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生長期長,需肥多,應掌握“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按照“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壹般每667m2施土雜肥5000kg,餅肥100kg,碳酸氫銨75kg,磷鉀肥50kg,磷酸二銨15kg,大蒜多元素中微肥25kg。註意土壤雜肥,氮肥,磷鉀肥,微肥等。,並把它們犁入土層。餅肥和二銨可用作種肥。
第二,及時播種,提高質量。
1.選擇種子,分等級播種。根據品種特點,選擇個頭大、花瓣大、花瓣均勻的大蒜作為種子。播種前,將花瓣破碎分類,去除發黴、蟲蛀、破碎的蒜瓣。壹般按照大中小分為三個檔次。播種時,先播1粒種子(百瓣重約500g),再播2粒種子(百瓣重約400g)。分開種,不要混著種。三級瓣壹般不作種子,可用於生產蒜苗和蒜黃。
2.適時播種根據多年試驗,蒼山大蒜最適宜的播期為65438+10月上旬,即寒露前後。在此期間,日平均氣溫為16 ~ 17℃,5厘米深度的地溫約為18℃。壹般播種後8 ~ 10天出苗,13天出苗完全。冬前為壯苗,5葉1心,根系發達,抗凍害和凍害能力強。第二年春天,它會迅速變綠,茁壯成長。
3.科學播種要求開溝深度為10cm左右,播種深度為6 ~ 7 cm,深度、行距、株距要均勻,同時蒜瓣要定向、栽直、栽穩,即蒜瓣的腹背要與行平行,這樣可以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光能利用率。蒜瓣種植後要均勻播種,並立即用水和固土澆水,促進蒜瓣生根發芽。水分過少或過遲,種子花瓣容易暴露在根群頂端,冬季易受凍害。
4.因地制宜保證適宜的種植密度,根據播期、土壤肥力、生產條件、管理水平等因素決定種植密度。多年試驗表明,蒼山大蒜適宜種植密度為每667m 23.5 ~ 45000株,行距18 ~ 21cm,株距6 ~ 7.5 cm。邊界的寬度取決於澆水條件。電灌或機灌,畦寬100 ~ 150 cm,每畦種植5 ~ 8行,壟高。人工灌溉,畦寬60 ~ 80 cm,每畦種植3 ~ 4行。
第三,加強田間管理,確保高產穩產。田間管理的重點是水肥調控和病蟲害綜合防治。
1.播種期管理播種時,每667m2可加50%速克靈或50%速克靈100 ~ 150 g水2kg,種子200 ~ 250 kg混勻。控制核盤菌。播種後可噴灑1 ~ 2倍80%敵敵畏或1500倍40%樂果乳劑防治蔥蠅。出苗前澆水2 ~ 3次,幼苗完全生長後澆水2次,並酌情鋤松土壤,促進幼苗生長,為越冬打下堅實基礎。“小雪”後澆1次越冬水,鋤松土壤保持含水量,覆蓋部分雜草,保暖保苗,安全越冬。
2.返青期的管理第二年2月中旬,也就是“驚蟄”前,氣溫回升,蒜苗返青。春分前後要去掉草蓋,做好壟的支撐,土中加雜肥667m2,地中加鉀肥或磷酸二銨3000kg,然後翻耕澆水,視情況消滅雜草。為了控制地面蛆,可以用40%甲基異柳磷700倍液或40%辛硫磷1500倍液灌根。
3.蒜薹生長期管理如果前期沒有追肥或缺肥,可以追肥667m2磷酸二銨15kg。之後要分階段給田地澆水,保持濕潤,註意鋤地、松土、拔草。3月下旬至4月上旬,每隔7 ~ 10天噴80%敵敵畏或40%樂果乳劑1次,連續噴2次,防治蔥蠅和蚜蟲。4月中旬噴施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 ~ 2000倍液防治大蒜灰黴病;用40%多菌靈500倍液還是60%琥珀?噴施600倍三乙膦鋁溶液防治葉枯病,每隔7 ~ 10天噴施1次,壹般連續噴施2 ~ 3次。
4.管理大蒜膨大期大蒜抽薹後,根、莖、葉的生長趨於下降,大蒜的生長進入膨大高峰期。采摘後澆水1次,收獲前澆水2 ~ 3次,保持地面濕潤,以滿足大蒜後期的需水量,並噴施壹次預防藥物(如速克靈),鞏固防病效果,確保大蒜豐收。
4.適時采收蒜薹有三個采收標準。壹種是蒜薹的鉤呈大鱗鉤狀,上下苞片要有4 ~ 5厘米長,呈水平狀態(稱為抽薹);二、芽明顯增大,顏色由綠變黃,再變白(稱為白芽);第三,葉鞘附近4 ~ 6 cm的蒜薹變黃(稱為拋黃)。壹般晴天中午和下午采收比較理想,抽薹時主要保護大蒜葉片,特別是保護旗葉,防止葉片被掀斷,影響大蒜的膨大和生長。
大蒜植株基部大部分葉片幹燥,上部葉片開始褪色,然後從葉尖到葉身逐漸幹燥,植株處於柔軟狀態。如果蒜薹在某個部位被壓到地上,不脆,有韌性,說明大蒜成熟了。采收時應輕拉,不可敲打或觸摸,以免損傷大蒜,降低商品價值和貯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