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劉積仁不落俗套的方式。

劉積仁不落俗套的方式。

有趣的是,他們兩個恰恰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制造”的代表企業格蘭仕憑借巨大的成本優勢所向披靡。在信息行業,雖然出現了聯想、華為、海爾等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重量級制造企業,但在軟件領域,中國企業的表現要差很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壹家世界級的軟件企業,即使是東軟這樣的行業龍頭,營收也不過30多億。且不說與微軟、SAP等國際軟件巨頭相比,就是與TCS、Infosys等印度同行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東軟起步於壹個沒有軟件的市場,壹個軟件不值錢的時代。今天,我們看到軟件已經走下高科技神壇,成為每個人的消費品,軟件業也成為走向世界的新興產業。”劉積仁已經預感到東大的好日子馬上就要到了。未來的10年將是中國軟件產業快速發展並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加重要作用的10年,而他領導的東軟已經為此做好了18年的準備。的確,在過去的18年裏,劉積仁領導下的東軟走了壹條非常獨特的路:在軟件賣不出去的時代,提出了軟件與產品工程相結合的理念,將東軟的軟件植入全球各大品牌醫院的車載音響、手機甚至ct機上;它很早就進入了日本市場,實現了中國軟件企業的跨國經營。很早就預測到中國軟件行業的人才瓶頸,率先在大連、成都、南海成立東軟信息工程學院,培養軟件人才...劉積仁的所作所為在當時是不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但幾年後人們才恍然大悟。

作為劉積仁的好朋友,管理大師大前研壹見證了東軟的成長歷程。每次他來中國或者劉積仁去日本,他們都會有深入的交流。大前研壹很欣賞劉積仁的“超越技術”思想:“正如劉積仁所說,超越技術就是創造壹個可以實現* * * "的"生態系統",這是我35年管理咨詢生涯中,從未在任何壹本商業書籍上看到過的創新思想。”據說劉積仁每次出去見客戶,都會直接說:“妳看,我能給妳帶來這些價值觀。妳能給我帶來什麽價值觀?”

在經濟危機肆虐、企業紮堆過冬的2009年,劉積仁做了幾件重要的事情:東軟成立歐洲公司,加大在美國的擴張。在收購國內軟件外包領域排名第二的大連華信未果後,東軟果斷收購芬蘭Sesca旗下三家手機軟件公司100%股份,預計最高成本12萬歐元。

東軟在大連新建的軟件園坐落在兩座小山上,中間有壹座橋相連。灰褐色的石頭外墻和穹頂狀的建築就像城堡壹樣,這也是劉積仁的創意。在過去的歲月裏,他沒有走尋常路;未來,他也將帶領東軟繼續這樣走下去。記者:美國金融危機和隨後的全球經濟衰退對全球商業活動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當大多數企業都在緊縮的時候,為什麽東軟卻在擴張?

劉積仁:東軟這次的行動和危機與否沒有直接關系。我們應該隨時尋找自己的機會。如果妳總是認為未來會被調整,那麽妳應該今天就行動。

當然,任何危機都會帶來調整。但是,從這次全球危機來看,它並沒有改變全球化的趨勢,也沒有改變全球產業轉移的趨勢:全球R&D資源從西方向東方轉移,國家之間的地位更加平等,企業合作精神更加加強,人力資源正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更好的整合。在這個過程中,全球政治體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麽大的調整機會,意味著東軟可以尋求壹些跨越式發展的機會,在價值鏈上獲得更好的位置。因此,我們將在危機中更加積極地行動。

記者:在過去的壹年裏,東軟為這次擴張做了哪些準備?

劉積仁:我們主要做了兩方面的準備:壹是完善組織架構和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創新步伐。2009年,東軟發布了16層螺旋CT、1.5T磁共振成像系統等幾項重大創新,對我們的業務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記者:日本是東軟目前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妳覺得現在的日本市場怎麽樣?未來三到五年日本市場前景如何?

劉積仁:我們很幸運。市場越差,我們的機會越多;現在看來,日本的經濟狀況短期內不會好轉,所以我們有更多的機會。歸根結底,產品的價格在不斷降低,但成本卻在不斷上升,這使得東軟的價值得以體現。日企現在很困難,需要重組,重組後我們才有機會進入。毛主席曾經說過“窮則思變”,這個時代終於來了。

記者:我們看到東軟的外包業務過去主要集中在日本市場,但2009年東軟成立了歐洲公司,並加大了在美國的擴張。這是否意味著妳會改變過去主要依靠日本市場的經營策略?

劉積仁:其實我們的國際化過程也是壹個逐漸獲得客戶信任的過程。我們的第壹步是在日本取得成功,這也是我們的邏輯,因為第壹步是讓客戶信任妳。在日本取得成功後,我們開始在歐洲和美國市場復制同樣的模式。從現在來看,是非常成功的。

記者:具體來說,東軟將如何拓展歐美市場?

劉積仁:我們幾乎完全在本地運營,選擇本地人。我們改造自己,而不是他們,這樣才能更好的配合當地的情況,比如工作時間,假期,文化等等。這些並不要求他們去改變,而是讓我們的系統去適應和配合他們,以滿足共同工作的需要。我們選了兩個本地人分別做東軟歐美總裁。99%的本地員工都不是中國人,所以壹定要用本地人。只有他才能知道他們的文化,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思維,他們的風俗習慣,這也是最適合管理的。

記者:未來東軟國際業務收入中,日本、歐洲、美國占多大比例?

劉積仁:我們未來會均衡發展。2010年,我們的海外員工數量將翻壹番,從目前的400人增加到800人。記者:2009年8月,東軟斥巨資收購了芬蘭Sesca旗下從事高端智能手機軟件開發業務的三家公司100%的股份,這也是東軟歷史上最大的海外並購。東軟為什麽要進行這次收購?

劉積仁:這次收購東軟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前端人才(與客戶打交道),這將有助於我們拓展本地業務。M&A是我們的第壹步。第二步,我們會把這次M&A獲得的人才和中國本土的資源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M&A的目的..

記者:通過這次合並,妳覺得東軟的前端處理歐美市場客戶的能力夠嗎?

劉積仁:不夠。它需要得到加強。

記者:這三家公司的收入很大壹部分來自諾基亞的訂單。在收購之前,東軟已經是諾基亞十大軟件開發供應商。此次收購對東軟進壹步承接諾基亞訂單有什麽幫助?

劉積仁:最大的幫助是我們為客戶創造了價值。這次合並後,我們將有望為我們的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記者:如果諾基亞現在給妳壹個大得多的軟件開發訂單,東軟能接受嗎?

劉積仁:沒問題。

記者:目前,諾基亞的軟件操作系統平臺主要是Symbian。我們看到,近年來塞班在全球移動操作系統中的市場份額出現了壹定程度的下滑。如果東軟只是把自己的軟件開發業務放在塞班系統上,會不會有壹定的風險?

劉積仁:其實東軟在手機操作系統方面是有全面解決方案的。我們有安卓平臺,日本的NTT DoCoMo平臺,還有很多其他平臺。主流手機操作系統平臺東軟,可以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記者:妳如何評價收購後這幾個月的效果?

劉積仁:其實我們現在在芬蘭已經做得很好了。芬蘭的管理團隊現在非常活躍,公司的收入和現金流都發生了積極的變化。我們的整合是成功的,壹年後,我們會看到更大的變化。

記者:我們看到三家被收購的公司原來都有員工持股。收購後,這些員工的股份已被贖回。下壹步怎麽才能更好的激勵員工?

劉積仁:我們的激勵包括基本工資和獎金。此外,我們還建立了壹整套激勵方案,激勵我們在被收購公司的員工,讓他們感覺比原來的激勵更好。收購後,如果待遇比原來差,肯定不行。記者:隨著東軟在海外市場的擴張,後端人力資源的短缺是否開始顯現?妳有什麽好辦法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嗎?

劉積仁:雖然我們的後端人力資源已經達到了壹定的規模,但是還有很大的潛力。我們開發資源有個優先順序:先看前端,再看後端,先把前端的資源開發好壹點,再去自己的大學。東軟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有很好的體系,與高校有系統的培養計劃。我們還在全國20所大學制定了人力資源發展計劃。我們還有壹個大學生培訓中心,為我們的人力資源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記者:東軟如何建立長期增長能力?

劉積仁:首先是培養和儲備壹支國際化的人才隊伍。我們需要調整管理團隊。東軟今年將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大規模招聘,以獲得更多的國際化人才。此外,我們必須盡快加強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系統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二是創新。我們是後來者,是壹個相對年輕的企業。怎麽才能趕上?妳需要創新。為此,東軟每年都進行持續的創新投入,也取得了壹定的成果。記者:與印度競爭對手相比,東軟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劉積仁:東軟有人力資源優勢,有中國本土市場優勢,有產品工程優勢,有我們在醫療領域的創新優勢。這些特點讓東軟的業務非常穩定,這也是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基礎。

相比較而言,印度依靠的是大規模的人力資源,他們很少賣解決方案,而我們其實是在賣產品,通過產品來構建服務模式。除此之外,東軟還有軟硬件結合。同時,我在開發軟件的同時也在做產品工程。東軟現在五六千人,在軟件領域根深蒂固。這些方面的結合使我們成為壹個與眾不同的企業。

記者:是不是因為這樣獨特的商業模式,東軟很難在全球找到標桿企業,所以妳說東軟不學微軟和IBM?

劉積仁:東軟應該走自己的路。比如大家都走在同壹條車道上,妳在後面。無論妳的馬力有多大,開得多快,總有壹個問題是因為妳無路可走。因此,東軟必須另辟蹊徑,構建自己的獨特能力。東軟不是壹個純產品公司,不是壹個純服務公司,不是壹個純知識產權公司,也不是壹個純軟件公司。當我們把這些東西放在壹起,東軟開發了自己的模型。壹個動蕩的世界,壹個重新調整的世界,給東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而我們自身的優勢往往是競爭對手想要卻沒有的。

記者:東軟的長期和短期目標是什麽?

劉積仁:我們將保持持續增長。2009年東軟營收將突破40億元,東軟未來營收將達到6543.8+00億元甚至200億元,這是看得見的目標。當然,東軟並不完全看重短期的規模增長。我們更看重的是長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增長的能力,這需要用堅實的精神來打造。

記者:作為中國軟件行業的領軍人物,您如何看待中國軟件行業近年來的發展?

劉積仁:中國軟件產業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如果說過去20年中國軟件產業處於壹個不斷錘煉的過程,那麽未來20年將是中國軟件產業爆發式增長和奇跡的20年。中國的軟件產業將會越來越大,越來越成熟。雖然我們和印度相比還有壹些差距,但是印度只用了十幾年就達到了現在的水平。中國的軟件業必須走自己的路。我們可能不需要達到印度的規模,但我們應該讓它更有價值。從“中國價格”到“中國價值”,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無疑是最重要的推動因素。

記者:企業規模上去了,同時還要保證自己的靈魂不能丟。東軟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如何保證自己的企業文化不走樣?

劉積仁:好的企業文化之所以能持久,是因為每個人都能享受到企業文化帶來的正反饋;每個人都喜歡這種企業文化,因為它讓每個人受益。所以好的企業文化其實是很多人建立起來的。東軟的價值觀是尊重、簡單、誠實、團隊精神和合作。我們把這種價值觀看成是每個人行為的抽象,每個人都喜歡,都在為這樣的價值觀而努力。我們有壹套系統的方法來促進企業文化紮根。

記者:東軟這幾年壹直在高速發展。作為東軟的掌門人發生了哪些變化?

劉積仁:基本上是壹個學習的過程。三個人的時候有三個人的想法,壹千個人有壹千個人的想法。剛走出去就有中國的想法,走向世界就有世界的想法。所以我最大的變化和感受就是東大相當於壹所學校。當妳身處其中,妳需要不斷地追求。這種追求會導致妳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發生壹些變化。劉積仁先生現任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東北大學副校長、計算機軟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APEC工商理事會中方代表。同時,劉積仁還是政協委員、博士生導師、教授。

劉積仁先生1980東北大學電子系畢業,1987美國國家標準局計算機研究所做論文研究,1987東北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第壹個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1988晉升教授。

1991年,劉積仁等人創辦東北理工大學開放軟件系統開發公司,與日本Alpai株式會社合資成立沈陽東工Alpai音頻軟件研究所,該公司是東軟集團的前身。東軟於1992年完成股份制改革,1996年成為國內首家上市軟件公司。2001上市公司正式更名為東軟,東軟集團於2008年完成整體上市。2011年,東軟集團實現營業收入超過1億美元,員工人數超過20000人,成為中國最大的軟件公司。