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希望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註同時社會也註意到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摘要:本文分析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並提出了改善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心理健康壹直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之壹。早在1946年,國際心理健康會議就提出心理健康應具備四個特征:(l)身體、智力和情緒的和諧;(2)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互相謙讓;(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職業上,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高效的生活。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在其憲章中也提出,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完美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需要身體上的疾病,還需要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桑彪,宋誌紅,1998)。
在中國,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加劇,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現代城市的特點,如工業化、城市化和人口密度,可能會對人們造成巨大而沈重的心理壓力,這也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某種程度上,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同樣的威脅。
大學生正處於人生的多變和危機時期。這個時期也被很多心理學家稱為“心理斷奶期”。如何使他們避免或消除心理壓力造成的心理壓力、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積極正常的心理狀態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預防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發生,增強心理健康。
教育已經成為每個人的迫切需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
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994《中央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提出,采取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導,幫助他們提高心理素質,完善人格,增強抵禦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1995《中國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1999《國務院中央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必須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2001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壹)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
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發生爭執時,首先想到的是別人對不起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配得上別人。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千萬不要反思自己的錯誤。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是獨生子女從小在心愛的家庭環境中逐漸形成的。目前大學生在生活上是“壹帆風順”,在學校是“被老師慣壞”,在家裏是“被家長捧著”。因此,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或多或少存在於當今大學生的頭腦中。
(2)人際交往能力弱,甚至沒有知心朋友。
進入大學後,面對新的環境,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關系都明顯不同於以前。壹方面,大學生不再得到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另壹方面,同學們來自四面八方,經濟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也不同,交流起來相對困難。有些同學希望與人交流,但是由於性格內向或者缺乏壹些交流的方法和技巧,不敢主動與人交流,或者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到非常緊張,所以在交流的過程中顯得不自然,不協調。
(3)社會適應能力差。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生活在家庭的保護下,他們對生活事件的應對策略與生活對他們的要求並不相稱。當他們遇到難以處理的事情時,雖然可以分析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和內在原因,甚至引用壹些心理學理論來解釋,但他們總是說“我知道……但我該怎麽辦?”這種策略和能力上的局限,使得他們無法有效應對各種生活事件,無法積極面對各種壓力,無法快速恢復。
自我心理平衡,但經常處於神經緊張狀態。
(4)自我認知不完善。
壹個人建立在自尊自信基礎上的健康協調的自我整合,是應對生活事件的心理基礎。國內壹項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多與自我認知有關[2]。比如不能客觀的認識和了解自己,不能過高或過低的評價自己,不能準確的定位自己等等。當壹些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上存在壹些缺陷,需要獨立處理問題時,
這些缺陷已經成為適應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
(E)愛情和性問題。
進入大學後,學生身體發育已經成熟,有了談戀愛的心理。戀愛的問題在大學校園裏並不少見。戀愛中的男女可以說是校園裏的壹道風景。在戀愛問題上,由於缺乏正確的引導,學生們只是好奇、貪玩、趕時髦,必然會對雙方造成傷害。也有壹些學生因為自卑而感到羞恥,缺乏自主性。
只是壹廂情願,所以陷入了單戀。內心的焦慮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6)求職擇業中的心理問題。
大學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為大學生就業做準備。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大學生畢業分配實行了雙向選擇、自主就業的制度。自主擇業為大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然而,挑戰與機遇並存,人才市場競爭激烈,加之對自身缺乏客觀評價,對就業形勢缺乏全面了解,導致部分大學生在擇業時產生各種不良心理。焦慮、自負、自卑、懦弱、依賴、攀比、從眾是大學生擇業中常見的不良心理。
第三,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幾個因素來看。
從心理健康的幾個因素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明顯。大學生SCL-90的9個因子和陽性項目的平均值高於全國成人常模,差異達到顯著和非常顯著水平。以平均數加1.96標準差計算,國內常模未超過3分,而大學生的F2、F3、F4、F8因子均高於3分。
大學生,尤其是高職學生,在SCL-90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全國青年常模。F1(軀體化)、F2(強迫癥狀)、F3(人際關系敏感)、F5(焦慮)、F(恐怖)、F9(精神病性)等因子的高分表明,高職生除了具有諸如強烈的自卑感、心理脆弱、情緒抑郁、過度敏感等心理健康問題外,還存在許多心理健康問題。
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無顯著差異。大城市和農村學生差異不顯著,但與城鎮學生相比,在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恐怖、偏執等因子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軀體化、抑郁、敵對、偏執差異顯著,大城市和農村學生的平均分高於城鎮學生。這壹結果表明,來自大城市和農村的高職學生比來自城鎮的學生有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某些方面存在突出的心理障礙。
第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
(壹)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既激發了他們的進取精神,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也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機可乘,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素質和人格培養。為此,有必要加強對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養教育,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
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對社會、人生、世界有正確、積極的認識,他們應該采取正確、恰當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
要引導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引導他們樹立自尊、自強、自信的信念,把強烈的自我發展意識轉化為努力獲取知識的實際行為。要教育他們充分認識自己,鼓勵學生挖掘潛力超越自己,引導他們建立適當的誌向水平,在自我分析中深刻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根據客觀現實條件調整個人需求和心理預期,避免因對自己的預期過高或過低而產生心理焦慮或放松。
(三)培養高職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應該努力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教會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用科學的理念引導和教育學生,讓學生在戀愛問題上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讓他們對兩性的生理差異和性發展的自然規律有更好的認識。加強性道德教育,處理好同學、愛情、友情的關系。
樹立科學的性觀念,讓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過渡期。
(4)開設專門的心理學必修或選修課,設立心理咨詢室。
學校應當根據學生年齡、學生特點和心理需求,通過開設選修課和必修課等方式,系統傳授心理健康知識,介紹與心理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常識、自我訓練方法和自我保健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身心理,自覺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輔助工作。可以采用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還可以設立心理郵箱,開通心理熱線,進行網上心理咨詢,為不願意來訪的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參考
[1]教育部。關於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意見[J].思想教育研究,2001 (4)。
[2]吳季素,戚世雋,尚玉紅。《大學生將培養健康的心理》。北京:中國國際教育出版社,2000年。
[3]胡凱,主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新論。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135頁。
[4]劉美娟余華,安徽教育學院教育管理系,安徽大學哲學系學生SCL-90測驗結果研究,心理科學第5期1995。
[5]張迪.高職院校學生心理調查與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