣、越深,想象的內容就越具體、越完善。那麽,學生是如何將表象儲存起來的呢?來源於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奧蘇貝爾的同化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所學的新知識與頭腦中的舊知識結構同化的過程。在我們看來,這個過程類似於拼圖遊戲。每壹個新知識的獲得,都是讓學習者在原有知識板塊中找到與新知識相匹配的拼接處,使新知識成為整個知識板塊的壹部分。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是它的拼接處。我們認為,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這個拼接處就是與作品的視覺描述相關的詞語在學生頭腦中的對應表征。這些都來自於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在文本教學中,由於學生生活環境和學習水平的限制,當相關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不豐富、不充分時,就會缺乏足夠的表象儲存,作品中的視覺描繪不會與學生頭腦中的表象相銜接,從而產生狹隘、膚淺甚至扭曲的想象。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增加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豐富形象存儲,這絕不是壹朝壹夕的事。就課堂教學而言,當學生的表征不足以與作品中的視覺描繪產生關聯時,我們需要嘗試補充相應的表征。這時候最好的手段就是先用多媒體。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更全面的面貌。圖像按其產生的感覺通道可分為視覺圖像、聽覺圖像、嗅覺圖像、味覺圖像和觸覺圖像。在傳統教學中,信息多是從某個感官通道輸入的,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表征多是某個表征,概括了事物某壹方面的特征。利用多媒體,關於事物的信息從多個感官通道進入學生的大腦,在頭腦中形成的表象概括了事物的各種特征,是全面的。以這樣的表象為素材進行想象,自然會更全面、更深刻、更具體。第二,信息技術可以突破課堂的局限,豐富學生的面貌。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跨越了幾千年的歷史,其內容遠遠超過任何壹個學生的生活和知識積累。其時間和地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也使得學生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為眾多作品在頭腦中找到合適的表征,從而導致閱讀、理解和想象的困難。而用多媒體展示壹些生動直觀的形象,用這種表象作為素材去想象,就不會出現想象的失真。可見,利用多媒體形成的圖像儲存越豐富,其想象就越順暢、越準確,想象力就越發達。比如我在教《看雲知天氣》的時候,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了解雲的種類和形狀。教王維《登頂》,借助生動的幻燈投影圖像,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收帳揮汗,歸雁入湖田”的孤獨情懷和“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的壯美景象。如朱自清的《春天》。用多媒體教學比較合適。很多地方風景如畫,就像“草從土裏溜出來,嫩綠……”這壹段話,其中“溜、鉆、嫩綠”等生動的詞匯,足以讓學生細細咀嚼、推敲。如果老師及時配以多媒體圖片,學生可以在壹幅春草的直觀畫面中感受到春天的盛開和生機。毫無疑問,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可感的生活信息,營造獨特的課堂綜合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積累、釋放、組合、沖擊各種知識的舞臺,從而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二、利用課文朗讀,留下想象的天空。韓愈曾說,“言載道”。寫文章就是要通過文字這個載體來表現作者的思想、觀點、情緒、方法等等。對於學生來說,就是通過這種靜態的文本去理解文本中所蘊含的“道”;對於教師來說,在語文課堂上,要真正激活文本,讓靜態的文本變成鮮活的生命,充滿生命的律動。語文課本只有壹行壹行的出現在學生面前。如果妳不拓展想象力,不懂得再創造,那麽妳腦海中出現的可能只是文字所代表的抽象概念,並沒有由表象組成的生動畫面。這樣就無法進入作者創造的意境,不僅欣賞起來索然無味,也難以理解作品的含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壹就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通過文字看畫面,通過語言看生活,置身於作品中感受生活,享受美。誘發主體的想象力,產生語言本身之外的內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讀。朗讀也是閱讀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方法。那麽,怎樣的閱讀才能激發主體的想象力,使其盡快進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呢?七年級課文《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的教學采用了朗讀的方式,感覺還不錯。它的教學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壹,為了理解而大聲朗讀。讓三個學生輪流讀課文,以便熟悉課文內容,正確發音,使句子連貫。然後在理解文本描述了什麽,作者表達了什麽情緒的基礎上全面閱讀。開導學生:魯迅先生小時候在百草園那麽有趣。他應該用什麽樣的語氣來傳達作者的愛呢?經過師生討論,很明顯整體基調偏輕,但也有變化。第壹段是引言。朗讀時,以適中的音量和平靜的敘述語氣朗讀,語速較慢。第二段描寫了有趣的自然風光和作者快樂的活動,處處表現了作者的愛。朗讀時,聲音要明亮清脆,語速要加快,語氣要輕松歡快,其中要強調“綠色”、“低唱”、“無限興趣”等描寫性形容詞和動詞。最後,大聲讀出想象的表情。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想想我們年輕時在野外的幸福生活,想想我們在電視上看過的美麗畫面,盡力去想象百草園的風景是多麽美麗迷人。通過這種想象進入百草園,讓我們壹起歡樂地朗讀吧!讀文章的魅力。這種有目的、有深度的閱讀,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再如《阿昌三海經典》,只要讓學生進入文本人物,體驗阿昌鮮活的人生,把握阿昌善良的內心世界,帶著感染和激情去讀她的語言,去解讀阿昌的語氣、語調、態度和情感,完全把靜態的文字變成生動的立體形象。就這樣,用激情閱讀,激活文本,* * *享受生活語言的魅力。學生不會覺得課本是靜態的符號,會覺得是生動的社會現實畫面。學生們不難體會到壹個舊社會下層勞動婦女的善良淳樸和壹拳之愛。語文課本中,有聲有情的散文,短小精悍的詩歌,內斂的小說,懸疑劇,都是學生朗讀的對象,有些文章是必須朗讀的。只有在朗讀中發展聯想想象,才能步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把握文本的本質。激情朗讀是對文本情感的再體驗,是作者真實思想的再表達,是人物情感的再生成。因此,語文課堂朗讀是激活文本體驗生活語文的壹種象征性方法。新課標也非常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倡導“四步閱讀法”,即準確閱讀(從查字典開始)、流暢閱讀(反復閱讀達到熟練)、情感閱讀(分析內容、把握情感基調)、環境閱讀(運用想象、細細品味),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由淺入深把握文本,重視學生的個體參與。特別是在後兩個層面,學生可以在情感閱讀中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內眼”看到作者描述的世界,用“內耳”傾聽作者的聲音...在這個看不見、沈默的世界裏,每個人的觀點可能都不壹樣,因為“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但每個人的觀點都是深刻而生動的,因為這不是別人強加給他們的。此時,朗讀不再是“見詞就大聲說”,而是“從內心說,伸手到人”。在真實感受的基礎上大聲朗讀,或者像小溪流水壹樣,丁丁咚咚;或如洪流奔湧,洶湧澎湃;或者妳在壹個桃花源裏,鳥語花香。很多感覺都很美好。第三,通過語言訓練,開辟壹方想象的天堂。魯迅先生曾說:“孩子是可以崇拜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之上的境界,地下的情況,花的用途,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向天空。他想潛入蟻巢。”可見孩子的想象力有多豐富。但是,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通過語言訓練來做到。1.通過延續、拓展、改寫,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我們把那些課內外結局含蓄耐人尋味的文章繼續、改寫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被大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然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尤其是在詩歌的教學中,由於詩歌篇幅有限,往往是點到為止,也就是所謂的“語無倫次,意無窮”。要理解這種“意義無窮”,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補充。例如的《白雪歌·送別田書記吳回家》中,寫到“然後他消失在關隘的轉彎處,留下的只是蹄印”,就結束了,詩人並沒有寫出兩岸的情景。這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去想象詩人是如何在送別朋友後,記起與朋友結緣的點點滴滴,記起自己因不能回京而失望的各種思想活動,從而繼續寫作,也可以展開壹些古詩,如王維的《送元二去安溪》。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展開“勸君多做壹杯酒,出西天無故陽關”的詩意意境,很難寫出。另外,對於壹些小說的結局,我們不妨改寫壹下,比如孔乙己的結局。不言而喻,孔乙己肯定不會活了,但作者並沒有明確說孔乙己死了。老師就不能開導壹下有同情心的學生嗎?為什麽不讓學生給孔乙己安排壹個漂亮的家?本文通過想象和改寫,描繪了死而復生的孔乙己如何穿著長衫,風光無限,進壹步揭示了舊社會冰冷的世界和溫暖的人情。妳不覺得這樣的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嗎?通過再造想象,學生不僅鍛煉了想象能力,而且由於語言的調節,提高了想象水平。初中生特別喜歡創造性想象,他們願意更好地想象身邊的事情。在教郭沫若的《天上的集市》時,我讓學生結合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想象牛郎織女是如何在“美麗的集市”中生活的。學習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時,我讓學生想象“皇帝回宮後的情景”等等。並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流暢準確地表達語言。它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空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2.根據課文材料,進行描述性句子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壹個有效途徑是教師選擇能激發學生想象力的“觸發點”,組織學生進行描寫性造句訓練。比如教《北方飛雪》的時候。教師要抓住與作者描寫南方和北方的雪有關的句子作為“觸發點”,和學生壹起,根據句子“南方的雪(新月)_ _ _ _ _ _ _、(填入妳看到的雪的特征(允許想象力發揮)”用描寫法訓練想象造句。然後,老師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描繪南方雪景和朔方雪景;然後在學習小組中討論交流,選出描述比較成功的同學參與全班交流。例句:南方的雪很美,生機勃勃。看那血紅色的山茶花,藏在白色裏的梅花,深黃的臘梅,清涼的綠草。多麽多姿多彩的世界,怎能讓人不向往?還有雪羅漢的《坐雪紅唇》。多麽詩意的形象,那是孩子天真無邪的童心。北方的雪粗糙,張狂,飛得轟轟烈烈,像壹架戰鬥機,令人望而生畏。妳看,落地之後,北方的雪和南方寧靜的雪有著天壤之別。她註定是壹個叛逆者,不安分,躁動不安。隨著強風席卷整個世界,她就像沙子和粉末。每次大風吹來,他們都奔向另壹個未知。它們在蒼白的陽光下閃閃發光,瘋狂地跳舞。如果把我們的世界叫做“白色沙漠”,那麽在空中飛翔的無疑是壹大片“白沙”,彌漫在整個世界,在整個世界飛翔。他們勢必要打破沈悶的空氣,他們拼命地掙紮,拼命地舞蹈,直到風停。他們安靜了壹會兒,等待著。這樣精彩的學生片段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總之,在整個創作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興致勃勃,興致高昂,演講也非常精彩。因此,根據文中的材料來看,描寫性造句訓練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而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數文章都有許多優美之處,這也為我們提供了這種訓練方法的可能性。實踐證明,充分利用語言訓練手段,對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著巨大的作用。通過這種練習,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總之,想象力是壹種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時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抓住時機創設情境,提供聯想線索,千方百計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這不僅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所學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和較強的創造能力,也能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使語文學科在學校教育中真正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教無定法。”有更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學習、探索、積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我應該孜孜不倦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